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的公安文秘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以江苏警官学院公安文秘方向培养方案为例

2016-03-15 18:43施发笔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系统论文秘公安

施发笔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的公安文秘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以江苏警官学院公安文秘方向培养方案为例

施发笔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210031)

以系统论方法分析公安文秘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在理据,探讨公安管理学专业公安文秘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以江苏警官学院公安文秘方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为例,以整体性、关联性、层级性、互补性、开放性、时序性等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综合考虑学生发展、公安工作和社会需要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体现公安文秘方向的特色。

系统论;公安文秘;课程设置体系;人才培养目标

江苏警官学院的公安管理学专业公安文秘方向自建立至今才5年多时间,2010年招生时系挂于行政管理专业名下,第二年3月,因公安管理学本科专业增设成功而转挂于该专业名下。公安文秘方向作为一个新建的专业方向如何建设才能保证培养质量,迎接以后的学位授予权评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之一是该方向的课程设置体系的构建,因为它直接关涉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安管理学专业的特色鲜明与否等问题。

一、系统论指导公安文秘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在理据

(一)高等教育规律、职能和改革潮流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规律要求高校课程设置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能够适应和促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实现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等职能。公安文秘方向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也必须顺应这一要求,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完全相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也指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质量的提高涉及到“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等多个层面,落实到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系统、全面地加以考虑。

(二)公安文秘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灵魂,培养目标统领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等。”[1]公安文秘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江苏警官学院有关部门经多次讨论、研究,确定为“培养政治坚定,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开展公安文秘写作和公安公文处理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基层公安机关辅助决策、文秘写作需要的‘忠诚、勇敢、智慧、奉献、廉洁’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中涉及到政治要求、素质要求、理论知识要求、公安文秘写作和公文处理等能力要求等。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清晰的思路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必须通盘考虑各方面的知识结构,以体现公安文秘方面的特色,培养公安机关满意、人民满意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时代发展及公安机关、现实社会需要的必然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江苏警官学院提出公安高等教育要“主动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流、主动融入公安工作改革发展大局”[2]的“两个融入”理念,决定了公安文秘方向的课程设置必须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公安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周密考虑,而不能随心所欲或搞经验主义。目前公安机关迫切需要文秘人才,现实社会需要公安机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服务,担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文秘方向的学生必须不仅能够办文、办会、办事,能够做,而且还要能够办案。这就决定了公安文秘方向的课程既不能只顾普通教育,也不能只顾公安工作,顾此失彼均难以取得成功,必须要以系统观考虑警院教育的两个“融入”问题,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公安机关中的作用发挥与特色体现。

二、系统论指导下公安文秘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江苏警官学院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制定了公安文秘方向培养方案,对公安文秘方向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成体系的构建。

(一)通识课平台课程设置

分为“基本素养模块”和“法律知识模块”。其中“基本素养模块”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含警务英语)、逻辑学、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含计算机维护)和高等数学等课程;“法律知识模块”设置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及宪法学等。

(二)专业课平台课程设置

分为“通用业务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主干课模块”。其中“通用业务模块”设置公安工作概论(含警察法)、治安管理学、刑事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警务信息化及应用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设置行政管理学、研究方法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领导科学、世界文学名著选读、研究方法概论等基本课程。“专业主干课模块”设置秘书学、公安管理学、公安公文写作、公安传播、公安调查研究等课程。

(三)技能课平台课程设置

分为“专业综合实训模块”“体能模块”和“警务技战术模块”。其中“专业综合实训模块”设置公安专题调查、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模拟会务组织、信息研判与辅助决策、档案整理等课程;“体能模块”设置基础体能、战术体能课程;“警务技战术模块”设置警察格斗、警察战术学、基础射击和战术射击、水中技能、基础驾驶和警用驾驶技术等课程。

(四)素质拓展平台课程设置

分为“选修课模块”和“专题讲座模块”。其中“选修课模块”设置文学欣赏、宗教学、警察政治学、警察礼仪、办公自动化、警察影像、管理心理学、公安统计、社会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警察组织行为学、民俗文化等课程;“专题讲座模块”设置形势与政策、公务员知识、电影评论、电视剧评论、档案管理、公安文化理论与建设、语言与文化研究、汉语修辞学研究、汉语普通话专题、汉语言文字学和书法等课程。

此外,还考虑“教学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内容包括公安工作见习、实习、学年论文、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等,时间上见习基本上安排在假期,学年论文从二年级开始,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

确定《秘书学》《公安管理学》《公安公文写作》《公安传播学》(原为《公安宣传实务》)和《公安调查研究》5门专业主干课程;确定《行政管理学》《秘书学》《公安公文写作》《现代汉语》《基础写作》5门课程为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必须成绩为70分以上(按百分制)才能获得学位。这是最能体现出公安文秘方向特色的课程。

总之,在系统论指导下,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办文、办会、办事、办案能力,培养公安机关满意的专门人才,体现公安文秘方向特色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系统论指导下公安文秘方向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

公安文秘方向课程设置是一种全新尝试,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并提高到理论高度加以认识,以进一步指导实践。关于“课程体系”,有人提出:“所谓体系就是一个系统,而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3]“课程体系主要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各课程间在内容和呈现上如何互相配合和衔接。”[4]这里都涉及到系统论思想对课程设置的指导问题。通过公安文秘方向课程设置的具体实践,引起对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5]。课程设置充分考虑系统中的这些因素,便会使课程形成整体效应,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对公安文秘方向课程设置基于宏观上的一种考虑。公安文秘方向课程的“十个模块”和“一个实践环节”是通盘考虑的结果,并非零散孤立的组合。公安文秘方向培养的主要是公安机关的文秘工作人员。秘书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变分析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辅助决策、协助管理、检查控制、沟通信息能力等方面。作为民警还要具有办案能力,所以开设的课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整体上加以组合。

杨尚昆同志曾经提出秘书要“从偏重于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献策,从单纯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力争主动”的“四个转变”思想,而这种转变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以出谋献策而言,不学习掌握领导科学是不行的,所以开设领导科学这门课,不仅在于了解如何领导,也在于了解领导意图,提高出谋献策的效率。而不具有创新能力则所出之谋所献之策必然是陈旧的,不能引领工作的,所以开设研究方法概论。各门课程选择的思路是明晰的,而不是随意选出、标新立异的。

“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即人格上更健全与完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的融合以适应社会与个人的需求。”[6]课程设置注意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整体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职业化而且需要人文化、综合化、多样化。每门课程都强调实践教学,以保证课程作用的有效发挥;很多课程都安排了小论文式的思考训练题,以保证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关联性

一般认为系统论思想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32年提出,此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系统的定义有很多,通常把系统定义为“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若干要素而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强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关联性实际上是整体性的注脚。

课程设置必须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现代汉语》课程为《公安公文写作》课程提供语言表达基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为《公安传播》课程的学习提供写作技巧上的帮助,而档案管理则是公安公文写作的延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课程体系构建中,考虑到课程的各种特性与作用,必须让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了然于胸。

(三)层级性

分层设置课程,体现的是对各门课程的性质、作用的认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通识课、专业课、技能课和素质拓展课4个平台、10个课程模块。既注意到层次,认识每门课程的性质、作用,又防止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劳动。当然层级性也决定了课时分配,因为不同层级的确定,表明了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如基本素养模块9门课共592课时,占必修课课时27.7%;法律知识模块5门课共188课时,占必修课课时比例9.6%。通用业务模块5门课共222课时,占必修课课时比例11.3%;专业基础课模块6门课共255课时,占必修课课时比例13%;专业主干课模块5门课共272课时,占必修课课时比例13.9%。技能平台由12门共478课时课程组成。技能课占必修课课时比例为24.4%。注重基础素养、专业课程及技能课的学习。

(四)互补性

基于文秘方向的特殊性,取消大学语文课程,增设“中国文学”课程,主要是简史性质,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概况,具备初步的对中国文学的欣赏能力。但大学语文课程中含有外国文学作品等,这是中国文学课程不能代替的,故以专业基础课中的“世界文学名著选读”课程补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避免重复学习,浪费时间。设置《现代汉语》课程,考虑到将来公安群众工作、公安调解工作等实战化需要,与《秘书学》课程理论要求相配合。法律模块提供法律知识,文学课程提供文学营养,汉语课程提供表达工具,基础写作和公安公文写作从不同角度提供写作的理论与知识、规律与方法。《档案整理》课程独立出来,主要作规范化处理档案示范以强化学生档案整理能力,弥补《秘书学》、《公安管理学》内容交叉或实践层面上的不足。“档案管理”与公文处理相互衔接密切相关,“公安文化理论与建设”与选修课中“中国文化概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同时也与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公安传播学”相互补充。在公安机关,公安文化建设往往是由公安文秘部门、宣传部门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孤立状态下的努力结果。

各门课程从不同方面向人才培养目标靠近,目标相同而内容不同。课程系统动态平衡的最重要保证是课程之间的互补性。

(五)开放性

公安文秘方向课程设置是一个不断改革、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的过程,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还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订、调整、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公安工作需要。

“研究方法概论”课程,对于成就“笔杆子”极有好处,不仅对于毕业论文写作,而且对于将来的调查报告写作等起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之效。学生不是教师知识、理论的单纯储存器,而是善于运用知识、理论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主体,而如何运用、如何思考、如何创新则是困扰学生的大问题。将“研究方法概论”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可以开启学生思维,掌握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困扰性问题。这门课程起初并没有考虑到,是后来经过讨论、研究追加进去的。原定“公安宣传实务”课程后改为“公安传播”,一方面学院有教师在这方面有新开拓并有《公安传播》一书问世,最新教材、最新的理论;另一方面提高层次,不再停留在实务层面,有理论有实践,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公安公文写作课程的内容新增法律文书写作,是考虑到将来毕业生在基层派出所工作等实际情况,而除侦查系开设少量的实训课程涉及到侦查文书之外,一般不再涉及法律文书写作问题。可以设想,以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档案学概论》课程,有些设置的课程如果不适应形势需要,也可以取消。

“列为必修课还是列为选修课,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体现出本科教学的性质和水准的实质性问题。”[7]江苏警官学院没有作出必修与选修和区别,但实际上除去选修则为必修课。文学欣赏、宗教学、警察政治学、警察礼仪、办公自动化、警察影像、管理心理学、公安统计、社会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警察组织行为学这些选修课为公安文秘方向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与机会,也是学生开放学习的一个说明。

此外,学院还开列了二十本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简单的辅导之后,通过自学,能够上机考试,必须达到及格分以上。题型既有主观题,又有客观题。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公安文秘方向的学生也必须参加这类考试。

(六)时序性

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基本素养模块的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文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放在一、二学期上,法律知识模块如民法学、刑法学等也放在第一、二学期上,而将公安应用写作、现代汉语、秘书学、公安管理学等课程放在第三、四学期上,将《公安传播学》放在三年级上,因为这门课需要综合性理论与知识为基础;将公安调查研究放在四年级上,这一学年是毕业年,适合也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也与毕业论文写作相配合。而将选修课放在二年级至四年级上,一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二年级始直到第七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公安公文写作》作为公安文秘专业的“看家”本领,分两学期开,前一学期讲公安行政公文与事务公文,后一学期讲法律文书制作,考虑到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又区别于非文秘方向班级的单学期学习,体现公安文秘方向课程的特色。

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的公安管理学专业公安文秘方向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是培养出公安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保证。课程设置必须既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又考虑公安机关及社会的需要,仅考虑个人的发展而不考虑社会需要,则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将来的公安工作,难以在社会立足,也与人才培养目标及警察的性质、作用等不相符合;仅考虑社会需要不考虑学生个体发展,忽视挖掘学生的潜能,则会束缚学生手脚,难以实现学生个人的价值。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以公安文秘方向学生办文、办会、办事、办案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主线,综合考虑课程的整体性、关联性、层级性、互补性、开放性、时序性,可望构建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公安文秘方向课程体系并具有推广意义。

[1]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8.

[2]吴跃章.以“两个融入”理念推进公安高等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9(1):20.

[3]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

[4]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26.

[5]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z6iMTMidq42Ov3Hp MdG7rVnBGdF92GuRguzpBljeqPLT83BXbubMsf6rUila8IxS.

[6]陈建俞.世界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2(4):38.

[7]陈绂.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M].语言文字应用,2001(2):32.

责任编辑:农学熙

[Abstract]Use is made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basis for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secretari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be into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secretarial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Program.With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secretarial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of Jiangsu Police Academy as a case study, enhancement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main line and guided by the systematic theory ideas of integrity,correlation, hierarchy, complementarity,openness, scheduling, the article make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of courses so as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ecurity secretarial studies.

[Key words]systematic theory; public security secretary; urriculum system;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Secretarial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Systematic Theory

SHI Fa-bi
(Jiangsu Police Academy, Nanjing 210031, China)

D631.1

A

1008-9438(2016)03-0095-05

2016-01-31

网络出版: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5.1333.D.20160519.1546.040.html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施发笔(1963-),男,安徽合肥人,江苏警官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警察文化和公文写作研究。

猜你喜欢
系统论文秘公安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论当代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提升电力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水平的途径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系统论视域下中国文化的断裂与重建
公安报道要有度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办公室文秘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策略
论公安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
中职文秘专业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