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学与传说学研究的新成果
——评陈金文的《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2016-03-16 03:05林安宁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龙母管窥壮族

林安宁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学与传说学研究的新成果
——评陈金文的《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林安宁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一书以传说学的规律探寻壮族民间信仰的特质,对壮学的建设是一大贡献。以民族信仰视角阐释壮族传说,对传说学的发展也有促进意义。

民间信仰;信仰传说学;壮学

壮族民间信仰无疑是近十几年来的壮族文化研究热点。有学者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作了综述*如许晓明的《近十年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综述》(《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第S1期,第100-102页)和覃琮的《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成果、独特价值及未来趋向》(《广西民族研究》,2011第1期,第87-95页)。。壮族民间信仰作为近年来的文化热点,人们从不同视角去研究,也取得较大的成果。“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1],然而,在这些研究当中,从民间文艺视角研究的成果不多。陈金文新作《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2](以下简称《管窥》),正是以传说学视角透视壮族民间信仰的力作。

《管窥》前设绪论,后置结论,中间部分分别论及壮族传说与八个壮族民间信仰的关系,这些民间分别信仰为:“壮族始祖神崇拜”“壮族蛙崇拜”“铜鼓崇拜”“莫一大王崇拜”“壮族娅汪信仰”“岭南地区龙母信仰”“马援信仰”和“李将公信仰”。黄尚茂《从民间传说看民间信仰——评〈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一文指出该著作“视角新颖,论述严谨”“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和“对学界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2]等特点。笔者对此深表赞,同时认为该著作意义还不止于此。无论对壮学还是传说学,它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此外,此书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

一、从壮族传说学的视角丰富壮学成果

陈金文作为北方人,自“2005年迁居广西以来, 入乡随俗, 靠山吃山”,选题多为西南民族故事题材[4]。《管窥》延续了作者对壮族传说的探索,它的第一贡献是对壮学建设的积极意义。相比于他的《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5],《管窥》紧紧抓住了与壮族传说相关的信仰文化。其中一些文化热点,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布洛陀”(民间文学)、“壮族铜鼓习俗”(民俗)、“壮族蚂节”(民俗)等,自治区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壮族伏波庙会”和“壮族罗波庙会”等。作者把这些“非遗”纳入研究视野,并以传说学的理论进行探讨。

作者运用民间文学的理论对它进行研究,取得了独到而可信的结论。对于壮族文化的分析,如何突出其中的民族个性,若途径不当,最终是“缘木求鱼”,无果而终。壮族传说作品看似简单、通俗易懂,但全面、正确掌握它的特征并非易事。《管窥》用传说学和故事学类型学方法,把某传说放在类型中分析,以此揭示某传说的特征,方法得当,结论有说服力。如研究壮族龙母传说,《管窥》先梳理了“岭南地区龙母信仰与传说研究”“中华龙文化”“岭南地区龙母信仰与传说”,归纳出壮族的龙母传说的主要情节,指出《龙母》传说不过是我国流传的多种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之一,就传说本身而言,其意义也仅局限于所具有的生态文化价值;《龙母》传说与真正的历史无关,它并不反映秦始皇时代百越民族的真实历史。如果仅就《龙母》传说本身来看,它不过是一则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由于岭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龙母》传说才逐渐衍生为以水神崇拜为核心的内涵丰富的龙母文化。这对于壮族龙母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不能说《管窥》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但其结论可作为其中的重要一说。目前壮族学者正在着力打造龙母文化、布洛陀文化和伏波文化等民族文化,而《管窥》对它们的论证建立在传说学普遍规律之上,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对壮学的建设意义重大。

壮族传说是壮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壮族文学是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分支,它自然也是壮学的重要内容。《管窥》承接《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之意旨,是壮学研究的新篇。

二、从信仰与传说的关系拓展传说学研究视野

《管窥》的第二方面贡献是对于传说学理论的提升。正如作者所言,“我读过不少民间信仰研究方面的专著,还没有见到运用传说学方法对民间信仰做系统考察的。就此,我觉得可以这样说,如果要说拙作有什么价值的话,讲它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大概是可以的吧!”

(一)传说与信仰的依存关系

《管窥》认为,传说既对信仰有解释作用,它衍生出信仰的功能,传说与信仰还存在着依存关系。作者指出:在壮族群众的心目中,铜鼓有生命、有情感、有意志,可以幻化为人的形象,帮助人类战胜水灾、旱灾。在个别地区的壮族群众中,铜鼓甚至成了人类的祖先,在洪水毁灭了人类之后,从铜鼓中走出了新的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仰,壮族群众才把铜鼓视为重器和宝器,把它运用于各种严肃、庄重与重要的场合。传说对信仰起着重要的解释作用。在壮族龙母传说研究中,作者指出了传说的故事学类型及衍生出来的信仰本质,即传说能衍生出信仰的功能。《管窥》指出,伏波文化与马援传说关系密切,伏波文化的重建伴随着马援传说的传播,马伏波信仰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讲述、演绎马援传说的重要场所,信仰空间是传说展演的重要空间。马伏波信仰文化的重建催生马援传说,而马援传说的传播又进一步强化了群众对马援的信仰,可见,传说与信仰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

(二)传说的文化意义

《管窥》着重指出了民间传说与历史和集体记忆的关系。《管窥》认为莫一大王信仰历史悠久,最早可能产生于神话时代,承载了洪荒时代壮族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历史记忆,表现了壮族先民的美好愿望。莫一大王的形象中也浓缩地反映了阶级社会壮族人民反压迫、求生存的历史,寄托了他们推翻中央政权,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管窥》通过以上对与娅汪信仰相关的包括传说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梳理,作者认为,娅汪信仰可能有一个从巫信到俗信的演变过程,传说对于民间信仰的演变历史起到重要的认识作用。云南文山富宁县的部分村落流传着关于另一位娅汪女神的信仰与传说,这位娅汪女神是一位率领壮族人民反抗中央王朝,死后被人们尊奉为神的巾帼英雄。由此可见,传说是民族历史、情感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三)传说对信仰重构及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管窥》通过对布洛陀与姆六甲传说的分析,认为布洛陀与姆六甲信仰承担着宗教信仰的认知功能、整合功能和生存功能。广西田阳县地方文化工作者编创的布洛陀与姆六甲的传说,在壮族始祖神信仰的恢复与重建和敢壮山布洛陀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传说研究的深入,传说也应建立自己的分支——信仰传说学。《管窥》论及传说与信仰的依存关系,传说的文化意义,传说与地方风俗的关系,传说对旅游行为的意义等论题,必然是该学科分支要涉及的内容。《管窥》以丰富的材料,谨密的分析,定为信仰传说学的建设起添砖加瓦之作用。

三、余论

壮学与传说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文本搜集、整理与研究。始于20世纪的三套集成编撰工作,对壮族民间叙事资料的搜集整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当今壮学与传说学的研究而言,这还远远不够。陈金文也意识到这一点,他最近正致力于侬智高传说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不仅传说是如此,壮族的神话、故事和民歌等民间叙事的研究,也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来。壮族的民间宗教典籍的整理,进展一直较慢,如师公唱本的搜集、整理工作,就不能满足壮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壮族民歌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也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总之,《管窥》一书以传说学的普遍规律,探寻壮族民间信仰的特质,对壮学的建设是一大贡献。该著探讨了民间信仰与传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建立信仰传说学的学术分支。

[1]黄桂秋.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与壮学体系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15(1):86-92.

[2]陈金文. 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黄尚茂.从民间传说看民间信仰——评《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9-20+25.

[4]施爱东.故事学30年点将录[J]. 民俗研究,2008(3):36.

[5]陈金文.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韦杨波]

New Achievements of Zhuang and the Study of Legend——on Zhuang Folk Beliefs: From the Legend Research Perspective

LIN Ann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Zhuang Folk Beliefs: A Legend Research Perspectiv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uang folk beliefs on the basis of the laws of Zhuang legends, making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Zhuang study. Exploring Zhuang leg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belief also promotes the legend research reversely.

folk beliefs; belief and legend research; Zhuang Research

C953

A

1672-9021(2016)06-0022-03

林安宁(1972 - ),男,广西苍梧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间文学。

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2015年开放课题项目“右江流域壮族师公唱本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2015KFYB02)。

2016-09-25

猜你喜欢
龙母管窥壮族
晚清伶人开办戏园管窥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管窥密度极高的物质
“三月三”、掘尾龙与龙母
青蛙谢龙母
管窥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