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开放合作 转型升级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昆明隆重举行

2016-03-17 03:46蒋向利
中国科技产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产学研发展

◎ 本刊记者 蒋向利

创新驱动 开放合作 转型升级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昆明隆重举行

◎ 本刊记者 蒋向利

路甬祥发表重要讲话 白立忱出席 李纪恒致辞 李萌、怀进鹏、吴晓青、李家洋、龙永图作主旨发言 华为、阿里巴巴、科大讯飞、华大基因作经验介绍 大会通过《云南宣言》 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创新示范企业 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授牌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措,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以“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转型升级”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于2015年12月12日在云南昆明隆重举行。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致欢迎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路甬祥作大会主旨报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白立忱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安东上将,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发表重要讲话。工信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作“中国制造2025”主题演讲,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作“一带一路”专题演讲。阿里巴巴总裁金建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刚、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等知名企业家,介绍各自企业的创新发展经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小娅主持会议。

路甬祥在报告中指出,产学研各界要牢固树立、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更加重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增添强劲动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将更好地团结协调各方力量,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专家智库优势,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完善科技与产业创新法律政策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贡献。

李纪恒在致辞中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云南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推进全省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将以此次大会的召开为重要契机,进一步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推云南产业向“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方向转型。衷心希望通过沟通交流,加快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积极寻求合作,促成更多的产学研优秀创新成果在云南落地。

李安东指出,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科技进步不仅是靠个体引领、团队公关,更需要全社会协同创新。当前科技创新与教育、经济、金融产业发展的结合空前紧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更加凸现,整个社会正在走向以全社会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创新举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打破信息壁垒,开拓创新局面,通过搭建平台、凝聚资源、产学研协同,大力推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希望产学研各方面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优势,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文章,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李萌介绍了国家在鼓励各领域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方针和计划。他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激励下,一大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带着科研成果下海创办科技企业,涌现了一批著名企业和企业家;2006年,国家颁布中长期科技规划后,提出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相当多的大企业开始建立研发机构,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2015年国家新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出台了“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以及支持企业发展的一些普惠政策,通过政策的实施,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从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来推动创新创业。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怎样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结合,如何打通科技和经济的通道,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国家战略方针,借助产学研合作搭建的各类平台,凝聚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方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吴晓青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环境支撑了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现在的环境再也不能支持我们今后的粗放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之一,全面部署了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六大措施,意义重大。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利器,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环保部门将继续深化改革,增强绿色发展的定力,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快工业绿色化升级,积极推动绿色消费革命,加快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环保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创造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李家洋强调,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可以改变一个产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装备研发支持政策;打破部门、学科和区域界线,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和协同攻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以及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效对接。

怀进鹏在演讲中表示,在新的形势下,创新驱动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科技创新已经从过去依靠研发获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导向型创新模式走向由产业和市场需求牵引的问题导向型创新模式,创新的主体由过去以大学研究机构为独立的知识创造单元逐渐转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跨行业、跨领域合作,已经成为现代创新发展的趋势。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提供战略支撑和能力保障。

龙永图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作出的重大努力。这一宏伟发展战略的提出,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共赢合作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中国产学研界的精英们,在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凝聚力量、合作创新,打造中国新时期产业发展的辉煌未来。“凝聚力量、合作创新”正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总的精神。“一带一路”战略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原则,不仅推动中国国内发展,更着眼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及地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独奏,而是世界大合唱,需要世界各国政府之间的沟通合作,更需要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产学研合作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实干的精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升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设置了“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一带一路’与产业发展论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论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论坛”、“校企双创人才与国际企业孵化器建设论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与成长企业创新论坛”、“生物检测监测产业创新论坛”等六个专题论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旅游协会会长、国家旅游局原局长、党组书记邵琪伟,原卫生部副部长、世界中医药协会会长、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理事长佘静,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华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等政产学研金领导嘉宾及专家学者在各分会场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邵琪伟指出,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天然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必须实施全面创新改革,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运用“互联网+旅游”创造新的旅游形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作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旅游业可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选项。只要能够守住生态底线和红线,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业不仅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能让青山更美、绿水常流。

朱华山表示,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政策文件,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成功案例。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格局,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和文件,尤其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为营造“双创”氛围,培育“双创”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是云南加快发展布局的动力。云南省将有效整合创新创业线上线下资源,完善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形式,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充分对接,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双创”活力,通过加强校企双创人才培育,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中,促进“双创”在云南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佘静从健康管理的现状、健康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健康管理发展的趋势三个方面介绍了健康中国如何从健康管理起步。她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教育的传播,公众愈来愈对自身的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树立大健康的观念,加强健康管理,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2015年全国“两会” 首次将“健康中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1月中央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再一次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政策利好和人口老龄化需求快速增长的双重推动下,未来十年将迎来医疗行业的黄金发展期。支持与推动健康管理发展,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尹伟伦在演讲中指出,工业文明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也给社会造成非常大的环境压力。生态文明一定要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重新进行塑造和约束,创造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农业文明。产学研联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生态产业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理论的支持,需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顶层设计的支持,更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真正的成果落地。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资源。让我们产学研界团结合作,协同创新,共同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李子彬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增长放缓。由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总需求收缩,使得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度减缓,整个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这种形势,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提出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一系列进一步强化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举措。“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IT新技术和制造业、金融业结合起来形成新型业态。“四众”可以将分散在不同主体下的科技研发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与创业者进行深入对接,为高效配置各类资源、支持创业创新构建强大的技术和商业基础。因此,企业要发展壮大,一定要注重研究国家的经济战略举措,把准其发展走向,让企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大政方针合拍,这样才能保持无限生机。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宣读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颁奖决定

陈洪渊围绕“生物检测监测产业创新”主题,介绍了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其发展概况。他指出,有效的生物监测可以大幅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目前,生物医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纳米技术实现疾病高效诊断。纳米医学是生物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将为现代医学进步提供全新的技术方法。应用纳米技术发展纳米材料,可以实现对疾病的高精度早期诊断。譬如,美国研发的纳米成像技术、澳大利亚研制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等,均是利用纳米新材料制备纳米生物医学监测系统。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的发展,未来生物医学监测技术将朝着监测实时化、快速化、智能化、可穿戴化、仿生化等多功能方向发展。

为表彰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政产学研金界在创新创业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积极性,大会为123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15个产学研合作促进奖、123个产学研合作成果奖、10个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的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隆重的颁奖。国家科技奖励办副主任陈志敏宣读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颁奖决定。陈小娅、马德秀、保明虎、张炜分别宣读了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创新奖、促进奖、成果奖颁奖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原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兼副部长李安东,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用生,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副院长李静,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明星,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理事长佘静,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一农,浙江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朱世强等10人获得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72家单位和蔡志明等51名个人获得了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等51家单位和蔡永峰等64名个人获得了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等27项成果获得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新疆希望电子有限公司、西安理工大学完成的“XW-GCI-100-380型分布式光伏逆变器”等42项成果获得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嘉兴市第一医院完成的“CT定位穿刺引导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等54项成果获得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

大会为2015年认定的中国(云南)软米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8家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等18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36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进行了授牌,并发布了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宣读了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名单。

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加快建立政产学研金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建设的《云南宣言》,达成如下共识: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建立新常态下的协同创新新机制;推动“三个转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设计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强军民协同、金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共创、共建、共享科技资源;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国际创新资源。

会议期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天安投资集团、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国际大学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与昆明理工大签订合作协议,中国美藤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营养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云南生物医药发展的合作协议,推进产学研与用的结合。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马德秀,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有冬,云南省副省长董华,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张炜,福建省原副省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李川,中石油原副总经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李新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杨进,昆明市政府副市长刘兵,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国家发改委大数据中心执行副主任于施洋,科技部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程家瑜,中国产学研投融资联盟理事长廖军文,深圳建行原行长、光大证券原董事长惠小兵,云南省林业厅厅长冷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刘克峰,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云南省林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伟,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国际大学创新创业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彭龙,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会长、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郎南军,昆明学院校长何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舒俭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环境所所长彭文启,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保明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延淮,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玲,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北京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倪家骧,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郑加生,中国食品工业集团总经理蔡永峰,印奇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平,中国成长企业创新联盟执行理事长张锴雍,创维创始人、南京金龙客车董事长黄宏生,深圳市合拍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实,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IBM创业家全球训练营(GEP)大中华区负责人刘漾水,青岛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永建,中国国际大学创新创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高金生,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邵庆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欧阳志云,前海国际资本管理学院联席院长李洪,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院长古月文志,中国生物检测监测联盟秘书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周蕾,云南省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刀燕玲等来自全国一线的企业家、金融家、科学家以及“产学研、政金介、商媒用”代表1000余人参会,并围绕大会及分论坛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互动交流。

本次大会不仅有来自全国最基层的产学研界代表与来自政府、高校、企业、园区的领导进行互动交流,还有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院士等专家学者介绍新的观点和研发成果,更有来自不同行业的产学研联盟的96位负责人介绍联盟引领产业创新的业绩,是贯彻落实新发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是政产学研金融合的深度互动交流,是“接地气”的全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盛会。

猜你喜欢
产学研发展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