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三种文化形态的巾帼形象——《桃花扇》:戏里戏外话香君

2016-03-15 21:11连超锋
关键词:李香君桃花扇民间文化

连超锋

(商丘学院 文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融合三种文化形态的巾帼形象——《桃花扇》:戏里戏外话香君

连超锋

(商丘学院 文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桃花扇》中女主人公李香君的艺术形象,融合了三种文化形态:主流文化形态、知识精英文化形态、民间文化形态。因此,这个形象显得丰满多面、光辉夺目。《桃花扇》的结尾是男女主人公双双入道,这是一种对封建文化笼罩下女主人公悲剧人生结局的躲避性的艺术处理。戏里戏外的李香君都是中国文化的艺术映现。

关键词:《桃花扇》;李香君;主流文化;知识精英文化;民间文化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1]20,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个传统:梁辰鱼的《浣纱记》通过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串演了春秋时期吴越兴亡之史;吴伟业的《秣陵春》假托徐适和黄展娘的爱情故事抒发作者对南明亡国的感慨;洪昇的《长生殿》通过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宫廷生活表现了唐代天宝前后由盛而衰的政治历史;孔尚任的《桃花扇》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演绎南明覆灭的沉痛教训。就人物形象和思想艺术成就而言,几部戏曲各有千秋,但《桃花扇》的影响却在同类作品之上。《桃花扇》问世以来,阐释者峰起,试图对其思想、艺术、人物进行探秘,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个艺术宝库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探宝解密应该前赴后继,笔者不揣浅陋,也试图分一杯羹耳。

一、李香君形象融合三种文化形态,使她的形象丰满、光辉

《桃花扇》一剧,作者认为是“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1]15,这说明此剧是以史实为据的,不是子虚乌有、凭空杜撰的。话虽如此说,但此剧的创作还是没有跳出史剧创作“大体须有,定体则无”[2]的规则,一些重要的正面人物如史可法、左良玉等,反面人物如阮大铖、马士英等,都有历史资料可以佐证,但其他人物如杨龙有、李贞丽、柳敬亭、苏昆生等,多在老百姓的口头文学中存活,特别是女主人公李香君尤以为最。《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兴亡之事中的当事人——那些主宰历史走向的大人物,虽然作者对他们着墨多多,但是以人物形象的审美魅力而言,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抑或是男主人公侯方域,都没有杨龙有、柳敬亭、苏昆生等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跃然纸上,活在观众(读者)心中。以剧中的两个主人公而言,男主人公侯方域这一形象的美学魅力远在女主人公李香君之下。在笔者看来,个中原因虽然极为复杂,但不排除民间人物不受历史资料的拘囿,从而给作者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再者,这些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李香君,在老百姓口口相传过程中,不断地按照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取向演化,以至于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李香君的形象主要取材于侯方域的散文《李姬传》,但《李姬传》记叙相当简略,而且其情节和《桃花扇》并非完全吻合,尤其是没有以血溅扇从而形成血斑为桃花并成为侯李爱情象征信物的关键性情节。作者在创作时所依据的史实大部分集中在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上,而对于像柳敬亭、苏昆生、李贞丽等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李香君,则大部分以民间传说为主。如前所述,史实愈确凿,所据愈多,作者受的拘囿愈大,这就是此剧主要历史人物形象的美学魅力逊于民间人物的原因所在。

《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美丽坚贞、多才多艺、深明大义,这些优良品质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观众),使之成为众星捧月式的中心人物,而男主人公侯方域则相形见绌。李香君形象之所以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概源于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多种中国文化形态。李香君形象源于民间,在她身上民间文化意识形态必然有充分体现。李香君自幼父母双亡,身世不幸,后被秦淮名妓李贞丽收养。李贞丽是一位豪侠人物,虽为妓女,但结交天下名士,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她都涉猎。她的精神气质和中国知识精英文化形态息息相通。李香君在她的调教下,吸收了中国知识精英文化形态的精髓也便顺理成章了。她认李贞丽为义母后,又结交天下名士,熟悉中国典籍,中国主流文化形态的忠君传统、忧民传统、爱国传统、鄙视奸佞传统、洁身自好传统、从一而终传统等在她身上都有所体现。可以说,李香君身上体现了民间文化、知识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种文化形态。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基本由民间文化形态、知识精英文化形态、主流文化形态组成。民间文化形态和主流文化形态虽然有对立的成分,但是两者并不呈现势如水火、情如冰炭的形势,主流文化形态有时对民间文化形态的离经叛道采取默许的态度,例如主流文化形态对女性不歧视,反而对其美化,甚至于神化,往往是巾帼不让须眉。这种人物形象在我国戏剧,特别是在民间戏剧中比比皆是,诸如穆桂英、花木兰、刘兰芝、樊梨花等。在《桃花扇》中,才高八斗的侯方域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让李香君三分。《却奁》一出不但表现了李香君对财富的蔑视,更表现了她独具慧眼的政治眼光。《守楼》一出是此剧的高潮,面对阮大铖的淫威和强权,李香君以死相拒,“奴家就死不下此楼”,并“倒地撞头晕卧”[1]98,血溅诗扇,完成了“桃花扇”的主题。《骂筵》一出使李香君的形象跃上了顶巅。李香君不仅具有从一而终的爱情忠诚属性,而且具有政治头脑清醒的特征,认清南明政权的腐朽本质,骂奸佞“比那流贼还猛”[1]125,说到问题的核心,她认识到阮大铖、马士英之流是魏忠贤阉党的余孽,“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1]126。真是痛快淋漓,人心大悦。“商女不知亡国恨”,原是虚妄之词,此时的商女等同于“政治女性”了。李香君形象是三种文化形态的集合体、三种文化形态的融合。由于李香君的辉煌存在,中国戏剧画廊里的人物形象由此又增添了一个亮点。

二、李香君和侯方域的双双入道是作者对封建文化下李香君悲剧人生的躲避性艺术选择

《桃花扇》的创作完成和成功演出,使得侯方域、李香君的故事成为热门话题。对于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使侯、李双双入道的处理,学界议论纷纷。孔尚任对侯、李双双入道的处理是艺术的真实,但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转到另一个话题,那便是戏里戏外的两个李香君。

《桃花扇》戏里的李香君,是中华三种文化形态的融合,像李香君这样融合三种文化形态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戏剧里还很鲜见,这个形象发出的耀眼光芒是永久性的,但是,李香君既然是一个集三种文化形态为一体的艺术形象,那么,在她具有复杂性、多面性、光辉性的同时,中国三种文化形态的某些时代局限及个人局限在她身上也会不时显露出来。以主流文化形态而言,这个人物身上具备了士大夫的优秀品质。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对人的要求是忠于皇权,信守正统,斥责奸佞,坚持操守。对皇权的认识,她没有超越士大夫应守的信条;对奸党的清醒认识,她仅仅是高于侯方域。《却奁》《拒媒》《守楼》等重要场次,李香君形象固然卓尔不群,但她没有突破主流文化形态的窠臼。《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使此剧疏离儿女私情,向政治戏靠拢,但此剧还是介于二者之间,并没有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上一层楼。以知识精英文化形态而言,此剧超越了一般女性层次。中国知识精英重阐释轻创新的拘囿,在此剧中还一以贯之。以民间文化形态而言,香君形象具备了超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传统局限,使“巾帼不让须眉”,但这是中国通俗小说和戏曲的一种创作手段。实际上,《桃花扇》除了增添了李香君的君子气、侠士风之外,其他民间文化形态并不是很浓。通观此剧,用词典雅,曲调高深,民间文化形态偶尔呈现,但从整体氛围来看,此剧属于阳春白雪,不属于下里巴人。《桃花扇》虽属于上乘之作,但此剧的演出却陷入尴尬:一为该剧太长,人物众多,一般草台班不具备演出的条件;一为该剧语言过于典雅,超越一般民众的欣赏能力。[3]

《桃花扇》主人公的归宿为入道,这个结局表现了此剧儒道相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这个男女主人公双双入道的收尾,并不为侯方域的研究者所首肯,也不为史料所佐证。双双入道的主人公的命运归宿,是作者的安排,是他试图破解中国知识精英在国破家亡、报国无门时的一种精神解脱,是中国知识精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4]的人生态度的极端化选择,也是中国知识精英重阐释轻创新的无可奈何的人生归宿。关于侯方域、李香君的归宿,在侯方域的故乡商丘,有诸多传说,其中最为人称道和认可的莫过于如下之说:侯方域在“国将不国”的情势下,携李香君回到商丘故里,但强大的封建意识和封建文化,压得李香君喘不过气来,侯方域的父亲侯恂及乡邻不容李香君,侯方域只得把李香君安排在商丘城南十余里的李姬园村。据传李香君曾产一子,孩子因为身世低微,不能姓侯,只得随母姓李。不久,这位旷世的美女,这位见识过人的巾帼,便在寂寞和歧视中走完了她的人生道路,享年卅岁。[5]孔尚任之所以不选择李香君赴商丘后的落魄而终,而选择两人双双入道的归宿,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笔下的女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受损。从中国文化来说,“入道”“入佛门”“做和尚”是中国知识精英在经历大劫大难的人生遭际后的一种比较文雅的人生归宿,既没有官场的恶斗,也没有人生红尘的各种牵挂。但是,孔尚任可能始终不能理解他笔下的巾帼英雄何以到商丘后,在强大的封建文化、礼教的氛围中过着屈辱的日子。因此,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双双入道是作者面对封建大网络无法抗争的躲避性选择。其实,不仅是李香君,中国历史上成千上万的女中豪杰,她们都和李香君有着相似的精神历程,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参 考 文 献]

[1](清)孔尚任.国学典藏书系:桃花扇·长生殿[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2](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霍松林等校点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16.

[3]陈仕国.《桃花扇》清代接受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5:79.

[4](东周)孟轲,等.孟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35.

[5]俊杰,建民.《桃花扇》主人公侯方域故居——壮悔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7):56.

On Heroine Image of Fusion of Three Cultural Forms——Based on Xiangjun in and out of PlayPeachBlossomFan

LIAN Chaofeng

(CollegeofLiterature,ShangqiuCollege,Shangqiu476000,China)

Abstract:The art image of the heroine Li Xiangjun in Peach Blossom Fan integrates three cultural forms: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he intellectual elite culture and the folk culture. As a result, the image is full and brilliant. In the ending of the play, the hero and heroine both became priests, which is an artistic treatment to avoid the tragic life of the heroine shrouded by the feudal culture. Image of Li Xiangjun in or out of the play i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Peach Blossom Fan; Li Xiangjun; mainstream culture; intellectual elite culture; folk culture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6)01-0072-03

作者简介:连超锋(1983- ),男,河南信阳人,商丘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戏曲与传统文化。

收稿日期:2015-11-12

猜你喜欢
李香君桃花扇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桃花扇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