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2016-03-16 16:21苏跃辉孙文娜孙晓然
环球市场 2016年29期
关键词:金融业实体金融

1.苏跃辉 1.孙文娜 2.孙晓然

1.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 2.河北金融学院科研处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1.苏跃辉 1.孙文娜 2.孙晓然

1.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 2.河北金融学院科研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平稳地增长,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至2015年的67.67万亿元(世界第2位),年均增速15%(名义增速)。我国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金融化的趋势愈发明显,M2的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M2/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从1990年末的0.8192,达到2015年底的2.05;金融行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一路上升,从2005年的4.02%达到2015年的8.5%,;社会融资规模占GDP(季度数据)的比重逐渐上升,尤其是2009Q1,达到0.9以上;与此同时,金融行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上述数据说明金融业在收入分配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加,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看,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更强,典型的例证便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作为欧洲的头号经济体,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经济的脊梁,重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成功抵御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的重要原因。

自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也进行了相应地调整,从以往以债务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向以出口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回归实业和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后危机时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欧洲各国也纷纷提出要加快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再工业化进程”等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

金融与实体经济就像水与水泥的关系,只有两者调配适中,才能有更高质量的混凝土,筑起国民经济这座宏伟大厦。如何通过金融业的改进及配套改革,进一步实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金融业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刘骏民(1998)、李晓西(2000)、曾康霖(2003)、刘骏民(2003,2008)王国刚(2004)、王爱俭(2008)、仲崇文(2014) 均对虚拟经济进行了定义,而秦池江(1995)、、美国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白钦先(2005)、张凤超(2007)等分别从企业、资源、地域系统和服务内容方面对金融业进行定义。

(1)虚拟经济涵盖整个金融体系。

戴相龙(2003)将虚拟经济限定在金融范畴内,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主要是指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各种虚拟资本工具的发展。宋逢明(2003)认为虚拟资本指的就是金融经济中的资本资产,更为严格地说,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直接发生关系的金融资产。他认为虚拟经济的狭义定义就是金融。虚拟经济则是指建立在经济权益基础上,以持有票券来获得未来收益的经济权益交易活动及其关系的总和(王国刚,2004)。

(2)虚拟经济的范围与金融业相交叉,是信用制度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或者不相关的那一部分。

秦晓(2000)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即只有偏离了实体经济的那一部分金融活动才是虚拟经济。吴立波(2000)认为虚拟经济主要指以牟取差价为目的的金融投机活动,但不包括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和风险分担等服务的金融系统。另外还包括金融业以外的房地产及文物珍品等的投机活动。周小川(2002)认为只有资本二级市场属于虚拟经济的范围。他认为资本市场的一级市场直接配置资源,为各种生产和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交易,特别是某些金融衍生产品,他们被用于价格发现和风险控制,归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

(3)虚拟经济的范围比金融业小。

白钦先、禹钟华(2007)认为虚拟经济是金融的一个子集。虚拟经济是虚拟的价值体的运动过程,包括它们的制造和交易。虚拟的价值体包括:纸币、债权及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这些虚拟价值体几乎全部是金融工具,因此虚拟经济包括在金融的范围内。

(4)金融不能看做是虚拟经济,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2)认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而非虚拟经济,金融业在本质上是服务业。

二、金融业与经济增长

随着金融系统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学者们开始探讨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认为良性的银行活动可以促进一国的财富增加,即银行可以通过提高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而非增加资本的数量)的方式促进生产部门的发展,进而带动国家(地区)的经济(财富)增长。J. A. Schumpeter(1911)强调功能完善的银行机构能够从资金盈余的非生产性部门筹集储蓄用于生产部门的投资,并通过发现和支持具有较大成功概率创新项目来刺激创新与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L A. Schumpeter (1939) 认为银行家与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企业家在生产中从银行家获得信用支持,而金融中介在企业投资项目融资中会起到审查方与评估作用,进而对边际资本生产力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Patrick (1966)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两种类型的因果关系,一是经济增长拉动金融发展,即“需求追随”,一是金融发展先于经济增长,即“供给领先”。他认为在现代工业增长开始之前,“供给领先”型居于主导地位,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以后,“需求追随”逐渐确立支配地位。Goldsmith (1969) 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金融结构的发展同时提高了资本的效率和数量。Mckinnon (1973)提出消除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政策建议,即:放开利率管制,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促进资本形成,并改善投资结构;逐步取消银行垄断,鼓励银行竞争;金融、财政与外贸等领域的改革应协调进行。Shaw(1973)认为,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互相促进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其中完善的金融体制能够通过将储蓄资金动员起来并转化为生产性投资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R. C. Merton和Z. Bodie (1995) 在总结先前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金融功能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支付清算、资源配置、信息提供、风险管理。R. Levine (1997)认为金融体系主要具有五个功能:风险管理、信息揭示、公司治理、动员储蓄,、便于交换。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出现后,金融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但是,金融发展并不总是单向促进经济增长,而是存有边界的,超过一定范围的金融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如Chcchetti(2012)基于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私人部门信贷规模、金融体系就业比例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评估发现,金融体系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阈值效应”,而基于金融体系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评估发现,金融体系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阈值效应”,此外,基于国际信贷流入占比与国内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评估发现,金融全球化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存在“阈值效应”。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19世纪中期,马克思经济理论认为,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其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20世纪中期,英国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在研究虚拟经济的定价方式上,强调要考察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德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南鲍姆用“倒金字塔结构”图形,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的关系加以形象描述。

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李晓西,2000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刘金全,2004年);虚拟经济是经济中的软件,宜采用“经济虚拟度”和“资本跨国流动虚拟度”两个指标来衡量虚拟经济的规模(成思危,2004年)。刘骏民(2004) 的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是股实背离的主要原因,而收益率差异又根源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刘金全( 2004) 定量分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杨玲(2010)研究发现,美国两大经济体间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相互独立的发展态势,在实体经济发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虚拟经济并没有与实体经济实现良好的相互融合、相互关系,相反却呈现出越来越微弱的联系。周莹莹(2011)在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总结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作用机理,并采用综合变化协调度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量化,并进行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预警构架。张凡(2013)认为MPS体系下总量指标与SNA体系下总量指标之间的比较可以反映一国实体经济的实力的不断变化,测算了欧元区实体经济与经济总体之间的发展关系。姚景超(2013)测算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静态和动态协调度。仲崇文(2014)认为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上,GDP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都存在着相互正向决定的发展机制;现阶段中国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要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更加持续。

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Menkhoff(2004)则通过对德国金融资产比率的分析,发现以金融部门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已经与实体经济分离。Crochane(2005)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市场回报率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Jacobson(2005)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交互作用。

周平(2008)通过利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实证评估,并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朱丹(2009)建立了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测算模型;张云(2009)运用动态均衡分析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李建军((2011)通过编制金融业发展水平指数(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发现发展水平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以1978-2008为研究时间段,研究各年度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金融业整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并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张亦春(2008)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系统性差异,当金融明显抑制了实体经济发展,则两者进入了非均衡状态。周建亮(2015)认为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金融部门在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在谋求自身利益膨胀,榨取实体经济部门的利益。张成思、张步昙(2015)归纳了经济金融化的四个方面表现,并分析了中国经济金融化的上面四方面的事实,提出了经济金融化的三重动因和四个冲击,并提出了均衡金融杠杆率作为判断金融化对经济发展利弊的基准之一。

五、文献综述

上述文献的贡献在于:(1)对金融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等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对金融业与虚拟经济的范围进行了理论探讨,(2)提出了研究虚拟经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框架与理论模型;(3)借助定量分析的工具,对金融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4)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对深入探讨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述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1)因为对虚拟经济的内涵没有统一认识,导致对金融业与虚拟经济的内涵和关系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没有结合实体经济构建三者的关系图;(2)没有从数理经济学角度分析实体经济、金融业、虚拟经济的资金流动影响关系;(3)对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还不多,选择的衡量指标和计量方法各不相同,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和计量方法,展开对二者协调发展的研究;(4)没有对我国区域层面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情况进行系统研究;(5)对国家间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较少。

上述研究不足也是以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金融业实体金融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PYRAMID PAINS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