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同赏存深意

2016-03-16 05:36于良子
茶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吴昌硕茶壶

于良子

雅俗同赏存深意

于良子

吴昌硕

历史进入清末民初时,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外文明的交流等,人们的思想和兴趣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生活的节奏也不断加快,如古代慢酌细品的茶饮方式自然地受到了冷落。城市茶馆的大兴,茶具的简化,茶饮的程序和方式随之淡化,这些都为茶饮更通俗地走向平民提供了环境基础。反映在近现代书画艺术中,有关茶的描写也有较大的改变,在他们的笔下,茶的象征性意义越来越明显,而诸如茶饮本身的一些技术性的节目,则鲜有出现。但是,在文人和艺术家的思想意识中,茶本质性的审美内涵丝毫未被削弱,对茶的喜爱度依然是极大的,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有所变化罢了。

宋人杜耒(小山)有首名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文人爱茶,也爱梅。画家在描绘茶的时候,多喜与梅兰等共存一幅,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李方膺是这样,近现代的吴昌硕和齐白石也是这样。梅兰之清,茶茗之苦,“清苦”二字似乎是书画家们表现茶文化内涵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1)吴昌硕诗画中的茶

吴昌硕,初名俊卿,字苍石、仓石、昌石等,号朴巢、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等。1844年9月12 日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1927年11月29 日逝世于上海。

吴昌硕是近代艺术大师,他以诗、书、画、印“四绝”而载誉艺坛,名重海外。他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书画、篆刻等艺术的优秀传统,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其艺术作品具有气势磅礴、魄力雄伟,于浑朴中见华姿、厚重中寓灵动的特征。

1904年,中国第一个研究金石篆刻、兼及书画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成立,吴昌硕被推举为首任社长。在此际,他曾撰一幅对联将印社和自已作了描绘:“印讵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曷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吴昌硕在对联中,不仅表现了他谦虚的胸襟,同时也流露出他是深以布衣、耕夫为荣的。出自平民的艺术家,常常选择那些最“土”的题材入书、入画、入诗、入印,由此而抒发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吴昌硕的诗,初崇尚王维、杜甫,后师法唐宋诸家,其作品清新淳朴,旷逸纵横。吴昌硕的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热烈奔放,也有宛转多姿。

他写过这样两首诗:

掩水门虚设,

谈山客寡俦。

屋知秋共老,

愁与发为仇。

得句喜三日,

假书盈一楼。

家风演茶量,

两腋听飕飕。

——《答卢莪生》

菱溪种蕉叟,

咄咄远纷华。

健坐一秋雨,

能书几大家。

绿窗晨散帙,

黄菊晚烹茶。

得意青蓑笠,

长歌扣钓查。

——《怀毕蕉庵文》

前诗中的唱和对象是“卢莪生”,所以他在诗中用了“家风演茶量,两腋听飕飕”之句,是用唐人卢仝的“七碗茶”,来称颂“卢莪生”爱茶清静的雅致,显得十分的妥帖。后一首诗中,采用“绿窗晨散帙,黄菊晚烹茶”的对仗句,营造出一种隐逸的气氛,反映了饮茶在书画家、文学家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吴昌硕一生最爱梅花,他有一首画梅诗,诗的最后两句为“请君读画冒烟雨,风炉正熟卢仝茶。”以茶点题,诗画合璧,可谓奇境别开。

吴昌硕爱梅更写梅,也常将茶与梅为合题,互相映衬,造成特殊的意境。一次,他从野外折得寒梅一枝,插于瓶中,泡上香茶,独自吮赏,就景作图,并以行书作诗作跋:

折梅风雪洒衣裳,茶熟凭谁火候商。莫怪频年诗懒作,冷清清地不胜忙。

雪中锄寒梅一枝,煮苦茗赏之。茗以陶壶煮不变味。予旧藏一壶,制甚古,无款识。或谓金沙寺僧所作也。即景写图,销金帐中浅斟低唱者见此必大笑。

据吴昌硕家乡的人说,吴昌硕在其故乡芜园中,植着30多株梅树,每逢花期,他无论风雪雨晴,常常徘徊于梅树间,手中执一小茶壶,一边品尝茶的清醇,一边观赏梅的意态。吴昌硕的作品也不时地流露出一种如茶如梅的清新和质朴感。

吴昌硕64岁时所作的《煮茗图》,梅仅一枝,寒花几簇,疏密自然,有孤傲之气,旁有高脚炭炉一只,略有夸张之态,上坐小泥壶一柄。一把破蒲扇则为助焰之用,整幅作品线条隽秀而坚实,笔笔周到,得一“清”字,极写梅、茶之神韵。其款曰:“阿曼陀室有此意,屡模不得其味,兹以武家林石画参用,庶几形似而已。苦铁。”“正是地炉煨?拙,熳腾腾处暖烘烘。缶道人草草弄笔,时丁未四月。”“阿曼陀室”是陈曼生的斋室名。故知此画是在学习陈曼生的画意。

吴昌硕74岁时,画的《品茗图》,与前者相比更显朴拙之意:一丛梅枝自右上向左下斜出,疏密有致,生趣盎然。花朵俯仰向背,与交叠穿插的枝干一起,造成强烈的节奏感。作为画面“主角”的茶壶和茶杯,则以淡墨勾被,用线质朴而灵动,有质感、有拙趣,与梅花相映照,更觉古朴可爱。吴昌硕在画上所题:“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正道出了赏梅品茗的乐趣和意境。

(2)吴昌硕书法篆刻中的茶

在吴昌硕的诗画中,我们似乎已感觉到吴昌硕对茶壶有着一种特别的嗜好。他对好的茶具,不单是收而藏之,更是物尽其用,用来陪伴艺术创作,积蓄创作的悟性。为此,他的挚友任伯年也曾送给他一把紫砂壶。除此之外,吴昌硕还经常为紫砂壶书铭,宜兴紫砂工艺厂中藏有一把称为“弧菱壶”的茶壶。壶的形制为方形圆角而底大上小,其加足与壶身浑然一体,整体上看,有柔和而坚稳的特色,茶壶的边棱线条清晰,钮内为圆孔,外面为三瓣弧形。该壶具有藏锋不露、风流蕴藉之妙。壶盖内有小方印篆文“玉鳞”二字。壶底又有方印篆“黄玉鳞作”四字。可知,它的作者是清末时期的宜兴著名陶人黄玉磷(约1827一1889)。此壶的壶铭即为吴昌硕的句子:“诵《秋水篇》,试中冷泉,青山白云吾周旋。”壶的另一面刻款“庚子九秋,昌硕为咏台八兄铭,宝斋持赠,耕云刻”。

吴昌硕早年曾一度染上了吸大烟的毛病,后来在他的妻子施季仙的多次规劝下,他终于罢了烟,一壶清茶,帮助吴昌硕度过了那段不同寻常的时光。在书画刻印之余,他就是依靠着一把陶泥小茶壶中一壶浓浓的苦茶,伴他度过了这一段难熬的日子。从此,他对茶的感情也日盛一日。就这样,茶伴随着吴昌硕走向了艺术的颠峰。

吴昌硕在一幅《兰花图》中曾这样题:兰生空谷,荆棘蒙之,糜鹿践之,与众草伍。及贮以古磁斗,养以约有、沃以苦茗,居然国香矣。花之遇不遇如此,况人乎哉……

以苦茗沃兰,居然可以使之为国香,以兰喻人,似乎也可视作他的自我写照吧!□

绘画《折梅煮茶》

绘画《兰石图》

篆书《角茶轩》

猜你喜欢
吴昌硕茶壶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小茶壶(英国)
卷纸小茶壶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