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洪水神话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2016-03-15 22:43武保勤傅广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

武保勤,傅广生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从中西方洪水神话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武保勤,傅广生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洪水神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共同的神话主题。作为人类社会童年时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同样是洪水神话,在细节上中西方存在很多差别。文章以中西方洪水神话的相似之处为基点,从文化视域下价值观的以下分析中西方洪水神话的不同之处,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实现中西之间更好的交流。

关键词:洪水神话;价值观;中西文化差异

神话作为一种民俗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点缀了人类的文明史。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从中能够看到早期人类社会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反应。作为威胁到人类性命的自然灾害,原始人类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下来。2002年,马克·埃萨克在网上发布的《世界各地洪水故事》记载: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发现有洪水故事。五大洲除非洲外均有洪水神话,中国56个民族中,就有近400篇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洪水神话。[1]中西方洪水神话反映了不同的民俗习惯和民族价值观。博厄斯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民俗就是这个民族的自传体民族志。这就意味着,尽管民俗可能是打开过去的一把钥匙,它同样反映了现在的文化,因而也是打开现在的一把钥匙。[2]透过中西方洪水神话,可以管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与独特魅力。

一、中西方洪水神话简述

自人类出现以来,自然灾害就伴随着人类社会,其中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首当其冲。“洪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记忆,是人类童年时期朴实思维的鲜活记录。”[3]不管是以巴比伦神话为原型的挪亚方舟还是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大概都是:人类受天神的惩罚,在英雄或神的帮助下躲避洪水灾难。在中国,《淮南子》、《孟子》、《山海经》、《尚书》、《史记》等都有记载鲧禹治水的故事。通常这些神话人物被人们赋以勤劳、智慧、善良、勇敢的美德。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无一不是歌颂中国传统美德的。范文澜先生曾评价说:“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话的真实意义。”[4]由于地处黄河流域,条件简陋的居住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练了东方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因而中国人治水的神话故事承载了这样的精神价值。挪亚方舟的故事是西方人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在西方洪水神话中,由于亚当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偷吃禁果后被逐出伊甸园,亚当夏娃的儿子该隐杀害其兄弟亚伯后对上帝撒谎,人类历史上第一桩谋杀案出现。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所想都是恶,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5]上帝看到人类日渐堕落,决定降洪水毁灭人类;唯有挪亚是个情义人,不忘上帝的恩典,耶和华神不忍将其杀之,于是告诉挪亚造一艘方舟躲避洪水,因而挪亚一家得以幸免。

二、中西方洪水神话差异的文化比较及其启示研究

Clyde KI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胡文仲认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6]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差异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有很大不同,文章主要从价值观的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洪水神话不同的文化因素。

(一)性恶论性善论

洪水这一自然灾害在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积淀,让后人从中管窥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西方的洪水神话归咎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上帝给定的原罪。这种连带责任,使得亚当夏娃的后代生来就有原罪且终日生活在有罪的阴影里,只有信仰耶和华神才能得到救赎,否则死后进不了天堂。因此,原罪也成为上帝普降洪水的借口,再通过救赎,洗涤灵魂,使人类更加敬奉和崇拜耶和华神。在西方洪水神话中方舟是灾难、救赎、再生的象征,通读旧约、新约,不难发现原罪、救赎等字眼始终贯穿整部圣经故事。人之初性本善,刚生下来的孩童都是善良的,长大后受到社会的各种不好风气的影响,渐渐变得贪婪、虚荣、残忍等。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为:仁义礼智都是善的内容,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内在于人心中的恶。长期以来,这种性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构成了古代社会德治、人治的理论基础。[7]此外,中国的洪水神话里治水英雄鲧舜都是善良的化身。中华民族的始祖不管黄帝还是炎帝都如神化了的人一样具有美好善良的品格。虽说天神杀了治水失败的鲧,但看到人类正遭受着巨大的灾难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派来众神帮助禹治水帮助人类读过难关,最终人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二)个体本位与集体本位

西方是典型的海洋文明,重商文化使得西方家庭经常出海远行,由于不可能带上家族中所有的人,长此以往,慢慢地与家、亲戚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冒险的精神,甚至只利己不利人。此外,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因此当上帝告诉挪亚要降洪水毁灭人类时,挪亚并没有忙着告诉其他人洪水即将到来,而是遵从上帝的旨意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具体的长宽大小等都有严密缜密的逻辑计算。挪亚有不通知其他人的权利,在圣经里,这是他不可侵犯的权利。而中国是典型的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由于生产力极度落后,早期的人类集体劳动时免不了互相帮忙,因此很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此外,在中国早期社会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下,谁能治水就能称王;作为部落的首领也必须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大禹为了整个族群牺牲掉自己的利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当爱情、家庭、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禹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集体。大禹的做法符合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因此被世人称颂。此外,在中国早期社会并没有私有财产可言,只有共同的财产之说,早期人类一起劳动,生活;而在西方,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的合法权益是被普遍认可和保障的。

(三)以神为本,以人为本

西方洪水神话中人类遵从上帝的旨意,带着赎罪的原始信仰规避洪水,从而赢得救赎。毛燕靓认为中国洪水神话中多是“神话了的人”,而西方神话则是“人化了的神”。[8]西方的神具有人的情感:《圣经·创世纪》里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犯下了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来人类充满了仇恨、自相残杀,上帝看到后心中忧伤,后悔造人在地上,决定用洪水毁灭一切,就出现了后来挪亚方舟的故事。所有的事情都由上帝一手安排,人们只需要遵从上帝的旨意即可。在西方,这种神定胜天的思想根深蒂固,以至于后来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则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挑战了几千年的神定胜人的传统思想。与西方洪水神话中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以神的旨意为出发点、宁愿逆来顺受也要取悦上帝不同,中国的洪水神话主要强调如何治水,在中国洪水神话中,神像世俗人一样参与劳动,如炎帝、皇帝、尧、舜、禹、神农、伏羲等。他们虽是神但也像人一样务实、勤恳地参与农业活动。对于洪水的原因没有太多的细节,治水英雄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治理洪水的经过才是重点。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哲学的观点使早期人类意识到堵是堵不住洪水猛兽的,转而采用疏通的方式治理洪水,不管堵和疏的思维方式,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作斗争,在中国洪水神话中,早期人类相信人定胜天,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定能解决洪水灾害。

(四)契约思想与人文主义

夫农业生活与商业生活之不同,在农业必求定著而安居,商业必求远游而易方。农业之事只能尽人力以俟天,商业之得失则直接视买卖二方之人心为定。[9]上帝在发洪水之前告知挪亚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5]挪亚遵照耶和华神的旨意造出方舟躲避了洪水。洪水过后,上帝与挪亚及其儿子立下彩虹之约,神对挪亚说:“这就是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约的记号了。”神对挪亚许诺再也不会有洪水毁灭人类了,彩虹之约规定了神与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就此上帝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没有书面文字的契约关系,这就是早期的契约思想。城邦出现后,这种契约思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契约社会也得以慢慢建立起来。此外,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双向关系对后来西方国家社会法律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条例、法规、合同等。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人治,一方面突出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有能以身作则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的统治者实行德治。[7]在洪水到来之际,中国人想着如何发挥人的作用治理洪水,而西方人则是遵从与上帝定下的彩虹之约,理性地等着上帝的救赎。刘劲予通过对比希伯来、希腊和中国的洪水神话认为西方民族的神话颇具赎罪即宗教色彩,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契约。而中国的神话蕴含社会伦理方面的较多。旨在激励人要直面困难、勇于抗争。[10]因此,早期的契约思想显示西方人更为理性,而中国人倾向于人文主义,考虑人的自然诉求,体现人性的关怀。

(五)夫妻横向与父子纵向的伦理观念

伦:次序之谓也,“伦理”即指长幼尊卑的道理。中国封建社会倡导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至今仍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中国人一向以长幼尊卑有序著称,师生、医患、干群等关系非常明显,这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此外,重整体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结构、维护等级身份的伦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等强烈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传统伦理家庭文化中,父亲就象征着威严,父子纵向关系较为明显,子承父业是普遍现象。如鲧治水不成,被杀于羽山下,从其腹中产出禹,继承父业,最终治水成功。[11]在中国农业社会,父与子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父亲是权威的角色,儿子属于从属的地位。事实上,这是一种阶级统治下的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父亲往往忽视儿子的想法、压抑孩子的思想;在中国,儿子生命中的几件大事如上学、婚配、生子等通常受到父亲意志的干扰,导致父子关系有时并不那么融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较为和谐的父子关系,向朋友一样,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而在中国,这被视为大不敬,中西方父子关系和中西方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有极大的相似性:在中国,父与子属于一个集体,因此步调要一致;而在西方,父与子隶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讲究的是个人的独立。相反的,在西方,夫妻之间的横向关系是为他们看中的。中西方父子纵向与夫妻横向的伦理观念的区别归咎于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不同。喜欢冒险、挑战的西方人认为现世的陪伴比血缘关系更牢靠;而农业文明下父与子被视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因此父子纵向的伦理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关于夫妻横向的伦理观在《圣经》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旧约·创世纪》第20到25节写到:只是那人没有预见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5]

三、结论

中西方不同的洪水神话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社会的影响反映在文化上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性恶论与性善论、个体本位与集体本位、以神为本与以人为本、契约思想与人文主义、夫妻横向与父子纵向的伦理观使两种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正是这些差异性显示了中西方鲜明的文化特点;正是这些差异性使得人类文明更加绚烂多彩。洪水神话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加强彼此的了解,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实现更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冷和平.希腊洪水神话与《圣经》洪水神话之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102-103.

[2]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0.

[3]钟健.创世神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

[4]范文澜.中国通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

[5]圣经[M]. 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部, 2012.

[6]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9.

[7]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8]毛燕靓.中国与“两希”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J].社会观察,2013,(5):260-263.

[9]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10]刘劲予.论洪水神话与文化分型[J].中山大学学报,1997,(3):91-96.

[11]叶舒宪. 圣经比喻 [M]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

[12]黄文英.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161-170.

[13]李景琦.从洪水神话看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J]. 天津大学学报, 2013,(2):188-192.

责任编辑:胡栩鸿

The Differences of Valu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Reflected in Flood Myths

WU Bao-qin, FU Guang-sh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Abstract:Flood myths is the common topic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a part of the culture in the childhood phase of human society, it reflects early human’s understanding towards natural phenomena. Although they are both flood myths, much difference in detail l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of flood myth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from culture perspective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in order to promote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Key words:flood myths; valu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收稿日期:2016-02-27

作者简介:武保勤(1991-),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 傅广生(1963-),男,湖北宜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文化、英美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4-0025-04

猜你喜欢
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