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实施策略

2016-03-16 19:41冯文全李晓雪
文教资料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动机情感教育

冯文全  李晓雪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试论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实施策略

冯文全李晓雪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摘要:当今,教育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重视情感因素,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实施情感教育。本文通过阐述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发展的内涵界说,对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缺陷进行分析,尝试提出在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学发展教学策略

随着心理学对情感教育研究的深入,出于教学发展的需要,众多教育者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探索和研究情感教育在教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界说

(一)核心概念界定。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学生可以接收到愉快、开心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它要求教师要以爱为出发点来关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温暖与感动,从而自觉减弱抵触心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教师的各项教学要求。可以说,教师自始至终地注意控制学生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最佳情绪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

(二)情感教育在教学发展中的价值。教育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在重视智力发展的同时,要看见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催化”作用[1]。“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以一种心境的形式制约思维的强度和效率。因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与教育,能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并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日益严重的重知轻情的教育失衡状况,倡导知情互促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格局,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除此之外,通过运用情感教育有关原理,可以揭示出我国上世纪出现的“愉快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实质,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推动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并实践素质教育,进而推动教学发展。

二、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缺陷

(一)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师生关系是指较适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2]。情感教育要求教师以爱为出发点,建立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利用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逐步引导他们自觉走向学习的轨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渗入情感的因素,设置愉快的教学情境,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性情有机结合起来,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在认识到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忽略情感的发展的前提下,一些教师主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兴趣,坚持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应介入、更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研究,有人甚至更为激进地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指责,将学习看成是完全自由化的学生随意性活动。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出现必须要以排斥教师的指责作为前提,只有这样,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开展。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一些教师彻底放弃了以往对学生严加控制的教学方式,放弃了对学生的指责,任由学生自主探索,忽略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表面上看,学生有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习情绪极高,与教师相处融洽,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实际上,师生之间没有深入的情感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情感教育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只得到了一时的快慰,学习任务难以完成,造成教育的悲剧。

(二)对情感教育的认知偏差。情感与认知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情感导致认知优化;情感促进认知深化;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情感增进认知传递[3]。情感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提倡知情并重,在不忽视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环节,强化教学效果,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传统教育是一种指导式的教学,要求教师事先整体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完成教学任务。它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表意见和交流的机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鉴于传统教育的弊端,有经验的教育者主张将“情感”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探究、想象的内驱力,这无疑是推动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这种客观现实往往使课堂上的教师和生活中的教师不一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关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无限的知识,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被忽视,教师也就不能真正做到放下身段融入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的真正需求,学生也就不会真正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更加不能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真正关心。

三、情感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教师要树立热爱学生的观念。具体来讲,就是说师爱是情感教育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用师爱撞击学心、贴近学心、升华学心,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应具有发自内心的稳定的深厚的感情,还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事业。

师爱不是指教师为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为了形成轻松的教学情景,便不顾原则放弃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放任学生一切恰当与不恰当的学习行为。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就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进而厌烦该教师所教授的学科,这会对教学效果造成消极影响。鉴于此,为了学生能身心愉悦参与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过多地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以避免一切有指责意味的话语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产生厌师厌学情绪。不可否认,教师多使用鼓励性的言语,能给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由于生活经验贫乏、生活阅历少、理性水平低、对成人依赖性强等身心特点,学生缺乏反思自身行为的能力。教师过多的鼓励可能会使他们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强势,过于相信自己,甚至为了成功固执己见,拒绝一切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批评性意见。

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负责心。学生是未来的新生力量,其发展的好坏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能否和谐发展。对学生负责,教师应该适度鼓励和批评学生。针对诸如胆怯、紧张、自卑等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的克服自身的缺点,用温和肯定的话语给予他们力量,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己。而教师过多鼓励性格强势、盲目自信的学生则会使得他们愈演愈烈地肯定自己和否定别人,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不能接受别人否定自己的想法,渴望得到别人望而不及的地位。对社会负责,要求教师应该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学会处理错综交杂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得到尊重与自我实现才算是合格的社会接班人。

(二)要善于运用关爱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指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两种。前一种是指学生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学习活动之内,而在学习活动之外。这时学生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后一种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内,不在学习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奖惩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4]。

不难看出,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做到重视内部动机的同时,不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只有真正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建议与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相反,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建议与行为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学生就会排斥教师,长此以往,会演变成讨厌教师的一切教学内容。学生就算是喜欢学习,也会因为讨厌教师而拒绝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抱着自己是得到教师的“关心”、“信任”的心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身学习的外部动机调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温暖,渐渐消除对教师的对立情绪,这时,教师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

(三)要充分开展情感体验活动。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化进程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通过把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情感”能力运用于与人交友、参与工作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才能建立起有益于自身、社会发展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传统教育的“知行脱节”使得学生一味排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然而,情感教育注重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情感,强调亲力亲为,不仅要求在系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增长学生情感认知,还要求教师要以“课程”的意识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活动视为课程的延伸,把学生参与各种各样活动中所获的情感体验纳入教学范围。践行情感体验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应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5]。

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社会生活中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从认知视角和情感视角来剖析教学中的情感现象,充分利用和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教师还应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能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途径。

由于情感教育目标地位的不断提升,实施情感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作为教育者,教师要明确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不但要从理论层面理解情感教育内涵,更要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充分挖掘课内课外资源中的情感成分,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弥补当前教育中情感的缺失。不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实施情感教育,还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师生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左世荣.浅谈情感教学[J].教学研究,1999(5):52

[2]熊先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下的教育理念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6).

[3]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猜你喜欢
动机情感教育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