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意识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16-03-15 21:18乔国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共英语外语交际

乔国强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甘肃 定西 743000)



语言文化意识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乔国强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甘肃 定西 743000)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因素的渗入。跨文化交际是外语学习的重点和核心,而传统的单纯以课本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要素为重心的英语教学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因此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中应建立一种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教学模式。

语言文化意识;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言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 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所以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当紧密,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不熟悉、不掌握、不懂得所学语言特有的文化模式和标准,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换句话说,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文化的过程, 教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应责无旁贷地承担传播所授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责任,而真正意义上的外语学习应该从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

根据美国学者Robert .G.Hanvey (1979) 的观点,文化交流意识是指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 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并明确指出文化交流意识的不同层次。[2]从最初注意到一些语言承载的表面文化特征到对母语与所学外语各自承载文化的显著差异特征有所察觉;从对所学外语所承载的文化有一定的理论或理性上的理解到在使用所学外语交流中能够真正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具体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外语学习者除了对于其所学的外语从语言的角度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和储备外,更能从所学外语本族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作出相应反应,有效而顺利地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它要求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承载的各种文化现象、思维模式、行为特征都要有良好的理解。

二、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学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语言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3]根据《课程要求》,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以学习英语语言要点为核心的英语学习已与此要求相去甚远。据此要求,完整而合格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更应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语言文化交际能力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新的目标和关注点。换言之,外语学习只关注这门语言外在的语言现象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所学语言承载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以词汇学习为例,词汇的基本意义只是最为基本的学习对象, 除此之外,还应了解词汇的情感色彩、文化内涵等,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讲解除词汇本身意义之外的内容, 并对不同语言间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对所学外语所蕴含的文化有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 语言文化意识的形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化因素的介入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大有裨益, 并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运用语言。而且,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外语语言因素的同时,还应对所授语言承载的社会文化知识适时适量的介入, 以此培养学生语言文化习得的能力, 最终适应文化交际的需要。

无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外语教学理论、国家关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等角度,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都应该在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但在实际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和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指导思想模糊不清

如今,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公共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的理解与具体应用存在较大分歧。一部分观点认为“语言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着另一种观点即 “必须以语言文化意识培养为出发点和有效手段进行外语教学活动”。因此现阶段的高职英语教学还是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教学重点仍然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传统项目为主的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4]

(二)教学模式的陈旧落后

当前,在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就业与等级考试成绩仍是确定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教学模式仍以加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而对语言文化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所忽视。外语教学过分依赖课本知识,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点,轻视课外文化知识;注重语言本身,轻视语言文化;注重语言能力,轻视文化交际能力。

(三) 其他客观问题

除上述问题外,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共通的问题,如课时安排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缺少以培养语言文化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专门教材。公共英语教学班往往是大班教学,学生数量大、课时安排有限等客观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开展对学生语言文化意识培养相关活动。[5]另外,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参差不齐,这极大地限制了语言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另外,高职高专学校普遍追求各种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使得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英语教学往往只是停留在语言教学和应对考试上,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探索建立语言文化意识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形成这样一个结论,即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而更应该把这一过程当作微观和宏观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应从微观的教学环节和宏观的长期教学效果重新思考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积极探索、重新构建以语言文化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及方式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 给予语言和文化同等的关注

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可矫枉过正。认识文化需要通过承载文化的语言学习,语言是一种必要手段,学会语言是深入了解语言承载文化的前提。而学习一种语言非常重要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否则,脱离了以了解文化为动力的语言学习是不会达到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初衷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仍然不能忽视对语言基础的学习,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一定要加强通过对语言形式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与母语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得以养成。[5]在英语教学中,要善于把语言与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可以达到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强调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并不意味着只强调目的语的文化,忽略主体文化意识,而恰恰相反,强调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加强的是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6]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 是指母语文化, 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养成才能在学习目标语文化时形成文化的深层次对比,从而更好地对目标语文化进行理解,最终反过来服务于目标语的学习。因此, 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 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 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 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 也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三) 努力创造英语学习的情境

情境的创建是学习英语语言及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和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做到教材内容与教材外补充材料的科学有机的结合。教师应明确意识到教材中语言知识的讲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表层,在完成基本的语言教学之外,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所授课程的内容适量加入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像日常用语、成语典故、文化符号等。[5]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传统的讲授外,也可采取一些灵活新颖、操作性、参与性较强的教学形式,如影视欣赏、角色扮演、话题讨论等。最后,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引进网络,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观看真实生动的外国文化情境。

(四) 注重引导学习外语的思维方式

语言、思维与文化,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是思维的再现。思维的进行肯定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不同的文化恰恰是不同文化的外在体现方式。[6]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引导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对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在课堂用英语思考的习惯。

四、结语

在全国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之下,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涉及到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一定要给与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意识更多的关注。只有将语言文化意识培养有机地融入到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中,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才能实现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积极探索能够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

[1]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Carley H. 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fth ed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42-45.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4] 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 贾连庆.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09-112.

[6] 李娟.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97.

责任编辑:九 林

2016-07-10

乔国强(1980—),男,甘肃陇西人,讲师,研究方向:音系学、跨文化交际。

G420;H31

A

1671-8275(2016)05-0047-02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外语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公共英语构建研究
中职院校公共英语和职业英语教学的衔接分析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高校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方法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