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荀子的生态伦理观

2016-03-16 20:39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荀子人类

李 昂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简析荀子的生态伦理观

李 昂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且最棘手的问题,触动着人类敏感的神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可以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启示。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在孔孟等儒家学者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生态伦理观。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天人观

一、荀子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随,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度和思考角度不一样而已。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受到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荀子的生态伦理观思想也不例外。它与当时的理论观念以及生态环境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荀子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与我们现在将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生存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角度不同,荀子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表现的还没有那么突出,因此人们更多的是将生态环境问题看作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加上牛耕技术和深耕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和改造能力也越来越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铁器和铜器的需求日益增长,进而促进了冶铸业的快速发展,冶铸业的发展同时又带来采矿业的发展[1]21,便有了当时《管子》中所提到的“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山”[2]的场景。农业和冶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不再拘泥于自己周围的环境,对外界的环境也产生了野心,他们开始扩大他们的改造范围,同时,遭到破坏的环境也越来越多,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资源、如何合理地解决愈加复杂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所面临的难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有学者统计,战国时期我国的人口数量达到两千多万。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对土地等自然资源需求量的增长,因此也加快了人们开发自然资源的速度。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且战争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成为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1]22。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各国加紧备战,竭尽全力储备战略军需物资,对木材、金属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战争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破坏,“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潘溃其祖庙”[1]23。战后,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摆在世人面前,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据史料记载旱灾、水灾、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都有发生。其中,旱灾和水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是最大的,这一时期,黄河曾两度有异常现象发生,黄河第一次断流也发生在此期间,给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损害。

无论是出于社会发展经济生产的需要,还是国家发展政治军事的需要,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生态伦理观,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时而生[1]25。

(二)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1]26,荀子的生态伦理观集中体现在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中。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的热点,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由宇宙论到人生论,第一步便是天人关系论”[3]181。荀子以儒家思想为根基,采纳道、名、法家之精华,建立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荀子完备而深刻的天人关系理论也是在各学派的思想基础上建立的,因此研究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就不得不从古代天人关系的渊源谈起。

1. “天”

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及认识水平低下,对于自然物有着天然的崇拜之感,建立起了繁多复杂的崇拜体系。殷商时期,崇拜对象被抽象出来,在殷人的宗教体系中有了既可以主管风雨雷电,也可以主宰人的祸福的“上帝”。周代统治者通过对殷商宗教观念的改造,形成了具有至上神意义的“天”,从此,“天”被他们从单纯的自然物上升为具有神圣意味的对象。儒家代表孔子对天的解释有三种:其一,如《论语》中所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4]27。这里的天具有人格神的意思;其二,孔子赋予了天自然的含义,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焉哉?”其三,孔子又把“天”作为道德的终极标准与人道准则。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丰富了天的含义,除了认为天主宰一切和赋予天自然的含义外,还有义理之天说,此种天即人行道的意义的终极根源。墨子把“天”解释为“天志”,即具有纯粹主宰意义,具有意志,全知全能的“天”。老子所讲的“天”是与地相对、被“道”所涵盖的天。庄子的思想体系中的“天”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事物的天性与本然状态,三是指这种本然的状态体现出蕴含在天地之间的自然精神,具有本体的意味。

荀子对“天”的理解包括了三种含义即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人的自然禀赋。自然之天即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本身[5]200,就是“列星相随,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6]256等一切自然现象的总体。主宰之天就是指神,“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6]38中体现了天的这层意思。

2. “人”

殷商时期人完全是活在神权之下神的附庸,到了周朝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礼乐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重建,试图通过对人的教化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对“人”十分重视。孔子一方面肯定了人在道德实践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又认为冥冥中有不可抗力来决定人的命运。孟子以“性善论”为人学的内容,将人的道德力量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墨子的人学与儒家的不同,否认命的存在,一方面认为在“天”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老子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认为人最终要效法道。庄子对于“人”的定义很明确,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荀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先有了自然界然后才有了人[1]28,人是自然界所生,而后又派生出精神,精神依附于人的形体。荀子说:“天职既立,天功集成,形具而神生。”[6]256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人天生就有认知事物、辨别事物的能力,并且荀子还看到了人认识的无限性。《荀子·解蔽》中说到:“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6]338荀子同样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社会合作性,即人能“群”。总之,在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中人是与天相对的[1]28,全面理解人的含义能更准确的理解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3.“天人之分”

与诸子关注天人合一不同,荀子更加强调天与人不一致的地方[7]13,提出了“天人之分”说。荀子主要从两方面来阐述天与人的区别,一个方面是天的特性与人的特性的区别,另一个方面是天的职分与人的职分之分。

荀子认为,天的特性就是天行有常,天道自然,天变是自然现象。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尧亡。”[6]255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运行有固定的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在阐明什么是天的同时还说明了自然界变化运动的总和是天的特有属性,荀子把这个总和概括为“神”。“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6]256“神”即自然变化运动是“天”最本质、最集中的属性。荀子抨击鬼神论等迷信现象进而提出了天变是自然现象的说法,认为社会灾乱的根源是“人妖”造成的即人为的灾难。荀子的人性有三层含义:人体感官的功能,人的本能欲望和人的自然情感。人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人性本恶“,另一个是人性可“化”。人的本性本是恶的,但可以通过引导学习而化恶为善。

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6]256,天与人在职分方面是有分别的[8]10,什么是天人的职分呢?荀子也有解释。“不为而成,不求而得”是天职,而人的职分就是“不与天争职”,天的职分不能替代人的职分,人也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自然界来替代天之职分。

4.“天人相参”

荀子讨论“天”的最终目的是落实“人”,只有把“人”放在“天”之下来落实才更加真实。荀子不再满足于传统儒家将人的能力十分有限这种看法,为了突破传统,释放人的能力,荀子提出了人类具有与天配合的能力甚至具有参与影响天地变化的能力。

荀子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以参,则惑矣。”[6]256意思是天主管着四时的运行,地管着财务的出产,人有治理自然万物的方法,这就是说人能参与。但如果舍弃这种参与的努力,就想获得效果,就是糊涂了。“君子者,天地之参也。”[6]126君子就是参与天地运行与天地相配合的人。

荀子提出“天人之分”又提出“天人相参”,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其实并不矛盾,两者的着重点不同,“天人之分”是“天人相参”的前提与基础,明确了天人之分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天地的运行,实现目的。

二、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实现途径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较之于中国先秦时代诸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有其进步性的,尤其是他的“天人之分”观点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价值意义。

(一) 对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评析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是从他的天人观反映出来的,荀子的生态伦理观思想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以“天人之分”为基础,以“天人相参”为原则,以“制天命而用之”为方法手段,最终实现“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围绕天人关系而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大致分为两个观点即“天人合一”和“天人之分”。中国古代哲学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总体上是重“合”而轻“分”,但探讨“合”时也不是抽象地来谈,而是通过谈“分”来达到“合”的目的[9]22。这种辩证的方法和内容在荀子的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没有将天人之分绝对化,其思辨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高度。荀子的思辨的天人观不仅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对其之后的天人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和意义。

由于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难免有其局限性。第一,在对天的认知范围上荀子的思想带有局限性,限制了人们对自然探索的范围。第二,荀子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终究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第三,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荀子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针对当时环境所提出的思想对于当今的适用性因此会打折扣。尽管如此,但并不影响荀子思想的价值,通过增删补益依旧能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一剂良药。

(二)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观有利于避免当代人类陷入自然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就是强调尊重所有生命,把伦理学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自然中心主义提倡关注爱护一切生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过度强调对自然的关注导致了忽视其他生物与人的区别。而荀子在其生态伦理思想中肯定了人的价值,承认人是自然界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高存在,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这与自然中心主义是不同的,可以为人类避免走入自然中心主义的误区提供建议。

第二,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为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提供了参考。与自然中心主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伦理学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人类,人类是价值判断的中心,人类的利益是价值判断的依据。以这种思维方式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我们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的局面。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对自然也有着特殊的尊重。首先,荀子把“礼”从人扩展到了自然界,“杀大蚤,朝太晚,非礼也”[6]404就是把伦理关怀放在了动物身上的一种体现。其次,与人类中心主

2016年第5期 李 昂:简析荀子的生态伦理观

义不同的是荀子并没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最后,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主宰世界,人可以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观念不同的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是在“率道而行”的前提下进行的。

第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实现和谐社会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和谐。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提出生态伦理思想其超越时代的价值就是依然可以为我们现在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价值肯定。荀子认为,人要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利用自然,而自然规律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以“天人相参”为途径,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目标。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完全可以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和利用。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难能可贵的是荀子在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还提出了关于制度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提出了“开源节流”,减免税收等措施与制度。但荀子没有提出完整的生态保护制度,因此使实践效果不太理想。这就启示我们做好生态保护就要加强我们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制度,避免造成国土资源浪费,提高城市布局和农业布局的科学性。其次,健全生态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奖惩机制,提高违法成本,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强化生态保护教育制度,将生态保护的宣传引导工作做到实处,提高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

(三)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实现途径

荀子对于实现其生态伦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途径。

第一,正确认识天人关系。正确认识天人关系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首先,不与天争职。人是自然的产物 ,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做到“知天”。但是,自然界是自然而成的,规律奥妙十分广博,因此要“不求知天”,不必去做一些超出人类认识能力范围的探索。人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在掌握了自然规律的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制天命而用之。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人应积极地利用这些资源来为自己服务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第二,正确认识物欲关系。造成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对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正确理解物欲关系。首先,荀子认为人的物质欲望是天生的,是人的本性,我们要承认欲望的合理性,但物质供应不是无限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即“物必不屈于欲”[6]288。其次,虽然对物质欲望的追求符合人的本性,但不能一味地纵欲来满足自己的追求,要做到“欲不穷乎物”[6]288。最后,欲望既不能消除也不能任其自流,只有通过“节欲”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实现“节欲”的途径荀子认为就是“礼”。

第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要求。一方面,荀子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待自然资源。对于林木资源和动物资源,要做到“不夭其生,不绝其长”[6]127,不在树木生长的时候进行砍伐,不在动物繁殖期间捕杀动物,从而不导致它们夭折,不断绝它们生长。做到这一点,需要人们“斩伐养长不失其时”[6]127即按照万物生长的规律来进行斩伐利用并且需要养用结合,另外还需要君王给百姓以一定的优待,引导百姓善待自然,比如说“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6]124。另一方面,荀子已经认识到农业生产时要做到“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首先农业生产要按照四季变化来进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6]127。其次,君王不对百姓横征暴敛,不举兵、行大事耽误农时。最后还要进行分工管理,做到有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第四,正确对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生产与消费两者的关系,荀子提出了“强本节用”的观点。如何做到强本节用呢?首先,“省工贾,众农夫”[6]193。荀子所处的时代农业是国家发展的第一产业,因此荀子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强弱,因此统治者在政策和税收上对农业倾斜。对于影响农业发展的手工业和工商业要进行一定的抑制。其次,“节其源,开其流”[6]153。荀子认为一个国家富足的途径就是统治者和百姓通过节约费用来使百姓富裕,否则再多的资源也经不起浪费。最后,荀子深刻认识到统治者暴敛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于百姓的伤害,所以反对聚敛,提出了“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6]120。

[1] 薛春霞.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 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张岱年. 中国哲学史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 杨伯峻. 论语注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付亚爽.高连武.论荀子的天人关系[J].当代经理人,2006,(7):200-201.

[6] 周先进. 荀子全本注释[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7] 张丽.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8] 吕大吉.魏琪.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2005,(2):5-17.

[9] 姬海涛.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J].邯郸学院学报,2006,(2):22-24.

(责任编辑:刘小林)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Ecological Ethic Thoughts of Xun Zi

LI A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cademy of Marxism, Tianjin 30040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imbalance become intensified. Environmental problem has become an intractable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ld, challenging the sensitive nerves of human being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ains ric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can be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solutions to present ecological problems. Xun Zi, as a master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chool, formed his own unique ecological ethic based on the selective absorption of the thoughts of pre-Qin scholars like Confucians.

Xun Zi;ecological ethic;views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5.009

2016-09-03

李昂(1993-),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B222.6

A

1009-2080(2016)05-0035-05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荀子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和谐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