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思考

2016-03-15 13:23陈宏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30
关键词:转型发展

陈宏(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30)



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思考

陈宏
(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安徽省高尔夫产业在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举步维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通过分析安徽省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困境和发展契机,从球场建设、公众化、产业协调和教育培训等角度提出人文包容和环境友好相结合的产业转型建议。

关键词:高尔夫产业;发展;转型

高尔夫运动演变自中国古代的“捶丸“球戏,它集享受自然、体育锻炼和娱乐于一身,现已成为广受欢迎的体育和休闲运动。自上世纪八十年底在我国真正落地生根,我国的高尔夫运动进入迅速发展阶段,高尔夫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建和在建球场总计700余家,并以球场为核心形成包括球场运营、赛事、旅游、中介和传媒等产业在内的庞大产业链。但在政绩和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部门和企业无视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1]。为切实强化规范管理,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颁布的《关于及你要不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开始明令禁止征用耕、林和宜农荒地用于高尔夫球场建设,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去吃的通知》全面清理和整治高尔夫球场,到2011年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国土部等11部委联合颁发《关于落实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措施的通知》,十余年下发相关禁令近10道。期间,各地开展了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2015年共已取缔的高尔夫球场66家,大批高尔夫球场被责令整改。自2001年黄山松柏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正式营业,安徽省目前已建和在家球场已达11家,其中7家正在运营。虽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较快,但安徽高尔夫产业起步晚,至今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规模,在全国清高大环境下其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本文在安徽省高尔夫产业发展困境和机会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产业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一、安徽省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困境

受内外部环境和因素的制约,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存在先天劣势和威胁。产业发展内部的劣势体现在(1)球场建设和运营环保意识滞后。球场无序发展、生态管理人才缺失以及高额的生态管理成本制约着高尔夫产业的生态管理;(2)高尔夫运动普及率低。高尔夫球场的高端路线制约了高尔夫运动的大众化,而且安徽省尚未出台公众球场认定和管理的相关条文,已建和在建球场也缺乏平民化设施及其规划;(3)产业发展人才短缺。因发展较晚,安徽高尔夫产业尚未形成庞大的人才库,创业经营和管理人才主要依靠外省聘请,这在高尔夫人才加速流动的大环境下毫无竞争优势;(4)产业运营影响力有限。虽相继主办安徽省高尔夫公开赛以及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等部分赛事,但安徽省在竞技赛事的举办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完整的赛事体系和系统的产业规划,而且高尔夫赛事或活动的商业氛围太浓,产业运营无法形成合力;(5)商业地产捆绑高尔夫产业。安徽省已运营的7家高尔夫俱乐部均依托球场开发商业地产或物业,高尔夫产业已沦为商业地产或物业的附庸,这严重影响高尔夫产业的整体形象。

同时,受到政策、人文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外在威胁,体现在:(1)公众认识误区。因昂贵的打球成本导致高尔夫平民化程度很低,加之大部分球场违规操作,在媒体的放大效应下,公众很难接受并参与高尔夫运动,而公众的抵制又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施加了反向压力[2];(2)政策不明确[3][4]。从1997年中发11号文件强调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耕地开始,国家对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一直持谨慎态度。200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就开始清理在建和已建高尔夫项目,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又建议对高尔夫球场“规范发展”。但随着各地违规建设屡禁不止,为抑制这一趋势,2011年国家发改委又联合11部委在全国开展高尔夫综合清理整治,一张一弛的宏观政策不利于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3)关联产业发展和衔接严重滞后。安徽省高尔夫产业在球具、球衣等配套的生产和营销上几乎空白,二手交易市场也尚未形成。另外,高尔夫球场各自为占,尚未与旅游、航空形成合力,旅游高尔夫发展缓慢。

二、安徽省高尔夫产业转型的契机

高尔夫本质上是“绿色、有氧、阳光、友道”的体育运动,它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是一项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体育休闲运动。国外经验表明,随着健康、环保、文明的休闲理念逐步被接受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高尔夫运动将被广泛接受和推广。高尔夫产业的发展虽受到意识形态、管理水平和宏观政策的束缚,但安徽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为高尔夫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首先,国家将进一步规范发展高尔夫产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2011年《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对高尔夫球场的的态度从全面清理整治调整为规范发展,政策并未一刀切。同时伴随着竞技高尔夫成功进入2016年奥运会,高尔夫运动将逐步被公众所接受[5],发展公众球场将为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转型提供新的机会。

其次,安徽省旅游业“二次创业、全面突围”转型发展期的强力推动。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7%,海内外游客接待量力争突破8.8亿人次。研究表明,旅游市场为高尔夫产业带来超过50%的客源,因此安徽省庞大的旅游市场将为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带来充足的市场客源。安徽省旅游业“二次创业”的辐射效应带动了高尔夫产业与文化、酒店、餐饮、体育、教育培训、交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转型期的重点是营造发展环境,优化旅游产品,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等,这为高尔夫产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

最后,安徽省拥有5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两项(其中大运河文化遗产为八省共有),值得一提的是,安徽11座球场有10座位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堪称高尔夫运动的“天堂”。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三、安徽省高尔夫产业转型的思路与方向

面对高尔夫产业的种种挑战,安徽省高尔夫产业应抓住发展的契机,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回归体育运动的本质,面向公众,创造人文包容和环境友好相结合的高尔夫产业发展模式。

1.严控球场规划与建设

球场建设和运营是高尔夫产业的主体与核心。首先,高尔夫产业的运营和管理需树立恢复生态、保护环境的理念。球场建设需建立生态认证和监管体系,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产业建设和经营中,强化环境保护和监督,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其次,球场建设不触及国家土地红线。严格执行国家清理高尔夫球场的文件精神,做好已建球场的生态和景观修复,坚决不占基本农田,同时依法参与荒山、荒坡和石漠化等未被利用土地的开发。再次,严控高尔夫球场商业地产的开发。政府应实施高尔夫球场建设与房地产项目独立审批,严控球场周边规划和建设的用地审批,明确房地产用地面积与球场面积比例,以此防止部分开发商借助高尔夫项目开发地产的投机行为。最后,为规范安徽省高尔夫产业健康、有序和稳定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安徽省高尔夫球运动协会组织建设,规范和完善沟通、咨询、监督、协调等服务职能,切实承担产业发展和转型中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纽带作用。

2.普及高尔夫,实现高尔夫运动的公众化

转变高尔夫运动发生的方向,回归高尔夫体育运动的本质,积极推进高尔夫运动的平民化。国外高尔夫运动发展的规律表明,高尔夫运动在居民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安徽省2015年居民人均GDP为5338.58美元,据此可以判断“大众化”将是安徽省高尔夫运动发展的趋势。公众高尔夫球场是面向公众开发的球场,它球场建设符合设计标准,却不设会员制,门票低廉,其目的旨在普及高尔夫运动和提高公众体育文化的素养[6]。为实现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转型,研究建议:(1)已建和在建球场实施半公众经营模式。俱乐部每周选择1天通过预约形式免费向公众开放,政府对实施开放日的球会适度减免税收或其他补助。同时,球会应规定非会员开放比例,确保公众有机会参与高尔夫运动,避免高尔夫运动的私人俱乐部化。(2)政府直接建设和管理高尔夫练习场。练习场占地面积达到最低标准即可,政府可在城市公园、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建设高尔夫练习场,其较低的成本和便利的场所能够为公众所接受。(3)政府间接开发和管理。政府以土地、资金等资源与高尔夫俱乐部合作,共同建设和管理高尔夫球场。政府在合作中通过管理、监督和协调进而加大球场运营的非盈利比重,加大球场在公众化转型中的话语权[7]。

3.集聚皖南高尔夫球场,打造高尔夫公众旅游特色

安徽省10座高尔夫球场主要分布在合肥、黄山、宣城、芜湖等皖南区域,政府或应利用皖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球场整体规划,打造高尔夫公众旅游的特色。安徽省高尔夫球场集群的整体规划需(1)处理好自然景观与公众共享的关系,球场的规划和运营应纳入当地旅游规划,以皖南旅游带动高尔夫产业的发展;(2)结合皖南各地区地形地貌和旅游资源特色,形成定位鲜明、特色互补的高尔夫球场集群。通过整体规划,结合球场类型和各地方旅游特色,实现不同球场不同个性,如合肥周边的高尔夫球场定位于商务人群,黄山、宣城以旅游为主,淮南、滁州等地主打公众休闲等,最终形成定位和特色互补的高尔夫球场集群。

4.统筹高尔夫产业关系,完善高尔夫相关产业设施

安徽省高尔夫产业的发展需要统筹高尔夫产业结构的协调与发展,妥善处理高尔夫主体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交通、媒体以及生产制造等产业的关系,以实现各产业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8]。首先,加大高尔夫球具、球衣等二手市场建设。高尔夫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未成气候,且二手市场也尚未形成。应建立以高尔夫球会为主体的交易、租赁和交换的二手市场,通过低价让公众更易于接触。其次,积极发展高尔夫旅游交通。借助合福高铁、长江和新安江等特色旅游线路,构建包括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在内的特色旅游交通体系,加大各高尔夫球场与各旅游景区间的交通联系。最后,合理布局和完善餐饮住宿。依据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在原有餐饮住宿品牌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国内知名连锁餐饮住宿品牌,鼓励公平、有序竞争,引导高中低档次餐饮住宿设施的合理布局。

5.完善高尔夫培训体系,加大高尔夫知识的普及

高尔夫产业的健康、有序和规范发展离不开产业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安徽省在高尔夫产业的转型中应加大高尔夫教育培训机构、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首先,规范社会培训认证体系。相关部门应调研展业人才发展和分布状况,或在省内联合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独自建立,或与发达省份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建立高尔夫职业资格认证、上岗制度,以此为高尔夫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智囊支持。其次,发展高尔夫高等教育。借鉴云南高校的成功经验,支持省内具有专业和地域优势的学校开设高尔夫专业,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尔夫产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体育、旅游、高尔夫协会等部门应定期举办高尔夫知识普及和小型赛事活动,例如高尔夫运动进社区、高尔夫家庭挑战赛、高尔夫夏令营等活动,通过媒体尤其社会化媒体广泛宣传,改变高尔夫贵族化形象的同时在公众中推广和普及高尔夫运动。

参考文献:

[1]詹新寰.中国高尔夫产业组织特征及其政策走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4):433-437.

[2]葛振宇.浅谈转变观念对国内高尔夫产业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22):280.

[3]金银日.高尔夫球运动政策规制与舆论环境刍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6-10.

[4]王明伟,张丹芳,吴香芝,李涛,吕翰光.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6):41-47,100.

[5]黎臣,栾丽美.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新动向[J].前沿,2012(17):105-106.

[6]张依繁.制约我国高尔夫公众球场发展因素的思考[J].运动,2011(12):143-144,138.

[7]靳英华,詹国勇,詹新寰,庞善东,鲍芳芳.我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2):5-10.

[8]李晓莹.中国长三角与日本中部地区高尔夫产业比较及其发展对策[D].杭州:浙江大学,2013.

责任编校秋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3-0038-03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07-08D05);安徽财经大学科研重点项目(ACKYQ1009ZD)

作者简介:陈宏(1959-),男,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