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2016-03-16 06:03沈佳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

沈佳文

(湖州市委党校,浙江 湖州,313004)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沈佳文

(湖州市委党校,浙江 湖州,313004)

[摘要]创新型科研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需从微观层面明确创新主体责任,激发创新人才潜力;从中观层面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从宏观层面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创新环境。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城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工业4.0迅速发展,智能制造、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日趋普及,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正在替代传统的自然资源和有形劳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其中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科技研发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湖州市在2013年4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湖州市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创新人才服务举措,使全市人才总体规模得到迅速发展,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但总体上看,我市人才政策的积极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不高、人才效益偏低以及人才投入总体上偏少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成为制约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研究立足湖州本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分别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界定

纵览国内外相关文献,关于创新型人才或科技人才的定义大都混同使用。其研究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几个角度:一是结果论,主要从业绩或创新贡献角度判定其是否属于科研人才;二是业务论,主要从专业领域或技术研发人员身份角度判定;三是素质论,即主要从其具备的创新素质和特征角度判定。本课题研究指出,创新型人才的概念范畴本身与科技人才密不可分,只是定义角度和统计口径的差别问题。当前,我国政府对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依照三种口径进行统计,科技活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与开发人员。如,按照科技部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口径,选取科技活动人员指标,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R&D人员等;按照中组部和人事部的统计口径,则以专业技术人员指标为准,加上从事高端研发活动人员。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本文所指“科技创新人才”并非一个绝对统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很难从确切数量上界定其规模。且综合参考目前中国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口径,其内涵从狭义的角度指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自主研发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企业人才,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学者与专家、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千人计划”、海内外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程师以及重大科技项目带头人等;从广义的角度则泛指所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制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来,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使全市人才总体规模得到迅速发展,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从区域性、创新型科研人才开发的现状来看,我市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和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最近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调查结果,对全国50个城市竞争力排序中,湖州人才与科技竞争力已跌出前50名。而同等规模的省内城市绍兴、温州和嘉兴则名列其中。反映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R&D投入的科技综合实力指数,反映专利产品、论文发表和科技成果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反映产研合作、技术引进和科技产业的科技转化能力指数等均远不如台州、嘉兴。1分析制约因素如下:

1、容纳科技人才的产业“库容”偏小。与吸纳人才紧密相关的是工业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和层次问题。湖州工业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仅占规上主营业务收入5.66%,与主导产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新能源产业如剔除铅酸蓄电池,主营业务收入只有44.27亿元,仅占1.13%。同时产业链不够完整,全市虽有46个亿元块状经济,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并不多,超威、天能、升华、栋梁等百亿龙头企业产业链普遍不长、龙头带动力不够。另外产业集聚度不够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势必造成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不多,施展才能的舞台不大。据有关调查分析,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一般在10%左右,而高新技术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高达70—80%。但据资料统计,湖州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专技人才比例则只达到50%左右。

2、培育科技人才的企业主体作用有待增强。目前我市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企业引才、用才积极性未得到充分激发,人才战略上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企业从战略高度进行人才的引进、开发和管理明显不足,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显得不够。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如久立、尤夫高新、永兴等研发费用占比超过3%,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支出比重在1.5%左右,有些甚至不足1%。

3、集聚科技人才的城市磁场力相对偏弱。科技创新要靠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融合,城市的集聚吸附能力是承载滋养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州地处杭沪宁城市带重要腹地,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有较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但同时城市规模不大,公共投入欠帐较多,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气息不浓,人才价格偏低,这些同周边具有相同相近的地缘文化、优良的创业环境、能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以及优厚的生活待遇的地区相比,近五年来湖州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中心城市经济地位不升反降,2014年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44.15%,比2010年的45.82%下降了1.6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全市城市建成区比重持续下滑,由2007年的55.07%下降到2013年的49.16%。同时也是受制于城市规模、发展速度以及产业定位等实际因素影响,高层次研发人才受周边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影响越来越明显,导致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市场创新和人才创新问题都遭遇瓶颈。

4、开发科技人才的政府责任需进一步明晰。政府不仅是创新活动的管理者,还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各类创新主体的培育者和引导者。当前,在党管人才的大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和促进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开发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管理体系与服务协调保障机制;没有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到创新型科研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和条件建设上来,在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科技评价体系创新、科研成果向主导产业转化等方面作用有限;没有把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5、承载科技人才的体制环境存在一定弊端。以科研管理体制为例,“九龙治水”现象突出,各种科研计划和科技活动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考虑,导致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科研项目聚焦度不够,课题申报重复现象普遍,造成资金分散和浪费。因此,科研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经费使用效率却不高。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2万亿,其中财政科技支出5000亿,居世界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各地市包括湖州,在加强审计的同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细过死,研究过程中预算调整比较困难,一定程度制约了经费的使用效益。且科研投入存在“重物轻人”现象,大量经费开支限定于科研仪器设备、差旅及会务等,劳务费用开支占比极低,不足以补偿为本项目研究做出的人力资本耗费,极大影响了科技项目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三、系统谋划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微观层面:明确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人才潜力

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城市建设作用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不同定位和分工,努力形成以企业为核心、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敦促企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努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要稳步推进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加快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依托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载体,组建各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团队,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体系。搭建企业技术核心人才的培养平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合作,定期选送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在资金上支持、安排上优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

2、强化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地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是高层次科研人才的聚集地,是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革命的前沿阵地。要增强科研机构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意识,逐步建立现代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培育科技创新型团队;要规范健全科研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强化应用导向和业绩导向,使科研资金向高层次、创新型、领军式人才在重点技术领域、重大科研项目上的倾斜;要依托转制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

3、强化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作为政策服务创新主体的地位。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职责定位,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不断壮大科技企业规模,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结合,积极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系。要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专业化,引进科研院所、创业投资和技术评估、咨询、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等服务企业,引导与鼓励企业将研发设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市场化的机构。

(二)中观层面:制定区域人才规划,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根据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系统作用布局和核心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规划,有目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类型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和衔接,通过各种平台搭建,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区域环境。

1、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平台。拓宽引才渠道,每年有针对性的组织一定规模、多种形式的引才活动。建立区域性人才需求的宏观监测和预警系统,分类建立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和薪酬行情发布制度,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针对性的引进力度。培育创新型人才市场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市场,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城市高新人才市场服务中心的信息网络互连,共享信息资源。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积极利用本地的教育培训资源,注重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一流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

2、提升人才科技研发平台。要加快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各种研发机构,推动以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重大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建设产业化基地,集聚人才科技创新。以产业为链接,由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由政府给予一定建设经费补助。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制技术标准,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一般政策标准给予成倍资金奖励。对于非政府投资的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示范项目的,由政府按不超过总投入30%的标准给予补贴。

3、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对引进人才和项目的跟踪服务。制定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居留、出入境、税收、保险、职称评聘、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具体办法,对特殊人才实行特事特办。加快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实行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为“两高”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工作调动、户口迁转、工商注册、人事代理、医疗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建立完善企业家俱乐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企业家、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交流学习。

(三)宏观层面: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系统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这是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基础和前提,从而保证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

1、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对现有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优化整合,重点资助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有较高关联和密切程度的项目。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发现和挖掘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健全项目管理方式,探索组建专业化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事前评议、绩效评估、动态调整、适时中止”的工作机制。科学统筹专项经费。健全完善科技经费使用检查机制和倒查机制,定期对科技项目特别是工业类项目实行经费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科技创新动力。通过项目引进高新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努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创新动力。以知识产权评议为重点,对引进项目的投资主体和项目的专利状况进行审查,包括专利的独占性与预警风险、核心专利与专利布局等方面,形成评价意见供科技招商项目决策参考。努力引进与产业发展导向契合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支持有条件和基础的企业交叉渗透进入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政府牵头、公开遴选、企业签约”的方式,引进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加快培育一批研发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龙头企业,争取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资金支持。

3、推动平台载体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快兴建一批创业创新载体,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规划与建设,从政策、资金、场所等方面给予扶持。提升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整合各类科创园区一期、二期资源,加强全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探索建立各类创新资源合作共享、培养研发的融合互动机制,努力推动“二次提升”。重点推进本地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如天能、超威、诺力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组织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园区),利用现有标准厂房,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业创新孵化器。打造一批综合服务平台。组建科技超市,逐步推进网上技术市场线下交易的延伸,实现线上线下市场的良性互动,培育发展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优化科技券使用办法,拓展科技券合作平台和使用范围。建设配套的人才服务环境,有效简化人才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传统部门作风,全面综合的支持人才的创新实践活动。

4、推动环境氛围营造,用好科技创新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要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按照“围绕产业引人才,引进人才聚产业”的“集团式引进”方式,积极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加快“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以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企业高技能人才两支队伍建设为重点,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我区创业创新。要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打破传统用人思想的束缚,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企业引进的人才要在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要建立多层次科技奖励体系,除政府奖励外,企业要设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强化创新资金保障,在物质奖励同时,考虑加强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兆本,胡月星.现代人才资源开发[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0.

[2]蔡哲人.人事人才研究报告:拓展人才开发空间[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3]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1-1(1).

[5]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爱德华·F·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商务印书馆,2003:3.

[7]张德.人力资源开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

[8]李文波.我国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6):48一51.

[9]李继樊,罗仕聪.人力经济学——兼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才战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

[10]黄宁燕.智力资本研究困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01-105.

[中图分类号]C912.8;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3-0041-04

[收稿日期]2016-1-1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湖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路径研究”子课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CXR12)。

[作者简介]沈佳文(1979-),女,浙江湖州人,中共湖州市委党校经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社会学。

Thou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Tea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13th Five Year Period——taking Hu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HEN Jia-wen
(Hu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Huzhou313004,Zhejiang)

[Abstract]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 are the core factor of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 in the 13th five year period needs to make cl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novative entity and mo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potential from the micro level,and also needs to make the plan of talent development and speed up the innovative platform construction from the middle level,and should improve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create the innovative environment.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innovation-oriented city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城市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山西省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