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2016-03-16 07:29王剑英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拉姆齐同体

王剑英

(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王剑英

(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作为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伍尔夫不愿将自己局限于单一性别的思维里。她提出了双性同体思想,将实现两性气质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小说《到灯塔去》充分体现了她的双性同体思想。

伍尔夫;女性意识;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批评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伍尔夫创造了许多富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小说《出航》、《雅各布的房间》、《达洛维夫人》以及散文《一间自己的房间》等。她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也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其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而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更是对国内外致力于研究女性主义的学者们产生了重大影响。《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经历。在书中,伍尔夫成功的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作者女性主义意识的是拉姆齐夫人与丽莉·布里斯科。本文旨在分析拉姆齐夫人和丽莉·布里斯科这两个女性形象,总结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中反映出的女性主义意识,并探讨伍尔夫的性别理想化——双性同体思想。

一、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伍尔夫诞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时代交替之际,她既经历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差别对待,也见证了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与昌盛。这种特殊经历催生了作家独特的女性观。早在创作初期,伍尔夫就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强烈不满。她用犀利的笔锋,描述了父权至上的社会格局中女性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缺少受教育的机会,经济不独立,话语权丧失,全然依附父亲或丈夫等男性角色。更有甚者,这种女性被统治、被压抑的现象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社会被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人类视为理所当然。[1]女性所能扮演的最好角色是充当“家庭天使”(angels in the house),照顾子女、料理家务。伍尔夫的作品中不乏这样的“贤妻良母”,比如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就刻画了克拉丽莎、露西娅等女性角色。这些人的共同点之一,就是没有工作、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围着家庭打转,挣扎着却最终屈服于世俗的力量。在伍尔夫看来,女性必须争取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将自己从男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用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世界,评判自身。英国学者Sue Roe曾指出,伍尔夫的这种女性主义思想不局限于表达她的政治追求,她关注的是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尤其是女性在社会中、历史上以及文学界所扮演的角色。[2]212小说《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人物丽莉·布里斯科很好地诠释了伍尔夫的这一女性观。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丽莉却因其性别而广受周遭的质疑,绘画技能也被贬低。尽管如此,丽莉却从未放弃,坚持完成了拉姆齐夫人的肖像画,同时也摆脱了来自男性评价的阴影,对自己产生了独到且全新的认识。

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伍尔夫写道:“我必须重申这样一个事实:女性不断在进步。对这种进步加以限制是毫无道理的”。[3]103耳闻目睹了二十世纪伊始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伍尔夫对女性的才华和潜能深信不疑。她尤其关注女性作家的命运,并对她们在创作之路上的怀才不遇深表同情。伍尔夫注意到,二十世纪以前的文学创作带有浓厚的性别特征,往往带有男性偏见,而女性的话语权则被排挤、被抹杀。与男作家相比,伍尔夫认为女性作家在遣词造句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女性作家感情细腻、想象力丰富,更容易使用夸张的、随意的句式或结构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她们对生命、对生活、对人际关系等也有独到的见解。在笔者看来,伍尔夫不遗余力地倡导女性写作,其本质是希望女性重拾话语权,以文字的渠道,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以改变传统的女性沉默与失语的状态。

二、《到灯塔去》中的女性形象

《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是一部自传体意识流小说,也是公认的伍尔夫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许多评论家认为该作品是以伍尔夫的父母为蓝本创作的。剑桥教授Gina Wisker就指出,《到灯塔去》充斥着伍尔夫的童年生活及对其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探究。[4]135小说篇幅不长,却塑造了众多色彩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中,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和画家丽莉·布里斯科尤为出彩,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作为全书的灵魂人物,拉姆齐夫人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感性、善良与智慧。她成功扮演了父权社会标准下的贤妻良母角色,却能保留自己的想法,拥有独立的精神魅力和人格力量。对于丈夫,拉姆齐夫人并非一味顺从,也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小说开场就向读者揭示了拉姆齐夫妇关于天气的小争执:拉姆齐夫人答应儿子如果天气好就带他去灯塔,但拉姆齐先生却表示接下来的几天都会下雨,灯塔之行不可能实现。对于丈夫的反驳,拉姆齐夫人“不耐烦地”表示,天气可能会好的,然后低头继续织着去灯塔时送给看守人的袜子,并未因丈夫的异议而动摇前往灯塔的念头。此外,伍尔夫笔下的拉姆齐夫人不再是躲在父亲或丈夫羽翼下的 “受保护者”。相反,拉姆齐夫人承担着“保护者”的角色,将亲人、朋友乃至街边的陌生人都纳入她的保护区。她为丈夫提供源源不绝的情感能源,保护儿子不带着失望的心情进入梦乡,关照往来的宾客朋友,连对素不相识的穷人也能“给他们带去自己力所能及的安慰”。[5]5在国外学者Jane Goldman眼里,拉姆齐夫人极具魅力与影响力,她默默改变着家人与朋友,“将他们塑造出她所希望的那样”。[6]61

相较于拉姆齐夫人“家庭天使”的角色,画家丽莉·布里斯科更像是离经叛道的人,完全不符合二十世纪英国对女性的标准。当拉姆齐夫人沉浸在家庭生活中时,丽莉却离群索居,沉迷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浏览全书,读者可以发现伍尔夫笔下的丽莉不属于任何一个家庭,始终坚持她的创作之梦。尽管处于男人为主导的社会中,丽莉依然保有独立的思想。她厌恶拉姆齐先生在家里发号施令,也为拉姆齐太太对丈夫的无止境包容感到不值。同时,她也钦佩拉姆齐先生的知识、力量和智慧,迷上了拉姆齐夫人的善良、慷慨和智慧。这种复杂的心境正体现了丽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同于书中的其他女性,丽莉对自己、对人生、对创作都有全面的见解。作为一名女画家,丽莉的艺术道路并不平坦。周遭人士不断“提醒”她女人不能绘画、不能写作。她也迷茫过,彷徨过,却从未选择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要描绘出拉姆齐夫人给儿子读书的场景。为了这幅画作,她将自己融入到拉姆齐一家,认真观察拉姆齐夫妇的互动。而正是在这种旁观中,丽莉收获了对自己的全新认识与人格地位。评论家普遍认为,丽莉在创作过程中“逐渐看破男权社会的迷障,了解真正的拉姆齐夫妇,认识到双方宝贵的性格优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她自己的完整性格”。[1]小说末尾,丽莉最终完成了她的画作。在笔者看来,这种结局正是伍尔夫向读者传递的讯息:女人要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而且只要坚持,这些都不是难事。

不论是充当保护者的拉姆齐夫人,亦或是扮演着反叛者角色的丽莉·布里斯科,《到灯塔去》都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而是同男性一样,是独立的社会中的一类人。女性要有自己的思想、才华与追求,要将自身从传统的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中拯救出来。[7]

三、性别理想化——双性同体思想

作为伍尔夫女性主义意识的核心,双性同体理论由来已久:从柏拉图“宙斯把早期双性同体的人类分成两种性别的个性”的神话,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双性同体”理论,再到荣格提出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人格原型。在伍尔夫看来,二十世纪以前的文学界不乏具备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家:济慈、劳伦斯·查尔斯、威廉·库珀等。这些人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伟大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到了伍尔夫的创作中,双性同体思想得到了继承与延伸。在她的散文《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到:“任何纯粹的、单一的男性或女性,都是致命的;你必须成为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女人哪怕去计较一点点委屈,哪怕不无道理地去诉求任何利益,哪怕或多或少刻意像女人那样去讲话,都是致命的。致命不是个恰当的字眼儿;任何写作,只要怀有此类有意识的偏见,注定都将死亡。它无法再接受营养,或许一两天内,它是华丽的、显眼的、强烈的、精妙的,但到了日暮时分,它就会枯萎;它难以在别人头脑中升华。任何创造性行为,都必须有男性与女性之间心灵的某种协同。相反还必须相成。”[8]90由上可知,伍尔夫不愿将自己局限于单一性别的思维里。她提出的双性同体思想,认为人既要有代表女性气质的性格,也要有代表男性气质的性格。两性气质的融合是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读者亦可在拉姆齐夫人和丽莉·布里斯科身上发现属于男性的性格特征。

尽管拉姆齐夫人以“家庭天使”的形象出场,她身上仍带有通常属于男性的品质。一方面拉姆齐夫人不同于传统思想中将女性定位为受保护的对象,她是家庭乃至社区的保护伞。她保护儿子的美好童年不受干扰,将古板的丈夫从不适的社交场合中解救出来,并试图通过撮合丽莉和班克斯来使他俩过上美好的生活——尽管这只是她的单方面想法。拉姆齐夫人处处照顾别人,不只是女人,“她把所有的男性都放在她的保护之下;其原因她也无法解释”。[5]其次,拉姆齐夫人拥有当时女性稍少有的坚定、独立以及对社会大环境的关注。对于做出的决定,她从不后悔,在困难面前也不逃避,也从不推脱自己的职责。她肩负着照料家庭的责任,却从不只想老实地待在家里。她对社会形势极为关注,会拿着铅笔和笔记本去访问为生活而挣扎的寡妇,也会在本子上一项项地记下工资和支出、就业或失业,对社会贫富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丽莉·布里斯科则更能体现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方面她敢于面对争议,挑战传统,与当时社会为女性规划的相夫教子的人生背道而驰,不愿意结婚,不喜欢他人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看不惯其他女性对丈夫的服从与宽容。另一方面,丽莉不断追求自我,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坚持前进。当面对周遭人士对她从事艺术事业的嘲讽与讥笑时,丽莉并未轻言放弃,她坚持着投入到自己的绘画工作中,展现出了一如男子般的坚毅与勇敢。丽莉旁观着拉姆齐一家的生活状态,既钦佩拉姆齐先生对哲理、对事业的追求,也渴望拉姆齐夫人对和谐生活的追求与维系。在实现其绘画艺术的追求中,丽莉实际上也实现了将男女间迥异的两性因素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她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拉姆齐夫人相比,丽莉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更自觉,更具主动性,也更能反映了伍尔夫本人的女性主义思想。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得到了诸多文学批评家的肯定。美国学者Nancy Bazin指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把男性理智的科学的认知方式与女性感性诗意的认知方式合二为一,“使两种力量达到平衡的理想状态”[9]。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Carolyn Heilbrun则认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摆脱了强加于男性和女性的条条框框,获得个人的自由,走向一种没有性别差异的理想社会”[9]。笔者认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在文学和现实中都有诸多意义。在当今社会,人格的两性化或中性化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不论是在个体实现人格自由抑或是社会发展和谐的两性关系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结语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到灯塔去》被普遍认为是以伍尔夫的父母生活为参照而创作的,因而深受读者的喜爱与文学评论家的青睐,也为研究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分析,笔者发现小说中拉姆齐夫人和丽莉·布里斯科两位女性角色充分展现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拉姆齐夫人身上具备了女性传统的善良、慷慨与智慧,也具有同男性一样成为家庭保护者的能力;丽莉身上既具备了女艺术家特有的才华与细腻敏感的性格特点,也具备了像当时男性一样主动追求自我,不断奋斗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拼搏精神。二者都验证了伍尔夫眼里理想化的性别: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完美融合。这种双性同体思想一方面能激发现代人的自省,对新时代女性有所启迪,另一方面也能加深读者对现代女性意识和价值观的准确认识。

[1]束永珍.区别与整合:《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01(1):31-35.

[2]Sue Roe&Susan Seller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Virginia Woolf[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Rachel Bowlby.The Crowded Dance of Modern Life[M].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92.

[4]Gina Wisker.Virginia Woolf-A Beginner’s Guide[M].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08.

[5]伍尔夫.到灯塔去(伍尔夫文集)[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6]Jane Goldman.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Virginia Woolf[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

[7]王烈琴.新女性的宣言: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J]. 外国语文, 2013(8):42-46.

[8]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9]吕洪灵.双性同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3):19-23.

(责任编辑:谭淑娟)

Androgyny Theory Reflected in Virginia Woolf’sToTheLighthouse

WANG Jian-ying

(IEN Institute of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Virginia Woolf was considered 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modernism and femi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ing a recognized feminist forerunner and spiritual leader of the feminism movement, Woolf was unwilling to confine herself to single-sex thinking. She put forward Androgyny Theory and achieved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temperament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feminism, which was reflected perfectly inToTheLighthouse.

Virginia Woolf; feminine consciousness; androgyny

1673-2103(2016)03-0059-04

2016-04-20

王剑英(1988- ),女,福建长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561.074

A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拉姆齐同体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欲知二力可平衡 是否同体首看清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
比较法在《“荷”专题》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到灯塔去》来洞见回忆的再现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到灯塔去》中的莉丽·布里斯科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