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2016-03-16 20:39郑艳玲高建山石宝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经济

郑艳玲,高建山,石宝军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郑艳玲,高建山,石宝军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的自然演进,及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生成与演进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进程是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不断博弈的过程,将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困境;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加速,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需求日渐强烈,经济发展观念由数量增长目标逐渐转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将对生态文明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进入互适互补的良好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引言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会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提出,要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完整,制定了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1994年我国政府结合国情,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接下来在“九五”到“十一五”计划,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等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会议上相继提出了和谐社会构建目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目标;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二五”计划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系统化,十八大会议上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于我国而言,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如何在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下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生态资源持续供给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界讨论的重要命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经济增长内涵与实现经济增长路径[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背景、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2-3],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内涵、机制设计与实现[4-6],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7]、相互作用关系[8-9],以及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融合、转型发展的实践分析等。诸位学者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关于如何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理论与实践研究居多,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较少,更少学者就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性问题做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间的基本关系入手,重在讨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内部机理问题。

1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作用关系与机理分析

1.1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区域内可进行相互作用和物质交换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单位[10]。生物系统内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与能量循环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经济系统,则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种经济要素所组成的整体集合[11]。为便于分析,经济系统可简化为由生产者、消费者两个微观主体,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市场构成,为调节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增加政府部门。经济系统中,消费者一方面向要素市场提供要素,另一方面从商品市场获取商品;生产者由要素市场获取要素,向商品市场提供商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能量转换与传递促进和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生态系统一方面向经济系统提供自然资源,在劳动力要素的作用下不断改变自然与生态物质形态和能量转换以满足社会经济系统扩张需求。与此同时,经济系统不断将大量的生产、生活消费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得以发展的基础,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均以资源环境的消耗和利用为前提。

1.2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关系失衡与作用机理

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时代的前半时期,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生产人造财富,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是被优先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持续进行着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人类经济总量得到缓慢持续增长,这期间资源环境消耗程度较小,生态系统能够实现自身的能量循环与自我修复,在生态承载范围之内。

然而,长期以来,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稳定没有引起人类的足够重视。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后,尤其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物质消费极大丰富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消耗强度的逐渐增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经济系统的发展约束也日益显著。

从经济理论上看,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外部性特征,以及价格机制的某些障碍导致了自然资源市场的失灵,造成了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效率;同时,政府在资源环境、产权管理等方面政策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资源环境价格偏离最优价格。按照希克斯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速水佑次郎,2003),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生产者将会采取付出成本小、收益大的资源要素与技术组织企业生产活动,如此以来,势必造成自然环境资源过度滥用的倾向,出现“公共地悲剧”的结果。以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换取了经济系统的逐渐膨胀。然而,有限的生态系统只能提供有限的自然资源和有限的环境容量。经济系统越来越多地向生态系统索取自然资源并向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长此以往,最终将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2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分析

2.1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提出

长期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严重挑战。追求持续快速经济增长的愿望日益重要的、满足最低环保标准以保护公众健康和确保人类自然资源长期可持续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面的临最为紧迫的挑战之一。为此,我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基于源头治理、制度治理、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2.2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等效益好、质量高的集约型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消耗强度降至最低,从而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求资源环境的自我修复与恢复。同时要求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纳入成本核算。因此,传统的人造物质财富产出的增长速度将由于生态环境要素成本的制约而放慢,这与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人造物质财富最大化的本性存在着根本矛盾,客观上要求人类必须转变自身追求的方向,将深刻触动每一个人追求物质经济利益的本性,凡是需要人类抑制自身本性的变化都将是困难的。小约翰·柯布认为在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学家、科学家、技术家、政治家、教育家们都崇拜经济增长[12],具体表现为宏观上“受经济增长理念的影响,支撑这种不可持续行为的加速发展已经日益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微观上“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保护基本上是消极的”。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将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困境,即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迅速积累物质财富的短期利益,和追求生态文明建设、蓄积生态财富的长期目标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的过程。其结果是片面追求社会经济系统总量的扩张,还是合理均衡社会经济系统扩张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在这之间做出最佳的选择。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将处于互竞互斥的关系。

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加速,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理念、目标定位与行为准则,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需求日渐强烈,经济发展观念由数量增长目标逐渐转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战明华博士认为,生态文明将通过影响技术进步率和资本积累两个因素来影响经济增长[13]。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渐推进,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变,经济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改善,反过来将对生态文明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进入互适互补的良性循环。

3 结语与讨论

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的自然演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生成与演进的必然过程。然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自组织还不能较快、顺利地推进,总是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阻力。一种社会文明框架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结构。所有社会个体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结成一定的利益集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所有利益集团主体都会试图固化自己在社会利益分配中的有利地位。这就决定了当前的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进程的推进将会是各种社会利益集团不断博弈的十分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为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限制经济系统的生产、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其中,经济系统的控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生产者,要做到产业生态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企业生产方式,推进节能减排;二是针对消费者,要做到消费绿色化,加强消费观念教育,推进消费模式转型[13]28。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为维护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的可再生性,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必须控制在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范围内,这就要求企业、公众与政府等经济系统主要行为主体共同促进资源节约化,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为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制定实施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补偿等政策;二是实行生态经济化战略,按照资源环境稀缺性特征实施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环境容量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机制,按照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切实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生态价值增值规律加大生态投资力度[13]37。

[1] 卢风. 发展的悖论与生态文明的经济[J]. 绿叶,2010,(12):87-91.

[2] 方时姣.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学动态,2011,(08):84-87.

[3] 张广裕.生态文明视域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以新疆为例[J].发展研究,2014,(01):41-46.

[4] 余谋昌.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3-15.

[5] 李桂花,高大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两重内涵[J].求实,2014,(04):50-52.

[6] 曲翠洁,张英魁.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的机制研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语境中[J].宁夏党校学报,2014,(02):21-25.

[7] 万伟伟,乌画.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关系的实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08):68-71.

[8] 李刚.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经济形态与中国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4,(02):53-58.

[9] 孙林,康晓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冲突、协调与融合[J].生态经济,2014,(10):132-134.

[10] [美]Robert,马建岗. 世界最新英汉双解生物学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8.

[11] 刘树成.现代经济词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2] 小约翰·柯布,董慧. 论生态文明的形式[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1):4-9.

[13] 沈满洪.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5.015

2016-09-11

河北省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A201400267)阶段性成果。

郑艳玲(1978-),女,河北故城人,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建山(1978-),男,河北故城人,衡水学院副研究员。

F062.2

A

1009-2080(2016)05-0061-03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