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2016-03-13 19:42彭向前
当代医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脂肪瘤平滑肌分型

彭向前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彭向前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选取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分型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并就其病理基础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经CT扫描20例,经MRI检查12例。检查结果显示血管瘤型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血管粗大,部分患者伴有血管扭曲,T1WI呈低信号。肌瘤型3例,结缔组织良性肿瘤,主要为平滑肌成分,增强后呈现渐进性强化。脂肪瘤型5例,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的脂肪组织。混合型8例,病灶成分较为复杂,行CT、MRI检查可见脂肪组织及小血管影,增强后病变强化。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CT、MRI分型诊断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疾病分型和病理基础,帮助治疗提供准确的疾病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MRI;分型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肝动脉造影及B超检查。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5~80岁,平均(72.4±5.0)岁。所有患者均经家属签订同意书,排除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有肝炎病史、生化检查及血清甲胎蛋白检查异常的患者。

1.2 设备与仪器 CT扫描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机与同机工作站GE ADW4.2。参数按照120kv,240mA,层厚1.25mm,螺距为0.875∶1、重建层厚5mm行常规扫描,清晰显示肝脏情况。增强扫描前先以压力注射器,以3mL/s的速度静脉注射100mL(300mg/mL)碘普罗胺非离子型造影剂[3]。动态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5s、60s、120s、180s及50min后肝脏情况,以获得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的扫描图像,并传入工作站进行技术处理[4]。

MRI检查采用GE公司1.5T磁共振机,以SE序列,体线圈,设置矩阵为205×256,层厚为7mm,间隔为2mm,T1WI TR400~421ms;TE11~14ms;T2WITR2400~3000ms;TE120ms行常规扫描,清晰显示肝脏情况。增强扫描前先静脉注射0.1mmol/kg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比剂,要求在5s内快速推注[5]。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设置为TR25~35ms,FOV375mm×375mm,层厚6mm,间距0.6mm,重复采集2次。多层连续扫描时间隔20s、40s、60s和80s进行扫描。最后,延迟3min对肝脏横断面进行容积扫描,设置TR15ms,TE6.9ms,翻转角25°,层厚4mm,间距2mm[6]。

1.3 分型诊断标准 按照CT、MRI检查结果,分析肝脏序贯成分与病理基础,并对患者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检查结果进行分型。血管瘤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血管粗大,部分患者伴有血管扭曲,T1WI呈低信号。肌瘤型:结缔组织良性肿瘤,主要为平滑肌成分,脂肪成分<10%。脂肪瘤型:形态不规整,位于矢状面中线区,密度均匀,CT值为负值。混合型:平滑肌、脂肪等组织比例接近,脂肪成分在10%~7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均为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MRI检查结果 20例患者中经CT扫描20例,经MRI检查12例。检查结果显示血管瘤型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血管粗大,部分患者伴有血管扭曲,T1WI呈低信号。肌瘤型3例,表现为平滑肌成分为主,增强后呈现渐进性强化。脂肪瘤型5例,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的脂肪组织。混合型8例,病灶成分较为复杂,行CT、MRI检查可见脂肪组织及小血管影,增强后病变强化。

2.2 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血管瘤型4例,肌瘤型3例,脂肪瘤型5例,混合型8例,患者大体上的肿瘤与肝组织的分界较为清晰,无完整的包膜,质地较软,切面有灰白、灰褐色及灰黄色等几种颜色,仅4例患者存在病灶出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HMB-45、A103均为(+)。

2.3 2组检查结果比较 CT、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完全一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皮下结节,穿插有小薄壁血管,部分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通常有压痛或自觉疼痛,疼痛程度和血管成分多少无关,可发生于肾脏和肝脏中。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为单发,有5%~10%的患者会合并存在结节性硬化或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

相关研究治疗指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术后复发与转移较多,尽管组织学形态各异,但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看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主要表达HMB-45和A103,两者对于确诊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重要的价值。CT是目前临产上针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主要的诊断方式之一,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平扫时,可见肌瘤边界完整,部分患者存在不均质性占位,行常规扫描时可见低密度肿块CT值为负值,增强扫描后低密度区无增强效应。同时,行CT检查可清晰观测到肿块的大小、部位及范围,为病情判断提供有效依据。而B超检查可见肌瘤或肿块边界清晰,且存在强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情况,但不具有特异性,针对一些肝脏情况复杂,组织分界不清楚的肿瘤难以确定[8]。因此CT联合MIRI检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0例患者中经CT扫描20例,经MRI检查12例,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CT和MRI检查可准确判定患者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疾病情况并进行疾病分型。检查和扫描可见低密度瘤体的患者,增强后会出现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则可判定为血管瘤,肌瘤型患者则表现为平滑肌成分为主,增强后呈现渐进性强化,脂肪瘤型患者可见明显的脂肪组织,而混合型则最为常见,因T1WI、T2WI表现为高信号,当抑脂后信号有明显的降低,而增强后成分又无强化表现,此时可诊断为混合型的脂肪瘤。

综上所述,针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CT、MRI分型诊断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疾病分型和病理基础,帮助治疗提供准确的疾病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1] 毕诗诚,阳成英,陈国雄,等.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8):97-98.

[2] 林光武,嵇鸣.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4):316-321.

[3] 罗敏.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7):1034-1035.

[4] 胡伟杲,傅思源,李爱军,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0,9(2):127-129.

[5] 楼云成,史帅涛.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1(3):540-542.

[6] 陈玉祥,方向,黄国飞,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6):83-84.

[7] 严达,龙莉玲,黄仲奎,等.1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现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2):1869-1872.

[8] 胡国祥,唐建华,郑信德,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1):1686-169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045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属于肝脏良性肿瘤,主要有平滑肌、血管及成熟型脂肪3种细胞组织。该病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患者初期表现不明显,肿瘤增大后可表现出右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1]。目前,临床上针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鉴别主要还是通过CT、动脉造影及B超等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确诊[2]。本次研究选取2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作为研究对象,行CT、MRI分型诊断,就其临床价值和病理基础展开分析。

湖北 433300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彭向前)

猜你喜欢
脂肪瘤平滑肌分型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自发破裂出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