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与冯春航、陆子美的交游

2016-03-17 14:48丁合林
钟山风雨 2016年1期
关键词:陆氏南社冯氏

丁合林

南社成员成分复杂,多有旧时名士。他们的私生活亦有名士风度,不拘时俗,放浪形骸,寄情声色,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交游伶人。作为南社创社者之一的柳亚子正是南社交游伶人的始作俑者和主将,为了揄扬名伶冯春航和陆子美,他不但撰有大量诗文和剧评之作,而且先后为二人出版了专集:《春航集》和《子美集》。

独有吴江柳亚子,上天下地说春航:柳亚子与冯春航

冯春航(1888—1941),名旭初,别署小牛、小子和,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其父冯三喜是晚清著名的京剧演员,曾为四喜班台柱。他自幼从父学青衣、花旦。九岁赴沪,拜著名戏剧改革先驱夏月珊为师。十二岁正式登台,在丹桂茶园、新舞台、新新舞台等戏院演出,合座倾倒,一举成名。冯氏初演传统京剧如《花钿错》、《杜十娘》、《卖油郎》、《冯小青》等,后来受春柳社影响,自编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新茶花女》、《黑籍冤魂》、《血泪碑》等。同时,边演戏,边在育才公学、榛苓学校读书,习英语,兼及音乐歌曲,日后演出颇多抚琴歌唱之作,为别的演员所不及。他一生提倡“醒世新剧”,主张戏剧以改良社会和进行通俗教育为职志。光复上海时,曾随其师夏月珊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冯氏扮相俊美,表演生动感人,“粉丝”众多。

胡寄尘在《〈春航集〉纪事》中说:“亚子之识春航,在清末乙、丙之间”,所谓“清末乙、丙”当指1900年(此年春航方十二周岁)之后的乙巳年和丙午年,也就是说,柳亚子初识冯春航,是在1905年至1906年之间。柳亚子《吴门之冯春航》记道:“己酉孟冬,春航在吴门,颇抑郁不自得。登场演剧时,恒忧伤憔悴,若不胜情。余酒后偕剑华往观,辄有天涯沦落之感,为赠诗一律……余诗云:‘黄歇江边旧凤雏,无端乞食到姑苏。蛾眉谣诼声何苦,翠袖飘零怨岂芜。别有伤心看宝剑,那堪多难识明珠。狂生旧是陈阳羡,也许云郎捧砚无?”己酉年即1909年,本年11月,南社在苏州成立并举行第一次雅集,适逢冯春航在阊门附近演出。柳亚子与社友俞剑华等人一见倾倒,“天天喝醉了老酒,便去捧场”。当时,冯春航给人挤出了新舞台,心情郁闷。柳亚子在赠诗中深表同情,无疑给冯氏带来些许慰藉。1911年2月,南社在上海愚园杏花村举行第四次雅集,又逢冯氏演出,柳亚子又偕社友前往观剧,有《海上观剧赠冯春航》七绝二首,其一云:“一曲清歌匝地悲,海愁霞想总参差。吴儿纵有心如铁,忍听尊前血泪碑。”这一次观剧,成为了南社某些成员所谓的“捧角”风习的开端。

1912年,柳亚子对冯氏演艺倾倒益深。在其主持《民声日报》期间,文艺版有《上天下地》一栏,柳亚子“曾借作捧冯的地盘”,接连发表短文,表彰冯春航所演新剧。因而被社友庞树柏打趣作“独有吴江柳亚子,上天下地说春航”。柳亚子还与社友们在《民立报》、《中华民报》、《太平洋报》等诸多报刊及南社社刊《南社丛刻》中发表了大量揄扬冯氏的文字。柳亚子不仅自己时常观看冯春航演出,而且拉着南社社友一起去看。以柳亚子为核心,在南社中培养了一批包括林一厂、俞剑华、陈布雷、姚石子、庞树柏、叶楚伧、朱少屏、沈道非等人在内的冯春航的忠实观众,逐渐形成所谓“冯党”。

此时北京京剧演员贾璧云南下上海演出,受到欢迎。贾璧云善演《红梅阁》、《梵王宫》等传统京剧,走红京师。他到上海以后,亦引发沪上观众热捧,与冯春航形成竞争局面。与“冯党”针锋相对,贾的支持者称为“贾党”。1913年6月19日,《小说时报》出了一期有关贾璧云的特刊,名曰《璧云集》。其中除了两张贾璧云的旦角剧照之外,还包括贾的小传和罗瘿公、易顺鼎、樊增祥等人的赞诗。“冯党”闻风而动,为与之对抗,柳亚子在《民立报》发表启事,称《春航集》已在印刷中,“海内同好之士,倘有春郎相片及投赠诗词,请即寄下”。8月,由柳亚子编辑,胡怀琛校订的《春航集》在上海广益书局出版。此书是由各种已在报上发表的文章汇集而成。比起仅12页的《璧云集》,《春航集》洋洋240页,包括十几页的冯的剧照。

1915年夏,柳亚子和高吹万、姚石子各带了眷属,同游西湖。恰巧冯春航在杭州演《冯小青》等剧,柳亚子等日涉剧场,引为乐事。西湖孤山之畔,为冯小青埋骨处,柳亚子便为冯氏立一石碑,碑文出于李叔同手书,其文云:“冯郎春航,能歌小青影事者,顷来湖上,泛棹孤山,抚冢低徊,题名而去。既与余邂逅,属为点染,以示后人。用缀数言,勒诸墓侧,世之览者,倘亦有感于斯。民国四年夏五,吴江柳亚子题。”5月21日,冯春航由陈光誉介绍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的关系更近一层,既是知音又是社友。冯春航中年以后,因哑嗓而离开舞台,改行进了铁路局,当了一名普通职员。他人虽离开了舞台,而心并未离开艺术。他自费办了“伶人学校”,专供同行子弟读书,悉心授徒,教出不少花旦演员,后来成名的有云燕铭、毕云霞、袁美云、袁灵云、毛剑秋、王熙春等。晚年还从事编剧工作,编有《姊妹花》、《温如玉》等剧本。1941年,一代名伶走完人生路。

1934年4月,柳亚子北游,在青岛曾与冯春航相见,赠诗七绝四首,有云:“檀板歌场旧梦残,簿书丛脞鬓毛斑。”又云:“生死交情感太丘,勖君品学重兼修。”这已是二人最后一面。

士龙死后羊车杳,携手江东顾彦先:柳亚子与陆子美

陆子美(1893—1915),名遵熹,字焕甫。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毕业于江苏师范学校。受新剧运动影响,投身梨园,善演悲剧,常演之剧有《血泪碑》、《红鸾喜》、《恨海》、《家庭革命》等。又擅长绘事,能作水彩画,尤工西洋画法。

柳亚子与陆子美结识于1913年春。1913年5月,陆子美自苏州至柳亚子家乡黎里演出《血泪碑》和《恨海》,柳亚子大为倾倒,写了大量剧评文章揄扬。后来有一次与陆子美偶遇酒家,彼此结交相识。柳亚子劝其折节读书,并赠诗《陆郎曲》。柳亚子此时看陆氏演新剧,常常以“春蚕”为笔名来写剧评,取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意,表达对陆氏演剧的持久痴迷。不久,柳亚子又辑自己为陆氏所撰的剧评和先后投赠之作为《梨云小录》。5月26日,陆氏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陆子美返回苏州之后,不负柳亚子之望,脱离了舞台。6月间,柳亚子准备隐居吴江分湖,作诗代简,请陆子美绘图明志。不久又去苏州拜访。图成,柳亚子甚为钟爱,特撰《〈分湖旧隐图〉记》,并广征南社友人题咏、作画。

陆子美息演半年,终因生计而重现舞台。他加入了民鸣新剧社,演剧沪上,声誉鹊起。陆氏未忘旧谊,时时以书相招。柳亚子于1914年春赴沪,流连十日。陆氏参加了5月24日举行的南社临时雅集。兴之所至,柳亚子又着手编辑《子美集》。《子美集》很快也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同社姚鹓雏根据柳、陆两人遇合这段佳话,创作《菊影记传奇》。

陆子美有身世之感,经常郁郁寡欢,哀感伤神,劳瘁伐性,竟英年早逝:1915年4月8日病逝于沪上旅邸,年仅23岁。柳亚子甚为痛惜,《南社丛刻》第十四集出版时,插页刊有陆子美遗像及柳亚子所撰《陆生传》。又赋五律《追哭子美》,云:“菊影翻新谱,梨云剩旧编。素车悭一吊,泉下倘相宽。”一个月后,南社第十二次雅集中,柳亚子又为陆氏去世赋诗一首:“故鬼烦怨新鬼恨,黄垆涕泪自年年。士龙死后羊车杳,携手江东顾彦先。”字里行间充满对知己过早离去的惋惜之情。■

(责任编辑:巫勇)

猜你喜欢
陆氏南社冯氏
粤西出土唐许夫人及冯氏墓志相关史事考略
茶山镇南社古村一隅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慷慨论交廿七年——论南社领袖陈去病与苏曼殊的交往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郑逸梅吐槽《南社湘集》
关于“海派中医陆氏针灸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研讨会”延期举行的通知
《陆氏伤科银质针疗法》简介
《陆氏伤科银质针疗法》简介
《陆氏伤科银质针疗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