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6-03-17 03:46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
中国科技产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产学研现代化科技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家洋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家洋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关键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我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目标稳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有力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发布,2015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12400多亿斤,实现连续12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7%。然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全面提升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可以改变一个产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要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构建“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综合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现代种业、现代装备、智慧农业、生态环保等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突破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品种和技术。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完善成果分享机制,健全种业科技资源、人才向企业流动机制,做大做强一批“培育、繁殖、推广”一体化的种子企业。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装备研发支持政策,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当前,农业也站在了“互联网+”的浪潮之上,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互联网把技术、金融、市场、管理等要素紧密结合,推动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将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将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物联化、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感知化,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近年来,农业部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相关产学研力量,先后建设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效对接;建设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破解我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为繁荣农村社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电商等领域示范应用,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探索构建中国农业展望制度,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城乡信息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村信息消费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真正把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必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当前,农业发展已进入高水平的平台期,对技术的依赖更加多样。农产品产量质量的提升,农业资源与生态安全的保护,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的系统集成进行综合解决。面对这样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改变科研组织方式,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和协同攻关,在更高层次上和水平上支撑发展、引领创新。过去我国成功实施的杂交水稻工程、黄淮盐碱地治理工程,以及今年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研发项目,都是组织全国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和典型代表。

农业部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工作,为了探索建立国家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产学研高效协同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学科和区域界线,农业部于2013年底组织我国有关科研、教学、推广机构、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力量,组建了全国性的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创建分工协作的“一盘棋”农业科研工作新格局,搭建覆盖上中下游的“一条龙”农业科研组织新模式,构建多学科集成的“一体化”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联盟围绕农业部“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的工作目标,重点聚焦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产业发展关键与核心技术、农业科技战略前沿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四方面任务,积极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已成为我国农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力量,希望有更多的科研企业加入到产学研合作中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分重视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启动实施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东北黑土地保护、华北地区地下水保护等协同创新行动,整合院内外科研力量,开展大联合、大协作,集中解决区域发展技术瓶颈问题。通过联合攻关和试验示范,集成、推广、储备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适用技术,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绿色增产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文系作者在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产学研现代化科技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