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特点浅析

2016-03-15 23:59张国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特点

张国茹

(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党校,北京 101601)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特点浅析

张国茹

(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党校,北京10160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体现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为民情怀,彰显建设美丽中国的大局意识,强调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理念,突出严格的生态法治和生态红线思维,强调生态建设的国际视野,确立了绿色发展新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思想;特点;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都进入了新的阶段,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有些问题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对生态问题关注度明显提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一、体现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为民情怀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而且任务艰巨,直接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习近平在2013年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8,“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1]207。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2]59这体现了习近平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有着更加深刻清醒的认识,更加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更加负责的担当精神,这些是在行动上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扭转现状、尽快偿还生态欠账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人民群众对蓝天、青山、绿水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优美环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首要的民生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这一观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3]123这突出了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是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迫切期待优的具体回应,体现出执政为民理念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执政党,解决好生态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水青山蓝天的目标是执政为民的最好体现。

二、彰显建设美丽中国的大局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普遍夙愿与共同追求,也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211从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可以看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40,“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56。执政党要真正为人民造福,必须统筹全局,高瞻远瞩,既有时代责任感,又有历史使命感,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就必然成为执政为民的首要选择;真正的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必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成果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真正的人民幸福也必然是人们在享受经济成果、政治成果、文化成果和社会成果的同时,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把美丽中国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意义。

三、强调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理念。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1]88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突出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理念。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的说明中提到,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人职责的体制”[1]85,“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1]85,“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1]85-86。这充分体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统筹规划思想,不能一方面单打独斗,要统筹协调,统一应对。另外,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发展紧密关联,需要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1]88在实践中,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9月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我国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文件和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重在革除实践中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弊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均衡空间,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开发保护制度,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时代。

四、突出严格的生态法治和生态红线思维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离不开体制制度上的因素,都与体制不完备、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到位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加强法治和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1]21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号角,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方面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在实践上,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围绕新《环境保护法》,正在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的制(修)订进程,积极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排污许可条例、环境监测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

红线,说到底,是警戒线,是临界点,超越了警戒线和临界点,必然引起严重后果,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加以坚守。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按照当前的形势,也必须树立红线意识,守住生态红线,否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泡影,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一句空话。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红线观点:“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3]126“要精心研究和论证,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态红线,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把良好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对于生态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3]127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209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严守资源环境红线的要求,要求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五、强调生态建设的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危机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生态问题的解决光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具备国际视野,把本国的生态建设与全球的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与国际保持密切合作。习近平生态建设思想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国际视野。首先,习近平认为生态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1]212其次,习近平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各国利益,各国有责。“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4],“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5]。再次,习近平宣布中国愿意承担国际义务,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212,“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各方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5]。这种生态建设的国际视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将我国的生态建设放在地球家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对待,能够推动国内的生态建设与其他国家实现更好地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全球可持续发展。

六、确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要破解当前严峻的生态问题和发展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日渐突出。在2013年习近平提出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209;“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120这是对发展和生态关系的具体阐释,破坏生态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发展,必须和生态紧密结合,实现发展和生态的双赢。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2]9习近平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48并且进一步指出,“建议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2]46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当前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必然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4]习近平. 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 人民日报,2010-4-11(1).

[5]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N]. 人民日报,2015-12-1(1).

责任编辑:仲耀黎

Analy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Thoughts

ZHANG Guo-ru

Abstract: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 Jingping has delivered a series of speech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brilliant features, his thoughts reflect a stro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hardship and the feelings for the people. They highlight the overall awareness o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emphasize top-level design and overall planning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stress the ecological rule of law and red line thinking. Through the new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Xi’s ideas underline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us playing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thoughts;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收稿日期:2015-1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华北科技学院科技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理念研究”(编号:3142015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国茹(1976-),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1-0001-03

·政治与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特点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Voices from Chernobyl:The Oral History of the Nuclear Disaster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