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研究

2016-03-13 19:42封霞
当代医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抽动症多发性证型

封霞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研究

封霞

目的 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相关因素,并结合中医理论体系下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方法,研究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症状,分析其临床症候特点,为提升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4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虚痰聚,占比为44.8%;主要症状为眨眼,占比63.4%,其次为口出异声,主要兼症为急躁易怒。结论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频次最高的症型是脾虚痰聚,主要症状为眨眼、口出异声和急躁易怒。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症状

多发性抽动症,属于儿童神经精神性疾病,又可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以波动性、慢性和多发性的运动肌抽动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伴随语言障碍和发声抽动。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可导致儿童出现行为紊乱现象,并损害其认知功能、以及行为的健康发育,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关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因以及致病机理,现代医学研究尚未明确,而中医研究对其未能达成共识,因而本研究对14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分析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6月在南丰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进行诊治的14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145例患儿均与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同时符合《中医儿科学》[1]中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患儿年龄3~16岁,排除合并小舞蹈症、癫痫痉挛发作症状、肝豆状核变性疾病、药源性不自主运动疾病和其他锥体外病变患儿,本组研究对象均有完善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参照《中医儿科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近代文献编制,收集相关数据完成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相关因素调查表和中医证候观察表的填写工作。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相关因素、各类症状和中医证型,以频数和百分率进行描述,探讨高频自相关因素的发生原因,并归纳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常见的中医证型。

2 结果

2.1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年龄 本组14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平均就诊年龄(9.09±0.23)岁,6~13岁范围内的频数最高,在总例数中占95.0%;平均发病年龄(8.12±0.19)岁,

5~11岁范围内的频数最高,在总例数中占89.0%。

2.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原因 本组14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中,男121例,女24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3.4%、16.6%;患儿经常受家庭打骂体罚者25例(17.2%),偶尔76例(52.4%),无44例(30.4%);足月患儿126例(86.8%),非足月患儿19例(13.2%);顺产患儿95例(66.5%),非顺产患儿50例(34.5%);并发症鼻炎的患儿58例,其所占比例为40.0%。

2.3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分布情况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主要抽动症状如下:挤眉51次(35.1%)、眨眼92次(63.4%)、吸鼻33次(22.7%),努嘴吐舌58次(40.0%)、摇头37次(25.5%),耸肩23次(15.8%)、四肢抽动49次(33.7%)、躯干抽动26次(17.9%)、口出异声84次(57.9%)、口出秽语3次(2.0%)、干咳清嗓9次(6.2%)、言语重复1次(0.6%);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兼症,性情急躁易怒88次(60.6%),冲动任性69次(47.5%),神疲倦怠13次(8.9%),注意力不集中23次(15.8%),抑郁不欢17次(11.7%),形体较胖15次(10.3%),形体较瘦8次(5.5%),手足心热9次(6.2%),头痛21次(14.4%),头晕33次(22.7%),唇红19次(13.1%),咽喉红赤76次(52.4%),干痒7次(4.8%),面色少华7次(4.8%),面红目赤7次(4.8%),耳鸣7次(4.8%),两颧潮红12次(8.2%),胸腹满闷7次(4.8%),嗳气0次(0.0%),矢气0次(0.0%),肢沉0次(0.0%),乏力3次(2.0%),自汗54次(37.2%),盗汗19次(13.1%),口渴3次(2.0%),口苦0次(0.0%),多梦44次(30.3%),夜寐易惊27次(18.6%),夜卧少眠11次(7.5%),寐多不醒3次(2.0%),大便干27次(18.6%),大便溏15次(10.3%),大便时干时塘19次(13.1%),小便黄3次(2.0%),舌红88次(61.6%),舌质淡11次(7.5%),舌淡红3次(2.0%),苔白23次(15.8%),苔黄33次(22.7%),苔厚11次(7.5%),剥苔11次(7.5%),舌多津7次(4.8%),脉弦64次(44.1%),脉数37次(25.5%),脉滑38次(26.2%),脉沉3次(2.0%),脉细3次(2.0%)。

2.4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肝亢风动30例(20.6%),脾虚痰聚65例(44.8%),脾虚肝旺40例(27.5%),阴虚风动10例(7.1%);其中,脾虚痰聚型患儿所占比例最高。

3 讨论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主要发生于儿童时期,其病理特征为慢性多发性运动抽动,并伴随发声性抽动[2],属于神经精神性疾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对于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生长发育均造成了不良影响,引起广大临床医学者的重视[3~4]。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在现代医学、祖国医学领域均进行了深入研究[5],然而,关于该疾病相关因素、致病原因、发病机理和辨证分型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探讨[6]。

本研究通过研究14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床资料发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男孩明显较多于女孩,且其并发症鼻炎的频次比较高,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和鼻炎有某种共同性,经中医辨证分析发现,脾虚痰聚为二者共同病机[7]。此外,由该疾病的症状分布情况中得知,眨眼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最主要抽动症状,其次为口出异声。《证治准绳・幼科・目睛嚷动》中有记载:“目者肝之窍也……肝风内动,肝火上炎,风火相煽,易入目窍,则挤眉眨眼;木火旺盛则刑金,致肺金不利。故可见喉发异声”[8],由此可知,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和肝存在密切关系。另外,根据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可知,脾虚痰聚占比最高,是该疾病的主要中医证型。患儿发病年龄等研究结果可知,该疾病患儿不受年龄、是否足月、顺产和体罚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主要证型是脾虚痰聚,其主要症状为眨眼、口出异声和急躁易怒。中医师应根据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进行治疗,最终提高该疾病的临床治愈率。

[1] 杨志华,张喜莲.马融从中医肝脾理论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中医杂志,2015,56(2):102-104.

[2] 韩峰,孙聪玲.柴胡桂枝汤与氟哌啶醇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477-478.

[3] 刘歌.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证候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4] 谭美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候特点初步研究[D].湖南: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5] 徐佩莉.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225-226.

[6] 李岚,陈华,陶敏.俞景茂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证经验[A]//世界中联中医儿科国际学术交流大会[C].2014.

[7] 董茜雁,冯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8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4,29(5):40-41.

[8] 韩玲,柴梅月.黄芪四物汤加减联合耳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7):81-8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104

抚科计字[2015]13号第49项

江西 344500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民医院(封霞)

猜你喜欢
抽动症多发性证型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
痔病症状发作诱发因素的对照研究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