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2016-03-16 12:55林伟荦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闽南地区闽南价值观

林伟荦

(泉州师范学院宣传部,福建泉州362000)

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林伟荦

(泉州师范学院宣传部,福建泉州362000)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闽南地区,把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闽南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闽南文化的形成与精神内涵

闽南是指福建南部的泉州、厦门和漳州三个地区。在古代,中原战乱频繁,北方汉民大批南迁,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同时,他们从中原带来的黄土文化,与当地土著闽越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闽南文化的基础。宋元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深入开展,闽南地区的泉州成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频繁的对外交流,使闽南文化吸收并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南洋文化等。近代以来,闽南文化继续吸收融合了西方文化,不断获得进一步发展。

从闽南文化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闽南文化是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思维意识、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区域文化。从特征上说,语言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主要流行于使用闽南方言的社会之中。从地域范围说,它发源于福建泉州地区,逐步向闽南地区、台湾地区、广东潮汕地区、海南地区等国内地区扩展,并随着闽南人的足迹,延伸至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外地方。从历史角度说,闽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经历了2000多年,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不断发展和丰富。[1]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闽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刻影响着闽南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浓烈的家国情怀、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重义求利的双重性格等。

(一)浓烈的家国情怀

闽南文化中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闽南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无论是在迁徙中,还是在对外开拓贸易中,闽南人一方面通过结社、建立会馆等延续和发扬乡土观念,另一方面还通过修族谱、建祠堂、标“堂号”来凝聚家族血缘关系。同时,在外迁的闽南人中,重视兴办教育,特别注重闽南语的传承,如祖籍福建省晋江青阳的华人侨领陈永栽,作为菲律宾商界传奇人物,连续十几年资助菲律宾华裔学生回闽南地区开展“寻根之旅”活动,表明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

(二)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

闽南人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是自然和社会环境赋予的。从自然环境来讲,闽南地区的山地、丘陵较多,农田较少,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又面朝大海,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从社会环境来说,闽南地区是一个移民社会,为了生存,闽南人产生了拼搏精神,而且,闽南人不甘于现状,敢于进取、冒险,造就了闽南人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品质。

(三)重义求利的双重性格

闽南人重视教育、推崇儒学,泉州出现了“家诗书而户弦诵”“泉郡学甲于天下”的盛况。自唐至清,泉州中科第者数以千计,甚至出现了三世进士、父子进士、祖孙进士和兄弟进士等许多极不寻常的现象,朱熹称赞“满街都是圣人”。同时,受闽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闽南人从商的风气颇重,福布斯富豪榜上有不少富豪祖籍都是闽南地区的。有数不清的海内外闽南商人通过捐资助学、筑路修桥、投资设厂等方式回报家乡,助力家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闽南文化中不乏鲜明的爱国爱乡教育素材,可以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历史上来看,俞大猷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年以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郑成功等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从近现代来看,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等闽南华侨,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初期,又是许许多多的爱国华侨捐资出资为闽南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期资本,才有泉州民营经济的大发展,甚至形成经济发展的“晋江模式”。这些闽南地区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人事迹,是闽南地区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最直观、有效的途径,对促进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

闽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针对性很强的规范价值,使当代大学生从中得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规范启迪。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为官造福百姓,主持建造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明代闽南富商李五热爱公益事业,在家乡修桥、造路、办学堂、救助灾民等,体现了崇高的慈善精神;明朝著名的理学家蔡清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不趋炎附势;明末杰出思想家李贽,具有思想解放、不迷信权威、不倒向权贵的铮铮铁骨。而在近现代,像陈嘉庚、王永庆、陈水俊、吕振万等一批爱国侨领,一边过着俭朴的生活,一边却向家乡、向祖国捐献大笔资金用于振兴教育、修路筑桥等公益事业。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这个群体身上存在着自私、缺乏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等为人诟病的不良现象。闽南文化精神内涵可以归纳为“爱拼敢赢”,正是这种吃苦耐劳、拼搏开拓的精神,造就了几代海外巨商和一大批杰出的华商侨领;而海纳百川的胸怀,促进了宋元时期泉州的盛世繁荣,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东方第一大港,也造就了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名。因此,闽南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包容精神、团队意识、开拓拼搏精神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闽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们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2]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植入了时代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家庭”,闽南文化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成员。闽南文化在其历史变迁中,历经苍桑,但始终情系中华文化,保留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统一性、乡土情谊、家族本位和崇儒重德等典型特征,在闽南文化中都有体现。因此,要利用好闽南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四、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闽南文化历经沧桑、兼容并蓄、积淀而成,它代表着闽南地区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标识。为此,闽南地区的高校必须要把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把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意识形态工作来看,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借助各种高科技等手段,向我国输入西方的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西方敌对势力为此特别花了时间和金钱来加大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影响。闽南地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师生对外交流的机会多。从高校的工作来看,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校担负的人才培养的任务越来越重。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等,只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闽南沿海地区的大学生的经济意识较强,一部分大学生乐衷于经商等活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二)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把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可行的。一方面,闽南文化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闽南文化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的精华,如闽南地区的戏曲、音乐、歌舞、雕刻等,独具地方特色,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闽南文化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闽南文化包含的内容广泛,其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包含相应的专业技能,又包括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因此,闽南文化本身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闽南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以闽南文化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此,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深入挖掘、开发闽南文化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闽南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并把闽南文化与校园景观建设、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一)深入挖掘丰富的闽南文化的教育资源

开发闽南文化的资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支撑。闽南文化辉煌的历史、丰富而独特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爱国爱乡、爱拼敢赢等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已为世人所公认。从历史上看,闽南地区人杰地灵,自古至今造就了许多各种类型的故事,从古代到近代就涌现了俞大猷、郑成功、施琅、陈嘉庚等人物,当代以来,在闽南文化精神的鼓舞下,闽南出现了一批爱国爱乡、爱拼敢赢的企业家,他们努力拼搏,造就了恒安、安踏、匹克、九牧王、富贵鸟等一批全国闻名的企业,在功成名就之际,以各种形式回报家乡,支持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他们都是闽南文化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体现,是当代闽南地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闽南地区的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关的内容,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组织人员深入研究闽南文化,将闽南文化中蕴涵的教育资源提炼整理出来,有条件的话,编印成册,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材料。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这些材料,有利于加强本地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同,加深外地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识,从而为闽南地区高校培育大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爱拼敢赢的品质等提供教育素材。

(二)把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

在设计、规划校园景观时,闽南地区高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最能体现闽南文化精神内涵的内容融入其中,集艺术性、教育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如建立“闽南文化长廊”,利用景观、雕像、文化墙等,集中介绍和展示闽南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和精神、闽南先贤的学术思想、闽南民俗、闽南艺术、闽南民间信仰、闽南谚语、闽南文化古迹等。通过把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让师生在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中深受感染和熏陶,深刻感悟闽南文化的精神、理念和特质,为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基础。

(三)加强闽南文化的宣传教育

舆论往往会对社会个体形成强大影响力,导致个体心理趋向认同,进而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要让闽南文化深入人心,宣传弘扬是抓手。因此,闽南地区高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对闽南文化的宣传。一是要利用校园传统媒体开展宣传。校园传统媒体有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宣传栏等。要根据这些传统媒体的特性,用更加深受大学生喜欢的视角宣传和弘扬闽南文化,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从闽南文化中感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原有的网站、论坛等网络新媒体的基础上,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异军突出,它们具有传播方式新颖、传播速度快捷、内容短小精悍等特点,特别深受师生的喜爱。而闽南文化提供了生生不息、创造不止的道德典范,其具有的精神特质为闽南地区高校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闽南地区高校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切实找准闽南文化在校园宣传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开展闽南文化宣传活动,让更多大学生深入了解闽南文化,引导大学生投身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三是要利用手机媒体的作用。当代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手机在高校的普及率相当高,基本上是人手一机。手机是大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很多媒体也看中这点,纷纷开发了各种类型的手机媒体,如手机报、微信报等。因此,闽南地区高校要高度重视手机媒体的作用,把闽南文化的宣传拓展到手机媒体中,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闽南地区高校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活动,但缺少媒体的介入,影响力有限。当前,闽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华网特别开辟了闽南文化网,其它一些媒体也开设了闽南文化专栏,宣传报道与闽南文化有关的各种活动。为此,闽南地区高校要加强与这些媒体的合作,深入宣传报道闽南文化活动,如与新华网闽南文化网合作,大力宣传高校的闽南文化创意作品展、艺术节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闽南文化的魅力,扩大闽南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四)融入课堂教学

闽南文化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做到闽南文化与高校教学活动相结合。根据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闽南文化要通过校级选修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个渠道融入教学活动。一方面要开设闽南文化相关的校级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习、了解闽南文化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结合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将富含时代精神的闽南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引入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还必须增大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开展闽南文化保护实验区的考察研究,观看高甲戏、木偶戏、梨园戏、南音等表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闽南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提高学生闽南文化素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促使大学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把闽南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闽南地区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涉及闽南文化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活动,如举办弘扬闽南传统文化的讲座、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闽南语歌曲比赛等更为生动、更为活泼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要通过深入挖掘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内涵,积极开展渗透闽南文化的形式多样又具有吸引力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

(六)加强闽南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闽南地区高校应借助于网络等手段,建立一个平台,定期开展交流与合作,介绍其他学校把闽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研究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困难,共同探讨对策,并着力推进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1]林华东.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N].光明日报,2009-11-17(10).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 B/O L].(2014-01-02)[2015-08-10].http://www.q stheory. cn/zx dk/2014/201402/201401/t20140114_312677.htm.

(责任编辑:冯起国)

On the Path Choice of South Fujian Culture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Weiluo
(Propaganda Department,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00)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southern Fujian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n the south of Fujian,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aus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South Fujian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path

G127

A

1674-2109(2016)08-0066-05

2015-10-2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469)。

林伟荦(1980-),男,汉族,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特理论、思政教育等研究。

猜你喜欢
闽南地区闽南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闽南文化传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
闽南,闽南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