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挑战与应对

2016-03-15 21:18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校园

陈 翼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州 213164)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挑战与应对

陈 翼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场随之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舆论新源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客体、载体和内容均呈现出新的特征,也为舆情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传播过程趋于复杂、舆情的引导难度加大、校园舆论暴力与谣言易发等。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规律,采取新的应对措施,从培养高校意见领袖开始着手,积极寻找错误的舆论源头,让院校领导掌握话语权,同时提高教职工的新媒体素养,从而有效地预防、化解网络舆情问题。

移动互联网;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征;挑战;应对

2013年“大数据元年”以来,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的手机、平板网民用户已突破5亿,而采用手机和平板等设备接入互联网的上网形式被称为移动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场随之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新的舆论源头。学生群体作为新兴“移动一族”,成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生产者和接收者,更是教育舆情的主要力量。移动互联网时代,分析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提出应对措施,直面挑战,对高职院校舆情工作有着积极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一) 主体的隐匿与特殊

大学生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也是移动互联网络的主要使用者,而与一般的网络舆情主体相比,主体的隐匿性是网络使用者的共同特征之一。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如通过微博、微信社交,通过百度贴吧、BBS论坛发帖,且不需要署用户的真实姓名,舆情往往在主体的隐匿性特点下发生。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心理、学历等方面的特点,他们更愿意借助于网络来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因此,大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力量,他们更愿意去营造舆论场。

(二) 客体的突发与敏感

网络舆情的客体就是舆情主体的关注对象,在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背景下,舆情客体议题更为广泛,不仅包括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高校舆情还关注教育公共事件,很多事件都是经过互联网的发酵而在舆情客体中间迅速地传播和扩散,可见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特征。

此外,舆情客体还包括学校的管理问题、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新生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等,这些和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更容易得到社会关注,也更容易得到迅速传播,并且会不断地高涨,从而形成网络舆情事件,由此可见,高校舆情的客体具有一定的敏感性。[1]

(三)载体的多元与丰富

互联网舆情的产生除了主客体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载体,而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使得高职院校舆情的载体也是多元的,尤其到了自媒体时代,网民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访问BBS、微信、QQ 、博客和贴吧等,这些作为网络舆情传播载体,是大学生用来表达观点的最主要载体,载体的即时更新、分享等功能使大学生能更自由地发表见解、交流意见。[2]

另外,移动互联舆情的载体不仅具有多元化特点,还具有丰富性特点,这些载体的使用门槛低,而且运作简便,平民化特性突出,传播迅速,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与喜爱。但载体的丰富性也使得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难度加大,从而使网络舆情影响也随之更大。

(四)内容的分散与复杂

舆论形成的第四个要素便是内容。由于大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所以高职院校网络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大学生对于热点和焦点问题的看法不一,而且大学生在发表意见时又因为匿名性而不需承担责任,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更活跃、内容更分散,也使得高职院校的网络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如果学校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到位,那么就更容易形成复杂的网络舆情。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挑战

(一)传播过程复杂

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舆情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黄金24小时”的法则,很多突发性事件的发酵才是重大网络舆情产生的关键点,舆情产生往往短短的几个小时,也有因为网络的介入而“倒逼”舆论的现象,所以如今的网络舆情传播过程更为复杂[3]。从传统的舆论角度上来看,舆情经过孕育形成、扩散爆发、冷却消亡几个过程,而在移动互联网时期,虽然演化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舆情的形成与爆发却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呈“井喷式”。信息传播往往不具有延时性特点,不像传统舆情的发展和变化那样泾渭分明。

在大学生群体中,高职校园的每件突发性事件都会与学生的利益有着密切关系;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事业被赋予更多的期待,所以校园内发生的事件也更容易聚集民众的共识,从而加快了舆情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事件的传播影响。而且移动互联网络的舆情经常会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二次转化”,会以一个事件开始,迅速地转化成另一个网络舆情事件,从而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二)引导舆情的难度加大

舆情是在不同的舆论场域中出现的,而各方的舆论场地位却经常由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而在“前移动互联时代”,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有着权威性,他们基本上可以掌握、公布高校信息,管理者具有对于舆论场控制的绝对主导权。但是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后,网络舆情发生了变化,每个大学生不仅能够接收信息,而且也可以成为信息源,这种情况带给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更大的管理难度,舆情格局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大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校发生的时间“现场直播”,在时效性上掌握了优势,舆情管理者往往在移动互联网的舆情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管理者在分析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时,往往更倾向于保持沉默、静观其变,由此失去了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机。如果管理部门未能及时跟进并合理应对舆情局势,积极改变被动地位,那很容易失去舆论主导权。

(三)容易产生校园舆论暴力

高职院校舆论场的产生往往很简单,多数情况下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教育事件产生,激发了大学生的情绪化态度或者意见激化,从而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爆发的导火索。此外,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在对突发的校园事件进行传播和评论的过程中,因其阅历浅却又充满热情,心理敏感,表达不理性,在交流和讨论时可能会导致舆情的表达扭曲,使舆情走向极端化,造成校园舆论暴力。[4]中国处于转型期,因此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戾气,使社会上的“暴力表达”会逐渐蔓延开来,所以高校也不再是舆论净土。而因为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所以在高校网络舆情产生之后,大学生不能认真地推敲舆论事件本身,所以会主观地、随意地判断时间,并贴上他们认定的标签。这种舆论暴力容易出现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

(四)网络谣言无法控制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而且会迅速增殖,尤其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根本变化,使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呈现出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再加上如今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特点,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必须要通过人工的整理和分析完成,而这一过程就进一步加深了分析信息的难度。网络信息在不停的传播和分析过程中,转发人和评论人都可以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主观感受,从而信息真实性递减,由此产生网络谣言。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能求真务实的情况下,大学生极易被虚假信息误导,进而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应对

(一)培养高校意见领袖

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舆论领袖的意义重大,往往这些舆论领袖能够影响甚至决定舆论走向,对于移动互联的健康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舆论领袖的意义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容易被意见领袖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舆情管理者若想控制和掌握网络舆情,就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从而引导校园舆情。舆论领袖不应该仅仅是几个人,而应该是一个群体,高校要对这个群体的整体情况进行掌握,建立舆论管理中心,培养新闻人,发挥导向作用。[5]高职院校要选择教职工、辅导员、学生干部等,接受新闻发言人培养,提升媒介素养,在校园事件产生后能够统一口径,第一时间控制舆论场,正确地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

(二)院校领导掌握话语权

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最终还是要由领导层来决定和引导,因此需要领导掌握最终的话语权。一方面,管理者必须要发挥其权威优势,在各种博弈中需要争夺制高点,从而掌握引导权,因此这就体现出在移动互联时代,校园舆论事件的第一定义人才能够掌握舆论主动权,对舆情的发展导向具有决定性作用。由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就需要成为这个“第一定义人”,进而营造正确的舆论场,杜绝网络谣言。[6]36虽然如今的大学生能够抢占时效性优势,而且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传播形式还可以现场直播校园事件,但大学生发布的信息内容往往是碎片化的,事件报道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这就使大学生在传播校园网络舆情时自带劣势。[6]6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发挥其自身优势,掌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并发布权威信息,从而控制网络谣言的蔓延,以取信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舆情受众,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三)找到错误的舆论源头

虽然网络舆论一般都在现实问题中有所折射,但是错误的舆论就会严重影响校园事件的发展。很多校园舆情的错误性都可以找到网络舆情背后的推手,找到子虚乌有信息源,因为这就是最常见的校园网络舆情起源,这种起源往往存在着错误性。高校解决类似事件,因坚持“首先解决问题,再考虑引导舆论”的原则,只有解决了现实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解负面的校园网络舆情。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活动,教职工率先带头,无形中会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活动行列之中,引发正面舆情。另外,高校应搭建多元化的大学生诉求表达平台,用不同的途径引导大学生表达正确的观点,拓宽并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渠道和途径,构建完善的沟通制度和体系。

(四)提高教职工的新媒体素养

首先,高职院校应设置相应培训,为教职工提升新媒体素养提供平台,将新媒体知识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教职工会用新媒体、能用新媒体、用好新媒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计划培养出一批网络上的舆情工作梯队,让其充当好高校舆情的“把关人”。

此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面临高校舆情危机的时侯,要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大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一旦发生了校园突发舆情事件,不能在领导层面实施“封堵”,而是要疏导意见,并及时回应各种不满和问题,尽可能第一时间提供真实的信息,并且高职院校要用诚恳的态度,勇于解决问题,防止校园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大。注意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不可打官腔,捕捉大学生的情绪后,巧妙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特性,从而化解网络舆情的戾气,缓解网络舆情的压力,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在学生群体中的亲和力。

四、结束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形成已经与传统的舆论产生过程不同,时间更短、影响更大,尤其在高职院校的环境中,无论是国内外大事,还是学校的管理问题,都可能成为突发性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舆论场,从而决定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采取恰当的对策,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舆论问题。

[1] 李晓,吴娟频.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7):40.

[2] 邢文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OL].(2014-11-06)[2016-6-20]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2604692.

[3] 陆优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2.

[4] 陈永华,李新安.增强高校辅导员网络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及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3(6):58.

[5] 黄素君,毕晓光.浅谈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J].中国报业,2012(16):184.

[6] 周永杰,师博成,张竞乾.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3).

责任编辑:九 林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CHEN Yi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ield has changed, and 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ecome a new source of public opinion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the subjects,objects, carriers and content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esent new features, and also bring new challenges of making responses to public opinions, which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complication of transmission process, the difficulty of guiding public opinion, the tendency of campus violence of public opinions and rumors. In this regar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master the regularity of the mobile Internet, take new measures, cultivate opinion leaders, actively look for the error opinion source, let college administrators control discourse power,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new media literacy of faculties,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risis.

mobile Internet; high vocational colla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 countermeasures

2016-07-17

陈翼(1986—),女,江苏常州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传播学、高职教育。

G717;G206

A

1671-8275(2016)05-0032-03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校园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