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岢岚县历代的军事防御
——以宋、明时期的长城防御体系为例

2016-03-15 21:18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长城军事体系

徐 琳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浅析岢岚县历代的军事防御
——以宋、明时期的长城防御体系为例

徐 琳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处于太原西北的岢岚,历来就是太原的西北屏障。特别是在宋、明这两个北部边疆危机严重的朝代,宋明统治者不断加固其军事防御体系,至今仍多有遗存。现存宋代较完整的是王家岔宋长城遗址。明代存留至今的则主要是岢岚古城遗址、城门、三井堡、三岔堡及五个屯所这些军事防御建筑。这些都是古代岢岚的军事防御体系极重要的部分。

岢岚;长城;宋明;军事防御

位于山西西北部的岢岚,因其境内的岢岚山而得名。岢岚作为地名出现,始于北魏时期,据《魏史·尔朱兆传》,“兆弟智虎,前废帝封为安定王、骠骑大将军、肆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与兆俱走,献武王擒之于梁郡岢岚南山,赦之。”[1]当时岢岚属于秀容郡管辖,而真正以岢岚作为治所名则始于隋大业三年,当时设治所为岢岚镇。岢岚作为治所名出现后,其称谓几经变化。在大业三年设置岢岚镇,在唐朝永淳二年改其名为岢岚栅,长安三年在岢岚置岚谷县,属于岚州管辖。在武则天当政的神龙二年,在岢岚废县置军,玄宗于开元十二年,又复置岚谷县,属岚州,隶于河东道。五代时期因袭唐代,仍称岚谷县。在宋太平兴国五年,在岢岚设岢岚军,时属河东路。之后岢岚地名称又在岢岚军与岚谷县之间变化,到了明清时期,岢岚多称岢岚州。

岢岚自古以来就是太原的屏障要塞,在秦统一全国后,岢岚现存的堡寨、古城遗址多有发现。

一、岢岚历代的军事防御概述

春秋以前,岢岚一直被作为边境的一个缓冲地带,对保卫中原王朝的统治起了其应有的作用。春秋至秦,岢岚的军防修筑主要是表现在长城的修筑上。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在此期间所修筑的长城遗迹以及相关记载都已缺失,故对这一时期的岢岚长城及相关军防建设都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确切位置,只能将其化为待定区。

(一)汉唐时期的岢岚军防

汉朝建立以后,汉承秦制,对长城进行了一定修缮,但并没有进行大面积的修缮工程,岢岚的军防体系便没有大的变动。到了东汉末年,各个地方的豪强势力并起,中华大地上内乱不止,北方更有所谓的五胡乱华。而此时的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的所谓中原地区,先后有北魏、北齐、北周几个北方政权在经过休整之后逐渐强大起来。这些稳定下来的北方政权都曾加固其军事防御体系,主要体现就是对长城进行大力修缮,与岢岚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北齐所筑的长城。

《北史》卷七《文宣帝本纪》记载到,文宣帝天保三年“冬十月乙未,次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2]对于此段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到:“此长城盖起于唐石州,北抵武州之境。”[3]而唐代的石州在现在属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治所,武州则位于今天山西省朔州市西一百五十里,属于五寨县辖区,距离岢岚三百一十里。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记载到:“黄栌岭,在州西北八十里。高齐天保三年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社平,盖在今朔州之废武州界。”[4]1954文中的州指明代所设的汾阳府永宁州,今离石区治。根据此段记录可以看出《北史》与《资治通鉴》的记录一致,据此也可以断定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所筑的长城起于今山西离石区西北八十里,北到朔州西约一百五十里,长约四百里,修筑的这段长城涵盖了今天的岢岚,而后来的岢岚宋长城也是在此基础上修筑的。

到了隋唐时期,当时北方主要是突厥的威胁。直到唐太宗大破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国灭亡后,回纥、薛延陀等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归顺,唐代的北部边境才得到了一段时期的安定。[5]由于唐太宗当时实行宽大的民族政策,许多少数民族都尊称他为天可汗,故在唐王朝强盛的时期,北部边境是相对安宁的,也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加强军事防御体系。所以,在此阶段内,岢岚的军事作用就不十分明显。

到了五代,后晋、后汉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沙陀族所建,故自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威胁也就不明显了,而以长城为主的军事防御体系即周边地区的战略价值也随之减弱。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历代州域形势七》记载到:“岢岚军唐置岢岚军,五代末废。”[4]297可见,岢岚作为次边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之不突出。

(二)宋、明时期的岢岚军防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经过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归顺了北宋,北宋与辽的对抗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对抗辽,北宋加强了其北部的军防体系。故位于极边地区的岢岚[6]的军事战略价值也就日益凸显,在宋太平兴国五年置岢岚军,并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堡寨及长城的修筑。

北宋之后统一中原地区的是来自北方的强大的少数民族——蒙古人,他们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政权,并且通过四次西征拓展了中国疆域,可以说元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当时的元代没有以前历代王朝所面临的北部边疆危机,终元朝一代,都没有进行加强北部军事防御的举措,当时的岢岚的军事防御便未进行相应的加强。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虽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对于元朝统治者——蒙古贵族,只是将他们赶回了蒙古草原,并未彻底消灭他们的势力。故在此种情况下建立的明朝,终其一代都面临着来自北部边疆的危机,因而明政府十分注重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御力量:先后建立了九边军镇、修缮了长城。[7]在此历史背景下,处于北部近边的岢岚自然也把军防放在首位,现今岢岚城中的城楼等重要军事防御建筑就是在明代建成的。

二、岢岚军防举要:宋、明两代的岢岚军防

岢岚的军事防御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时刻面临北部强辽的北宋和为彪悍的蒙古铁骑所困扰的明朝,是岢岚军防构筑的关键时期。下面将分别对宋、明两代的岢岚军防建设进行进一步论述。

(一)宋代的岢岚军防

“州城,后汉建,宋增筑广之。”[8]39岢岚的城防在宋代进一步增强。这是由于北宋时岢岚属于边疆层级体系的第一层,是“极边”地区,与“外国”(当时北宋之外的其他民族政权)接壤,其战略地位凸显。基于此,北宋在太平兴国五年设置岢岚军。宋代在岢岚的军防建设留存至今的遗迹较少,保存比较完整的就是位于王家岔乡的宋长城遗址。

对于岢岚县内宋长城确认较有力的证据是曾在嘉靖年间在这段长城周围发现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对此,《岢岚州志》中也曾记载到“长城,嘉靖间有地名牛圈窊者,掘得石刻,其文云‘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8]36然而,隋朝修筑的长城在后来的战火中被毁坏殆尽,宋代由于北部边防的需要便在此基础上继续修筑,加入了宋代开始出现的炮台、瓮城。在宋长城附近所发掘到的明、清时期的石刻对于岢岚长城进行了一个详细叙述,其碑刻完整内容为:“隋开皇元年赞皇县丁夫筑,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筑长城于草城川口,历天涧堡而东,岢岚赵地娄烦故墟,县长城筑于赵,而隋,而宋修之无疑。”这块碑刻可以说是现在证明岢岚宋长城的最有力的资料。而且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岢岚长城的大概发展脉络。

在王家岔发现的宋长城在中国的军事史和长城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规模之宏大、建筑风格之独特,对研究我国古代边塞防御、社会民俗有重要参考价值。

当然宋代在岢岚的军事防御体系构筑中,除了修筑长城,就是堡寨的建造,现存天涧保遗址。《岢岚州志》中记载到“《宋史》太平兴国五年筑长城于草城川口沿天涧保”。[8]37据此可知,天涧保也筑于宋代。但是宋代的天涧保遗址因历代战争等因素毁坏严重,后因兵防需要,明代兵宪王遴对其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修补,现存的天涧保遗址多为明代遗迹。故将对天涧保的详细论述置于明代岢岚军防中。

(二)明代的岢岚军防

明代是岢岚城防及相关军事防御体系形成的最后定型期。这一时期的岢岚,其城防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模型,城楼、城中四门、城墙及城门洞都修建于这一时期;同时,与岢岚明长城相伴而修筑的烽堠、三井堡、三岔堡及关厢这一系列军事防御建筑都完成于此时。

关于岢岚的城防建设,《岢岚州志》记载到“明洪武七年,卫指挥使张兴易以砖,周围七里,高三丈八尺,池阔五丈,深二丈。门四,东曰宜阳,南曰文明,西曰丰城,北曰戢宁。”[8]40可见,岢岚现在的青砖城墙以及相关建筑都是得益于明代的卫指挥使张兴,岢岚的城防建设中,除了东、西、北三门外,有三座吊桥,四个城门都设有瓮城。现仍存北、东、南三座城门瓮城和大部分断壁残垣。

岢岚城有城楼十二座,上有旗杆、垛口。岢岚城的城门高大出奇,岢岚人都喜欢说一句俗语“南京北京修得好,就是不如岢岚的城门高。”[9]岢岚城外有一条宽五丈、深二丈的护城河,城外有四关二堡。关于东、西、南、北四关,在《岢岚州志》中记载到“东关,附城而峙者,呼砖堡。渡河为土堡。南关旧有桥,人家夹道而居,缘水迎门,为本州八景之一。今废。西关娄遭兵燹,居民无几。北关毁于寇。”[8]40

明代在岢岚修筑的长城,长城墩到甘草梁墩一段,共有十四座烽堠,由镇西卫负责管理;小燕家庄至烟洞沟墩一段,共有十二座烽堠,由五寨负责防守管理;乾子梁至青糜吨一段,共有十六座烽堠,由三岔负责防守管理。其中,五寨堠台通神池与宁武两路;三岔堠台通老营、偏关两路;高家会堠台通至河曲西路;到了岢岚店坪堠台,诸路合而为一。[8]110这些地区构成了岢岚在明代山西西北部的要冲地区。

三井堡,在《岢岚州志》中记载到“在州西北四十里。元为岢岚镇,立巡检司。明万历间,兵备许守谦建堡于邨北。”[8]40现在,三井镇虽已无像明代那样的坚固屏障,但残堡仍存。在贺裕民、贾厚润的《岢岚县三井镇古堡考》一文中对于古堡的现状有详细的介绍可资参考。三岔堡,《岢岚州志》中有如下记录“明总兵周尚文建。万历间,兵备胡来贡砖甃。”[8]40三岔堡,在明代设五百名士兵防守统帅,清代改设把总一名,领兵一百驻守。

此外,在上文中提到的天涧保的也完成于此时。由于天涧保所处的位置是两山对峙,峡如深涧,极其险要,为了加强军防,明代兵宪王遴在宋代的残迹基础上对它进行了修缮,形成了今貌。天涧保俗称暗门子,位于县城北两点五公里处,天涧保修筑在一条干涸河流的两岸旁。东岸建造有一圆形烽火台,西岸建有一个方形烽火台。[10]

明代在岢岚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构筑过程中,以岢岚县城这一军城为中心,修筑了城墙、城门,以及围绕明代岢岚一带的长城而修筑了众多的烽堠。[11]虽然它们现在已失去其军事防御价值,但它仍是明代山西西北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微观。

三、小结

岢岚历代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构筑,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中,修筑较为突出的时期主要是宋代和明代,究其原因,这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联。特别是宋代的岢岚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以及军事史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填补了中国在宋长城方面的空缺,而且其全部石砌的建筑风格较之于多数砖筑的长城也独具一格。[12]除此之外,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军事建筑的修筑在宋代也出现了新高峰,其中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就是暗门子。到了明代,在一系列的军防建筑中最突出的应该就是岢岚城墙和城门。[13]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宏观的山西历代军防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64-1665.

[2] 李大师,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9.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5093.

[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5-45.

[6] 郑涛,张文.极边、次边、近里:北宋西北边疆层级体系三级制界说[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6).

[7]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35-2243.

[8] 何显祖,袁锵珩.岢岚州志[A].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9] 高旺.长城访古万里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16.

[10]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 岢岚县志修订编纂委员会.岢岚县志[A].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9.

[12]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13] 贺裕民,贾厚润.岢岚县三井镇古堡考[J].五台山,2014(8).

责任编辑:张彩云

Analysis on the Military Defense of Kelan County through the Ages——Taking the Defense System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s an Example

XU Lin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aiyuan, Kelan has provided a natural defense for the northwest of Taiyuan. Especially in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both countries suffered serious border crisis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The ruler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ir military defense systems, and many of the remains still exist today. The Song Great Wall in Wangjiacha i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ite from the Song Dynasty. The remains from the Ming dynasty are mainly the military defense buildings such as the ancient Kelan site, the gate, San Jing fortress, San Cha fortress, and five garrison stations. All thes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Kelan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Kelan; Great Wall;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military defense

2016-07-14

徐琳(1993—),女,山西忻州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K23

A

1671-8275(2016)05-0142-03

猜你喜欢
长城军事体系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守护长城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长城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