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6-03-16 11:57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洞庭湖研究性语文课程

丁 韵

(泰州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大学语文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丁 韵

(泰州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大学语文课程是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当前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课程教学陷入困境。为了扭转这种状态并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目标,研究性教学实践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通过两个研究性教学案例实践发现,该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提供引导和支持。

研究性教学;大学语文;实践探索

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是非中文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旨在通过经典名篇的学习,提高学生汉语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成为共识。

作为母语的“工具性”,不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支撑作用,而且与学生生活、工作、社交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无论是“生活即语文”还是“大”语文观,都启示着:语文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工具层面的掌握,人文因素必然渗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日益受到重视,教育界普遍认为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传承民族文化,热爱生活,关注生命。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主动体验才能获得共鸣,得到感悟。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人文性”的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而研究性教学实践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力手段,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探索。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课既没有思政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公共外语课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头悬利剑”;汉语作为学生从小就学习和运用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都已经基本具备。虽然听起来不得要领、说起来啰嗦无序、读起来懵懂无知、写起来词不达意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相当低,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考试复习一下重点就能轻松过关。大学语文课堂,旷课、开小差的学生不在少数。

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来看,尽管大学语文课尽量避开中学语文已经学习过的篇目,但是将教学内容局限在字词、文学常识和简单的赏析方面,与中学语文课堂实无二致。学生上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课,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互动也很难启动,造成语文课堂变成教师的“个人表演”。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现成观点强加给学生,不留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空间;教师总是告诉学生“是什么”“是怎样”,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这种对客观世界确定性的解释,不仅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也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大学语文课堂不再沉闷枯燥,就应该让教师从灌输者变为引领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不再是课堂“个人表演”的“红花”,而成为衬托学生主体性的“绿叶”,把思考的乐趣、发现的激情还给学生。

三、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及其困境

研究性教学基本思想是“建构”,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授受”,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1]。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不单单局限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具体活动上,而是可以渗透到课堂中去。也只有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才能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为独立或协作承担完成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做好准备。

教学模式的变革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考核形式和评价机制,不然很难彻底变革。人文素养的高下并不能用一张选择填空的试卷来准确测算,能否将老师给的一段赏析文字完美再现也不代表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优劣。有调查显示,高达94%的教师和94.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评价机制不适应研究型教学[2]。长期以来,虽然学习评价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做了改进,但是实际考核时还是偏向对知识的检查,闭卷考试的分数是“硬指标”,在课程成绩中往往占据80%左右的比例;对能力的评价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常常只是“软指标”,与学习态度及出勤率等合并也只占据课程成绩的20%左右。因此,部分学生担心研究性教学对期末考试没有帮助,甚至因为耗费时间而影响考试成绩,因而对研究性教学缺少热情和兴趣。

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实行的是全校统一的闭卷考试的传统模式和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这样做对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通过全校统一考试,全面彻底地实施教学模式改革还不可能。据此,只能将研究性教学实践融入到大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凡遇到存在争议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多种解读,也提供一些浅近的假想和论证,布置学生课外做一些资料的收集,形成小组结论,课上进行研究结论阐述和讨论;或者随堂进行小组讨论,做即席发言等。以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有创见并展开研究。

四、研究性教学案例及其成效

【案例一】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其中“小山重叠金明灭”句该如何理解?向学生提供了三种解释:

(解释一)小山: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

金明灭: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

(解释二)小山: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金明灭: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

(解释三)小山:眉毛。

金明灭:女子额上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

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形成小组结论:你认为哪种更合理?有没有更合理的别种解释?学生们对这三种解释做了合理与否的评价:

(第一小组)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但是屏风离床太远,阳光照在屏风上闪耀的金光不容易映到女主人公的脸上,还把她弄醒了。

(第二小组)隆起的发髻,也有点像山的形状。但是难道古代的美女都带妆睡觉吗?睡了一夜那隆起的发髻都没有散开吗?

(第三小组)女子眉毛的形状像山的形状。还有学生提供了书证:韦庄有词“一双愁黛远山眉”。小山眉为唐明皇定的十种眉样之一。《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但是,眉毛如何“重叠”?第三句提到“蛾眉”,这样短小的词里,连续描写两次眉毛也不太合理。

最终,师生达成一种最为合理的共识: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里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射进来,照在女子枕畔的屏山之上,屏山上有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于是,日光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枕畔金光闪动,女子醒了。

【案例二】杜甫《登岳阳楼》其中“吴楚东南坼”句还作何解释?历代诸多注本对此句的解释,或含糊其辞,或勉为其解,似乎都未得要领,这种争议性问题留给学生去做些研究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向学生提供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解释:

(解释一)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江、浙、皖、赣、湘、鄂)。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湖西,所以说吴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做两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

(解释二)

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

——王步高主编《大学语文》(教材)

湖在楚之东,吴之南(大致的说法),若中分之,故曰坼。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解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求学生们先对这两种解释提出自己的质疑。

(第一小组)针对解释一提出两点质疑:(1)既然一个在湖东,一个在湖西,为什么不说“东西坼”,而要说“东南坼”?(2)春秋战国时的吴国与洞庭湖远离千里,怎能分开吴楚之地?

(第二小组)针对解释二提出两点质疑:(1)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地域东至太湖,因此更合理的说法应是“湖在楚之南”,而湖的本身也属于楚国的范围内。(2)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在洞庭湖的东北方向,与洞庭湖离得很远。

经过师生共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吴楚”之“吴”并非指春秋战国时的吴国,而是指三国时的东吴。岳阳城春秋战国时属楚国,三国时属东吴。(2)“吴楚”指的并不是被洞庭湖分开的两处地方,而是杜甫用春秋战国时的“楚”和三国时的“吴”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来指称同一个地方——洞庭湖一带地区。(3)“吴楚东南坼”并不是指吴楚之地被洞庭湖分做两半,而是指吴楚之地被洞庭湖分裂在东南方,这也是与长安所在的西北方向相对而言的。暗寓诗人因山河破碎、时局动荡,被阻滞在东南方,不能还乡的悲怆心情[3]。

囿于篇幅,仅举此两例。但通过这两个案例来看,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解决问题,通过思考提出质疑,课堂发言和讨论,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课后带着任务学习,课上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高。

第二,学生自己经过思考、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比直接“灌输”的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这两个案例中,所有的学生对温庭筠的秾艳风格和细腻笔触有了深刻的印象;对杜甫诗歌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的主题也会把握得非常准确。同时,经此两例才能真正明白所谓“诗无达诂”的内涵。

第三,向学生传达了批判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简单方法,为更大程度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提供引导和帮助。

[1]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

[2]姚利民,康雯. 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3]陈列.“吴楚东南坼”辨[J].广西师院学报,1987,(1):71-72.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6.018

2016-08-25

丁韵(1979-),女,江苏兴化人,泰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

G642

B

1009-2080(2016)06-0080-03

猜你喜欢
洞庭湖研究性语文课程
洞庭湖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洞庭湖的麋鹿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