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校历史文化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2016-03-15 11:22储著源
关键词:校史医学院校思政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30032)

立足学校历史文化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30032)

医学院校思政课必须着力建设融入学校历史文化精神的教学模式,科学建构专兼结合、学科交融、理实一体、研究导向、角色互动的交叉性教学方法,全面激活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互动、专题讲座与专题教育结合、文艺活动与理论宣讲兼顾、知识竞赛与思想争鸣并举、模范宣讲与岗位见习同步、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统一的多维教学路径。

医学院校;历史文化;思政课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历史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既反映了临床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更反映了中华医风医德、医学人文精神、民族历史文化、国家发展战略与学校教育发展的交融轨迹。通过将医学院校历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的互动性融合,既可以全面传承中华民族和医学院校历史文化精神,又可以增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模式创新发展。

一、合力建设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建设是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是教学模式运转的前提条件。融入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必须实现历史与现实、学校医院与思政课教师学生时空高度统一,推动教学资源库动态建设。

第一,学校历史文献资料开放型资源库建设。学校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通过参观学习校史文化馆、直观了解学校历史人物先进事迹和学校艰辛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深受思想教育,这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极为宝贵的思想条件。学校及附属医院必须牵头建立全校师生以及广大医护人员随时可以参观、调阅和研讨的共享型、开放型学校历史文化文本文献资料库,主要包括电子文本库、纸质文本库、影像资料库、医教榜样岗位人物先进事迹固定展台。

第二,学校发展史编制、宣传片制作以及思政课教师剪辑入教案。校史编撰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文化发展史专题整理和编写,突出学校发展历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制作思想政治主题鲜明的学校历史文化专题宣传片,进而思政课教师自觉融入专题资料和利用教学实践宣传,最终形成思政课教师常态化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

第三,学校、附属医院、思政课教研室联合建设医学类思政课教育教学基地。教学资源库不仅是静态的教学资源整理、建册和展示问题,还包括动态的教学基地建设。教学基地学习极具感染力和实效性,可以实现医学生专业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融性同步协调展开。思政课教学基地必须立足医院见习基地建设,既不能脱离见习岗位,又不能简单复制见习模式,需要学校、附属医院和思政课教师展开持续的、稳定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理,进而由见习导师和思政课主动介入医学生见习工作实践,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专业知识学习,以专业知识学习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第四,融入学校历史文化精神的医学院校专题思政课教材、教案编写。立足思政课教学整理和提炼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必然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和学科性。很明显,学校历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整理不是零散性的截取,必须是系统的整理、科学的研究和深度的理论概括。对此,学校应组织专业课、思政课教师以及医护人员协作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融入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政课、专业课、就业课、人文素质课相关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案,实现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系统的、立体化的结合。

二、科学构建教学方法

融入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既具有与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交叉性、共性一面,又具有思政课高度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的个性一面。运用学生真实感受到的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展开思政课教学,必然要选择灵活多样、现实感较强、课堂内外兼顾的教学方法。

第一,专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没有明确时空限度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部分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思政课教师完成,教学方法则采取理论宣讲。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学校组织、多方参与、方法多元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由专职思政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但更需要兼职教师甚至社会相关人员参与,实现教学主体及方法的多元化。医学院校优势在于,学校可以调动广大医护人员通过实际工作岗位亲身说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专兼结合型实践教学模式。

第二,学科交融。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任何学科若只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肯定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思政课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系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全面吸收其它学科最新理论成果,在创新教学方法同时科学阐释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医院院校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医学技术优秀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医风医德优秀的、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思政课教学,必须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才特有的学习方式,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相同相连的教学方法。

第三,理实一体。纵观现有教育体制,医学院校学生大多数是理工类出身,知识结构有明显的偏科,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不够了解,经常出现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冷场的教学现象。然而,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展开系统的理论阐释是必要的、不可群少的。对此,只有通过更直观、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缓和这样的教学矛盾。当然,实践教学仍然不能脱离理论,切忌本末倒置、忘记根本的实践教学方法泛滥。应该说,当前各个高校建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搭建了有效平台。

第四,研究导向。研究是大学生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高级的方式方法。通常,若让医学类大学生对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同时还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引导学生研究学校历史文化,从中找出了当代大学生亟需传承的母校历史文化精神和当代大学生极度缺乏的医学人文素养,必然会引起学生共鸣,在兴趣和责任指引下更容易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是结合思政课教材,提炼出与学校历史文化高度契合、对大学生有思想启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观点,并要求学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提炼和领悟学校历史文化精神。

第五,角色互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两者角色位置在有限时空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角色互换,毕竟医学院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难以保障他们成为思政课课堂完全的教学主体。然而,融入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中,医学院校学生通过自身较强的专业优势全面了解校史文化,可以与思政课教学展开有效的角色互动,甚至角色互换。立足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视角,可以激发学生角色转换的诉求性,从而推动学生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做足功课,预先在校史文化学习和研究中经历一次内在的思想洗礼,最终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全面激活教学路径

教学路径选择,既是教学模式展开的教学步骤,更是教学模式预设的教学形态。按照预先创设的教学路径展开思政课教学模式,实质是思政课按照既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全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立足教学资源特殊性和教学方法交叉性,融入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

第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互动。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理论教学,这点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能改变,特别是随着教学技术方法现代化和实践教学方式常态化的背景下必须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厚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特征。课外教学从过去传统的辅助教学路径转变成为今天与课堂教学地位平等的教学路径,这肯定是正确的趋势,但关键的问题是必须掌握好课外教学的度,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地位关系,形成两者之间良性的互动模式。对于医学院校来讲,医学生校内课堂学习时间低于其它专业学生,见习时间比较长,这导致医学生课堂外学习时间充足,但实际情况是见习时间都是专业学习及实践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几乎排除在外。对此,要超越过去传统的同时存在的课堂内外概念,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可以将医学生在校内课堂思政课教学实践延伸到见习阶段,借助见习机会由指导医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实施好见习医学生医风医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专题讲座与校史教育结合。专题讲座是高校思政课一种比较集中、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方式,一般讲授的都是主题宏大、现实意义较强的重大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医学院校举办的形式是医学人文大讲堂,很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讲座。校史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入学阶段完成。实际上,入学阶段的新生对学校历史文化还没有获得深入的了解,而当高年级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做了进一步了解之后,针对性的校史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少。若将思政课拓展为部分专题讲座形式,可以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工作,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广泛性。若专题思政讲座融入校史教育内容,必将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性、亲切性以及增强校史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实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三,文艺活动与理论宣讲兼顾。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文艺活动可以对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极为持久的震撼和共鸣,这点毋庸怀疑。视觉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具有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深度、时代气息和民族共性的文化艺术一方面可以吸引追赶时代步伐大学生的注意力和欣赏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和内在认可的艺术形式对大学生展开 “润物细无声”般的思想交流和深度教育。此外,文艺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关心国家大事的主流形式。因此,选取思政课若干专题理论教育与学校定期举办的大学生文艺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路径是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的新思路、新方向。

第四,知识竞赛与思想争鸣并举。思政课基本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良好的人格、培育当代大学生高尚的品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二是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当代大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战略意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知识输入同时需要大学生自觉实现自我思想教育。对此,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党和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选取思政课教材若干重大理论与历史主题,举办全校性的知识竞赛,但知识竞赛必须是多样性的,辩论、考试、有奖问答等,其中按照班级、专业、年级类别开展对相关重大理论与历史主题的思想认识竞赛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实质是展开一次比拼历史文化知识的思想争鸣,以此实现大学生知识学习、思想教育和培育荣誉感的实践统一。

第五,模范传帮带与岗位见习同步。现身说法、榜样报告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医学生未来职业方向大部分集中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医院工作岗位是他们最主要的就业目标。此外,医学生,特别是临床类医学生全部都要在医院见习,见习期间对医院工作性质基本全面掌握,并在见习中深有感触。作为医学生见习期间的同事和导师,医学各个岗位先进模范人物对学生一言一行都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医风医德、职业精神塑造的影响。因此,学校和附属医院应该鼓励思政课教师和模范医护人员通过课程合作方式对医学生专业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传——帮——带”的教学模式,切实推动学生德才进步。

第六,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统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精神最好的方式。思政课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个核心路径和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提升校园自然环境面貌,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凝聚新时期校内外关于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想共识。很明显,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确立高校思政课的引领地位和主导地位,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校园文化发展,实质是始终做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历史文化发展和教育学生,进而确保学校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思政课教学实践必须主动契合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布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契机,发动全校师生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资源,由近而远、由微观到宏观地推动学生逐步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注:本文系安徽医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立足校史文化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校教字[2015]58号;安徽医科大学软科学项目“立足校史文化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2015xkjr06)

猜你喜欢
校史医学院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