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教学中听力训练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2016-03-15 21:18李云琦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普通话发音语音

李云琦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教学研究·

普通话教学中听力训练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李云琦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听力训练的缺失在普通话教学中普遍存在。听力训练对正确发音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培养普通话语感。听力训练涵盖从音素、音节到语流的整个流程,可以设计不同方式灵活进行。

普通话;听力训练;实现途径

在社会发展加快、交流加强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愈来愈被重视。其中,运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能力更是进入考试领域,成为评价整体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师范院校已开展了对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普通话考核工作;紧接着,普通话考核与职称评审挂钩,相当多的行业将此项考核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特别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技术革新背景下,普通话测试的公平性、可信度、迅捷性及普及性更使得普通话能力考核受到关注。对师范大学学生来说,普通话素养尤为重要。因为教育部有硬性规定:师范生毕业时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中文及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否则不予颁发教师资格证。且成为教师之后,职称评审也与相应普通话等级证书挂钩。何况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本身是提升职业素质、推进工作能力的基石之一。所以对学生的普通话培训是每一个师范院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虽然高校普通话教学成绩卓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教学中对学生听力培训的缺失是较少被注意但确实有足够改进空间的一个环节。本文试图探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学生听力训练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一、普通话教学中听力训练的意义

普通话课程课时普遍不多,基本在28节左右。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师既要对语音难点作解说,又要给学生纠音,还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和自由表达,每一步都达到效果势必需要充分把握学生语音状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目前普通话教学基本模式是教师解说、范读,学生模仿、练习。这种方式尽管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模式,但也要注意将其它训练方式补充进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效能。在因材施教、学生活动为主、引入多媒体教学等理念及方式已较为普及的情况下,学生听力培养这个环节仍处在被忽略或轻视的状态。学生的念、说、读已能较为充分地展开,而听音辨音的能力仍未得到重视。

实际上,听与说的能力是紧相关联的。能否听出一个音的错误或缺陷往往代表能否正确地发出这个音。发音时不仅肺、气管、咽喉、唇、舌、口腔在运动,耳也在运用。语音靠模仿得来,首先要用到耳。耳起到监控、调节的作用,既可接收他者的语音并进行分析、判断和模仿,也可接收自己的发音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调整。如果听音辨音的能力不够,那么语音训练势必要打折扣。发音错误,首先由于听觉错误。以实例来说,普通话课初期,来自同一地区的同学往往听不出彼此的发音问题。有些不太明显的语音问题,例如尖音(声母j、q、x与i、ü开头的韵母相拼时发成或接近于z、c、s)多数学生听不出来;轻微的翘舌音不到位,多数学生听不出来。轻微的边音及鼻音区别,开口度的偏大或偏小,声调调值的细微差别,有些学生不敏感。甚至会有学生因为方音的影响,对第二声和第三声的区别也难以判断。如果忽视了听力训练,学生对问题语音不敏感,只靠模仿来纠音,效果就要慢得多。反之,能够辨别发音问题所在,即说明对语音如何是正确有了认识,对正确发音就有了指导性。

同时,多听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普通话语感,进一步体会汉语典雅和谐的音韵之美。相较于其他各种语言体系,汉语是最具有音乐之美的语言。因为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音节由声、韵、调组成,韵母必定含有元音(发音时在口腔、喉头不受阻碍的音),甚至纯粹由元音构成,而元音因其响亮、悠扬的特点又被称为乐音,所以汉语音节音乐性较强。声调也是构成汉语音乐性的重要因素,这种声音的高低变化既具区别意义的作用,也构成了汉语平仄协调之美。唐诗宋词是特别讲究韵律和谐之美的。律诗的命名体现了这种诗体对音律的重视。唐代绝句又被称为“唐声诗”,可以入乐歌唱。词本身就是入乐的,最讲究声音高下清浊的排列搭配。很多成语也会注意到声调平仄的排列组合,使之入口入心。延伸到现代语言文学,虽不像古典诗词那样讲究韵律,但声情节奏之美是必要在意的。轻声、儿化是汉语较为独特而典型的音变现象,究其实质也是为了破解过于规整的节奏,造就语音的参差变化的美感。参差变化中的流动和谐是中国审美文化的要义。语流中如果音变掌握不好,和谐流畅之美就要大打折扣,普通话就达不到一定境界。而这些音韵之美的感知、把握与表达,一定离不开听力的功夫。谛听——感知——会心——练习——调整——掌握,是由听入说、由稚拙入圆满的基本途径。

因此,普通话教学中,无论就发音标准还是表达流畅优美来说,听力训练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需加以关注并合理补足。

二、普通话教学中听力训练实现的途径

首先要明确听力训练内容。

听力要从音素辨别做起,即对声母、韵母、声调,能辨别其正确与否。这个工作是复杂而有一定难度的。声调是否标准的辨认相对更难一些。无论听或说,最不易把握的就是声调,因为一点高低曲折的偏差都会导致发音的流畅完美打折,从而成为缺陷音。例如第一声(高平调),多数人发音会偏低,武汉人发音更会比标准音高低两个度左右。第三声(降升调),多数北方人或者只降不升,或者升的位置偏高或偏低。这种微妙的差别,学生一定要学会辩识,否则自己的声调把握就不易到位。其次是音节。一方面要求在听音节时能辨别声、韵、调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另一方面听吐字归音是否到位。有没有咬准字头,拉开韵腹,收住字尾,整个音节的动程是否足够。接着是词语。要求能够辩认词语的轻重格式正确与否,以及轻声词的发音(调值和时长)是否正确,儿化词的儿化是否到位。最后是语流,包括朗读和说话。在听他者朗读时如果有了前三项的基础,学生指出朗读过程中的发音错误类型是不难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听朗读效果,即听音变(轻声、儿化、调值的变化)、重音、停顿、快慢、语调,明确不恰当处,商讨如何可以改进。至于说话,在能够辨别错误类型的基础上,注意其句子轻重音格式,发音清晰流畅,语速调整。如果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按这些步骤去做,辨音能力会有足够提升,相应地,其发音水平包括表达能力也会提高到相当水准。

其次是实现方式。

训练学生听力的前提是教师需对语音进行相关解说并示范带读。一个音如何发出,唇、舌、口腔如何配合运动,需进行详细和直观的解说。在获得语音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感知发音器官与声音的关系,从而帮助快速掌握发音技巧。在解说之后教师需示范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首先获得对正确语音的认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先接触的是错误语音,可能这个错误语音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反而误入歧途。范读一定要慢一些,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辨析语音特点,从而通过听感指导自己发出正确的音来。

具体方法有:正误音对比听。在示范标准音后,教师可指出这个音会有哪些错误的发音情况,通过错音示例和正确语音形成对比。例如在讲说第三声的发音时,教师先讲解其正确调值(214)和音形,再举出常见错误发音类型,配以图示。在反复对比听训中,学生自然对正确调形有了深刻印象。又如尖音,因其发音有特殊的气流摩擦声,正确语音与错误语音的反复对比也无疑会加强学生对错误音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准确和牢固地掌握正确的发音。

发音前后听。教师可找特定语音材料(针对学生来自地区体现此地区典型的方言发音)让学生录下自己读音,并辅助学生分析、辨别发音的问题和水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重读录音,做重新评估。学生会结合已有语音知识对自己发音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音感知能力,也增加了自信,促进了学习能动性。

不同区域互相听。相对来说,来自同一区域的学生较难听出彼此发音问题来。所以可以进行不同区域学生搭配。北方同学可以听出南方同学的后鼻音和翘舌音问题,而南方同学可以听出北方同学的声调和开口度问题。这样既可以明了自己和对方发音特点,又可彼此学习,有效为对方纠音。

同一材料反复听。李阳说:“只要刻苦模仿一段文章,发音就完全可以过关。”[1]虽说的是英语,也完全可以用在中文上。对于朗读这一项,可以找一些经典作品、名家名作,让学生反复听,形成深刻记忆,从而把握每个音节的正确发音,以及吐字归音、音变、停连、快慢、轻重音等技巧,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听久听多了,自然就改善了发音,同时也掌握了读好一篇文章的方法。

听、读、说搭配。听力训练确是普通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核心环节,毋须将它置于主导位置,而必须和读、说活动搭配进行。其中,说话与点评的搭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学生台上说话,可以锻炼其公开场合清晰有效表达的能力,也会促进其尽可能正确、流畅发音的努力;学生台下点评,则可以促使其将已有语音知识加以运用分析,判断语音正误,衡量语音水准,同时也可以锻炼对他人表达能力进行判断、分析,以及找到改进途径的能力。台上说、台下听、评之后,教师需要进行总评,以完整、准确指示台上说话同学语音及表达的优点和问题。这样,台上台下相互促进,听、评环环相扣,既可营造轻松氛围,更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听力的训练要掌握一定的度。听力训练的目的是促进其对语音辨别能力从而提升其正确发音的能力,而并非刻意培训对语音极其准确的评估能力。有些学生对语音敏感一些,几乎可以达到和教师相等的水准,有些学生对语音则比较不敏感,细微问题不太能听出来。对这些学生不必强求,要求他们做到认真听、仔细思考就可以了。

另外,如上文所述,听力训练是辅助手段而核心环节,所以最好与朗读、说话配合进行,但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听力的功夫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需要将其延伸至课堂之外。鼓励、布置学生在课外多听,朗读、朗诵、新闻、节目等,都可涵盖,以培养普通话语感。课外延伸的听力活动如能长期进行,对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重要促进作用。

综上,听力训练是成就流利准确的普通话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需被关注并合理施行。

[1] 李阳.李阳克立兹英语发音掌上宝(上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责任编辑:之 者

2016-08-05

本文系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教研项目“‘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规范’教学改革”(编号:jy14151)研究成果。

李云琦(1976—),女,安徽淮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及普通话教学。

G420;H191

A

1671-8275(2016)05-0045-02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发音语音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17
Playing with u_e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