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2016-03-17 02:09潘成红张斌倩
梧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建议

潘成红,张斌倩

(1.2.广西师范大学 法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000年以来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潘成红1,张斌倩2

(1.2.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主要经历了高速增长、缓慢增长、停滞徘徊、恢复增长、增速下降、恢复增长6大阶段。农民收入结构由单一化向复合型转变,收入来源多样化,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渐下降,工资性收入逐渐上升。农民增收空间较小,收入绝对水平还很低,增长缓慢,城乡间、地区间、农民内部差距显著扩大。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可归纳为体制性、资源性、结构性因素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等。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主要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继续加强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努力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农民收入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深入探讨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政府和学术界付出极大的努力。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有关农民收入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及其特征,并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诸多因素,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一、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及其特征

农民收入即家庭人均纯收入,按收入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年际间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呈现了阶段性变化。1978-2007年农民收入变化趋势可分为6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1978-1984年)、缓慢增长阶段(1985-1988年)、停滞徘徊阶段(1989-1991年)、恢复增长阶段(1992-1996年)、增速下降阶段(1997-2000年)、恢复增长阶段(2001-2007年)[2]。

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结构由单一化向复合型转变,收入来源多样化,收入类型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产业主导型转变[2]。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农民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到2007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其重要性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性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3]。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所占的比重较小,仍无法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只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4]。

农民收入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增收空间较小,收入绝对水平还很低。由于惠农政策效应减弱、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小、粮食增产难度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等原因,使农民增收空间较小,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此外,仍然有相当数量农民的收入水平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总数是5700万;到2007年底,全国仍有1487万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有2841万。如果采用国际上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的贫困人口是1.35亿,其中农村人口1.26亿[5]。

第二,增长缓慢。主要表现为同过去相比增长速度大大降低,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增幅;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第三,城乡间、地区间以及农民内部差距显著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33∶1,绝对差距为9646元[1],是改革开放29年来的最高。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还享有农民无法享受到的多种福利,那么差距就会更大[2]。同时,我国农民收入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东中、东西和中西之间差异均呈现扩大的态势,而且表现为东西之间差距最大,中西之间差距最小[4]。此外,农民内部的不同群体间的收入水平差距悬殊,既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不平衡,又表现在同一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二、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综合现有文献来看,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性因素

不合理的体制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根本原因。第一,产权和主体不明的土地制度,使土地及其资金在“征地”过程中大量流失,农民既失地又失业,使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6]。第二,城乡二元体制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固化、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发生率高的制度根源[7]。第三,财政支农政策可以帮助建立有效的公共产品体系,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然而,中国财政支农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偏差、政府资金投入交易成本较高等,阻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政策效应,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8]。此外,现行财政体制使农民承担了许多不应承担的负担,导致农民收入的流失,同时速度型经济目标考核体制,刺激了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欲望,导致短期化行为,阻碍了农民增收[9]。

(二)资源性原因

第一,自然生态环境不协调。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生产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严重失调、人口增长快、自然灾害频发等,是我国农村贫困的成因。第二,城镇化水平低。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之间存在正向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10]。城市化能够快速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拉动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改变农产品价格疲软的状态,可节约出大量耕地用于发展农业,可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人均收入越高;反之,城镇化水平越低,农民人均收入越低。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较低[11]。第三,劳动力转移难。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村非农产业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人水平[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明显下降,农民务农收入下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潜在威胁,农业生产本身也可以感受到日益严重的危机[13]。第四,国民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是良性互动关系。经济增长快,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多,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农民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增长[14]。发达国家城乡差距都比较小,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无论社会和经济制度如何,都有较大的城乡差别。

(三)结构性原因

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在下降,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15]。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产品标准化和品牌管理滞后[16]。

(四)农民自身原因

农民的思想观念整体上相对保守,农民的市场观念、商品观念、知识经济观念、规模效益观念和协作观念都有待改变[16]。农民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原因。文化层次越高,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就越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农民提高自身的增收能力。同时,在有子女读书的农村家庭中,教育支出特别是大学教育支出成了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民增收。此外,农村创业教育与农村增收显著正向相关,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17]。

三、政策性建议

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农民收入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的稳定,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如果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或者不能较快地增长,城乡之间的交换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国内统一的市场就难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将成为一句空话[18];农民低收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缓慢,人力资源开发困难,使农村劳动力可能失去工作机会,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未来[16]。因此,解决我国农民收入问题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现有研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得到建立和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1978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给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19]。

(二)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

第一,改革土地制度,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农村宅基地制度。第二,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城市偏向制度,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要把农民放到现代化主体的高度,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领域切实加强对农民权益的尊重与保护[20]。第三,加强财政支农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明确财政支农重点[8]。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我国农业机构精简,这样有利于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和减少农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费。第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创业的金融支持[20]。

(三)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从注重产量向稳量提质转变。首先,结构调整要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其次,农业生产要面向市场,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15]。此外,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产品出口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这些都是当前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1]。

(四)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知识,更好地实现科技兴农,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同时,培养创业技能,为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前提,增加劳动报酬收入[22]。

四、结论与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呈现了波动性的增长趋势,农民收入结构和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民增收空间较小,收入绝对水平还很低,增长缓慢,城乡间、地区间、农民内部差距显著扩大。农民收入主要受体制性、资源性、结构性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主要从发展国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着手。

围绕农民收入问题,学术界主要对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综合现有研究,主要有几个特征:第一,研究涉及面相当广,几乎覆盖农业和农村的所有领域和问题;第二,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趋势和结构变化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第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各种看法,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并不互相排斥;第四,各项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建议在内容上比较丰富。

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对农民收入的界定不统一,有的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有的使用人均纯收入,即使是同一概念名称也无统一的定义规范,这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被直接引用,给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第二,没有统一的衡量农民收入水平高低的指标或标准,也没有很好地论证农民收入增幅到底是多大才算是合理。第三,一些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对研究的问题谈得不够具体、深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且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不强,实施起来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现实意义不大。这些是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人民生活[N/OB].[2013-10-29].http://www.stats.gov.cn/.tjsj/zbjs/201310/t 20131029-449516.html.

[2]李梅.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08(9).

[3]刘铮,周英峰.国家统计局:工资收入成农民增收主要来源[N].经济参考报,2008-11-06.

[4]张车伟,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分地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04(1).

[5]罗晶.按世界标准中国近1.5亿贫困人口[N/EB].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712/1220_17_338192.shtml.

[6]姜国祥.农民收人增幅持续下降的制度性原因分析—当前保护农民利益的深层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朱向梅,问青松.正确认识现阶段农民收人问题[J].江汉论坛,2002(12).

[8]唐朱昌,吕彬彬.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民收入增长:总量与结构分析[J].江淮论坛,2007(2).

[9]谢光国.制约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J].党政干部论坛,2001(3).

[10]范爱军,王丽丽.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人增长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3).

[11]王洁,路斌,许俊峰.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研究[J].乡镇经济,2006(9).

[12]马宇,许晓阳,韩存.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投人与农民收人增加[J].财贸研究,2008(2).

[13]钟甫宁,何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14]黄洁.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

[15]朱明侠,孙忠云,何利辉.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

[16]尹冬波,王文彦.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4).

[17]贾文华.农村创业教育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J].农业考古,2007(6).

[18]邢国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19]佚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人民日报,2007-08-03(01).

[20]董原,刘传玉.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因素及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21]曾国平,王燕飞.我国农产品出口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2).

[22]张建国.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0(4).

张斌倩(1988-),女,河南省焦作市人,广西师范大学管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责任编辑:高坚)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Farmers’ Income since 2000

Pan Chenghong1, Zhang Binqian2

(1.2. College of Law,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Since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policy, farmers’ income has mainly experienced six stages: rapid increase, slow increase, stagnant state, recovering growth, slowing-down state and re-increase. Their income structure has converted from single form into compound form, with sources of income being verified, operational income of families slowing down and income from wages going up. In addition, the increasing margin for farms’ income is relatively narrow, the absolute level of their income is still very low,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ir income is quite slow 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between individual farmers is obviously widen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income can be generalized as followings: systematic factors, resource factors and self factors of farmers, etc.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farmers’ income, it is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develop national economy, further strengthen systematic re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ely accelerate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go all out to improve farmer qualities.

Key words:Farmers’ income; Affecting factors; Proposal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研究课题(06CJY001)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35(2016)01-0027-05

[作者简介]潘成红(1985-),女,重庆市万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管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建议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