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研究

2016-03-16 05:49
关键词:博士论文自我意识马克思

李 鹏 华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3)



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研究

李 鹏 华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3)

摘要:鉴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为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首次亮相,且对其后来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学术背景和现实背景两个大部分进行阐述,从思想的起点来研究马克思的丰富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背景;现实;自我意识

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1841年3月底完稿后,于4月6日寄往耶拿大学(德国一所著名的公立大学,全名耶拿市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创立于1558年)哲学系。4月15日,在马克思本人没到场的情况下,凭借这篇论文马克思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没有发表,但却给马克思赢得了很大的声誉。博士论文可谓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首次亮相,同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对他后来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他整个哲学的起源;马克思还解决了希腊晚期哲学的地位问题——希腊晚期的哲学是自我意识的哲学,对于理解希腊的哲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背景为研究对象,意在从思想起点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的丰富思想。

1博士论文写作的学术背景

概括地讲,马克思在求学时期正是处于后黑格尔时代。黑格尔是欧洲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辩证法家,他的辩证法思想是欧洲两千多年来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总汇,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积极的成果。由此可见,黑格尔在思想上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黑格尔之后的学术亦都是笼罩在其光辉之下的。要想在思想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对黑格尔哲学进行超越或作出思想上的转变。在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时期,这种思想转变已经有迹可循,像费尔巴哈、叔本华、克尔凯戈等已经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思想上的转变,这种思想转变,构成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背景。

1.1学术背景之一:自我意识哲学

对黑格尔哲学的思想进行转变是处于当时广阔的思想背景之下,而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具有更为具体的学术背景——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中原有的自我意识因素进行了发挥,并将自我意识当作了哲学的核心概念。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是一种要扬弃一切限制的活动,这种活动要尽可能地将自身的因素伸展到一切界限之外。而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因为主体能在外界意识到自身,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方式,这样绝对精神才能将主观与客观进行统一,才能将自身实现在客观实现中。但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布鲁诺·鲍威尔理解自我意识不是通过在对方意识到自身,而是对客体采取否定态度,用主体来否定客体、对客体进行统率。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和鲍威尔在思想上是存在分歧的。而也正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的这种分歧,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做出重新理解。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既是主体又是实体。绝对精神是自我意识的根据,因此,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会让位于理性。与之相对的是青年黑格尔派将普遍性绝对精神同个体的自我意识相对分离开来,青年黑格尔派使他们所讲的自我意识成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对应物。自我意识在发展中实现人的个体性发展,随着个体相对于整体获得了更为独立的意义,自我意识从而获得了更加独立于绝对精神的意义,从绝对精神的环节转变为绝对精神的对应物,最大限度发挥了自我意识相对于绝对精神的作用——自我意识始终伴随着绝对精神的发展。青年黑格尔派实质是利用自我意识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们把自我意识作为核心观念,这就构成了马克思写论文的学术背景之一——自我意识哲学。

1.2学术背景之二:哲学与宗教

在当时广受关注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第二个学术背景。哲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是黑格尔时代的一个基本思想矛盾,这一矛盾产生于启蒙运动对宗教与哲学的区分,但这一矛盾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调和。在黑格尔那里,他的哲学与宗教在内容上是一致的,都是真理的客观化,只是在形式上而言,哲学是思辨的,神学是表象的。在黑格尔看来,他的哲学和基督教的教义是相和谐的。但是在基督教哲学中,理性与宗教的和解缺乏外在现实的普遍性。黑格尔曾经声称:“除了理性外更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理性是绝对的力量。”[1]而青年黑格尔派却认为现实的普遍性是存在的,只不过是黑格尔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已。青年黑格尔派关注的恰恰是黑格尔忽略的这一点。费尔巴哈、大卫·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圣经》做出大量的考证,以弥补黑格尔的不足。

黑格尔关于宗教的论述中表述了自我意识的思想。黑格尔认为宗教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哲学高于宗教,从人的立场去解释宗教。青年黑格尔派在黑格尔哲学中识别出基督教的气息,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一个能够自己实现自己的万能的上帝)。在黑格尔哲学中,世界归因于绝对精神。因此,青年黑格尔派重新阐释了黑格尔哲学,将自我意识哲学同宗教批判结合了起来。

1.3学术背景之三: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影响

马克思写博士论文,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阐述自由和自我意识,阐述哲学和世界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要阐述上述这些问题,就必须找一个切入口,马克思认为是回到古希腊衰落的时代,因为古希腊晚期哲学有三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那时候恰恰是自由精神遭到践踏,精神个性被粗暴否定的时代。而这些哲学就是使处在苦难的压抑中的人保持心灵的安宁,从而不受外部命运支配。古希腊张扬自由非常辉煌的时代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当时社会处于一个非常向上的时期,没有个体精神受制约的事情,因此马克思认为自由在受到践踏的时候表现最为丰富。古希腊晚期,整个古希腊社会经过充分发展,社会和精神形成充分错位,自由精神普遍受到践踏。回到这个时期,在这样一个自由处于遭到践踏的时期才能看到自由有多么宝贵。当时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伊壁鸠鲁以后哲学事实上是一个衰落的哲学,没有什么价值。古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已经达到了兴盛的顶点,甚至伊壁鸠鲁最重要的原子论在古希腊中期德谟克利特那里都有非常完整的表达,因此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不过是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抄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区别,没有意识到伊壁鸠鲁的宗旨是发挥出原来在自然哲学中所未涉及到的伦理学的内容。反而认为任何事情都一样,都有一个发生繁荣衰落的时期,这是一个公式,可以套任何事情。用这样空泛的观点来解释古希腊社会和哲学,必然会歪曲其本来面目,古希腊哲学的衰落不意味着思想的衰落,而是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和完成,是真正的钥匙,离开了就不可能理解古希腊社会。

2博士论文写作的现实背景

首先在欧洲民族国家纷纷兴起的历史背景下,普鲁士国家正在崛起,尤其普鲁士国家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局面,所以基督教作为普鲁士王国的国教,起到了维护王权的政治作用。原来的宗教已经把人禁锢到很狭窄的领域,封建专制又处处制约。对当时的德国人而言自由是很迫切的一个问题。

另一个现实背景是针对马克思自身需要而言。马克思的父亲于1838年5月去世,家庭能给予他的援助日益减少,选择何种职业对马克思而言是一个尤为迫切的问题。他的老师及朋友布鲁诺·鲍威尔建议马克思留在学术界,鲍威尔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曾写到:“如果你献身于具体性的职业,那将是愚蠢的。当前,理论是最富有实践性的职业,我们根本不能预料它将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实际有用的。”[2]鉴于当时在大学从事讲学,可以非常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作为理论家和自由思想家的马克思而言,最为现实的道路就是听从鲍威尔的建议——留在大学任教,但在大学任教,马克思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要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因此,马克思本人出于在波恩大学取得大学讲师职位的考虑,决定开始撰写博士论文。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无论是从创作的学术背景还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看,马克思关注的自始至终都是现实,他注重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博士论文对马克思后来的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论蒲鲁东[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1.

[2][英]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7.

[3]范敏.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77.

[4]赵敦华.研究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正本清源”方案[J].学术研究,2006,(3):14—22.

[5]李杰,张鹏超.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J].天府新论,2008,(1):19—22.

[6]牟阳.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7]俞娜.试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创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8]黄学胜.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1—35.

[9]别祖云,文双发,王炳书.感性是时间的家——从马克思《博士论文》谈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64—67.

[10]张瑞臣,庄振华.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学术研究,2012,(8):14—19.

[11]毛华萍.伊壁鸠鲁的“哲学治疗”解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2):16—18.

[12]黄浩,谢翱.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78—81.

责任编辑:卢宏业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3.054

收稿日期:2015-11-02

作者简介:李鹏华(1988—),女,山东德州人,宗教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宗教学。

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3-0128-02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