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五灯会元》句读疑误类举

2016-03-18 10:04任连明孙祥愉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句读勘误

任连明,孙祥愉(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中华本《五灯会元》句读疑误类举

任连明,孙祥愉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中华书局苏渊雷点校本《五灯会元》,2011年重印本在句读、印刷等方面都有诸多修正,但在句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类列举了若干例子,以利再版。

关键词:中华本;《五灯会元》;句读;勘误

宋·普济《五灯会元》既是禅宗史上一部重要的佛学典籍,又是研究唐宋语言的宝贵数据,该书最早由苏渊雷先生于1984年整理出版点校本,问世以来,项楚、杨钦华、阚绪良、冯国栋等学者非常中肯的提出了其中所含标点、句读、印刷等各方面的错误,2011年中华书局再次重印,其中的错误大多已经改正,但是,笔者在通读、通校该书时,发现仍有一些前贤学人未注意到的句读问题,为使该书再版时更加趋于完善,笔者不计浅陋,类举疑误用例如下,以供参考。

一、本属后而断为前

本应属于下句的词语,中华本在断句时断为了上句,类似用例我们择取三例,列如下。

1.中华本:师因官人来,乃拈起帽子两带曰:“还会么?”曰:“不会。”师曰:“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1]44

按:李艳琴在《中华本〈祖堂集〉点校辨正》[2]中的断句与此相同,笔者认为不妥。“莫怪”的是“老僧”,而不是“头风”,此处“头风”属下。“头风”即头痛。历史文献对这种病症多有记载,如:《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3]唐·元稹《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顿愈头风疾,因吟《口号》诗。”《云笈七签》卷三二:“勿以湿髻卧,使人患头风眩闷,发秃面肿,齿痛耳聋。”[4]“头风”属下指明了“不卸帽子”的原因是“头风”,如:《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第九十七则光帝朴头:“老僧病头风,莫怪不卸帽子。”在其它语录中也应如此点断,如:《景德传灯录》卷七《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五灯严统》卷三《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五灯全书》卷五《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

2.中华本:师下床擒住曰:“这个师僧!问着便作佛法祇对。”曰:“大似无眼师。”放手曰:“放汝命,通汝气。”僧作礼,师欲扭住,僧拂袖便行。[1]150

按:“无眼师”之“师”属下句,若不,则易引发歧义,易把放手的当成是参禅僧。在其它一些语录的记载中,“师”直接是“谷”,即麻谷宝彻禅师,如:《拈八方珠玉集》集中:谷下禅床擒住云:“这个师僧,问着便作佛法祗对。”僧云:“大似无眼。”谷放手云:“放汝命,通汝气。”《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语录》:谷近前擒住云:“这个师僧,问着便作佛法祗对。”僧云:“大似无眼。”谷放手云:“放汝命,通汝气。”《佛鉴禅师语录》卷四《普说》:谷下禅床擒住云:“这个师僧,问着便作佛法祗对。”僧云:“和尚大似无眼。”谷托开云:“放汝命。”在另一些语录中,和《五灯会元》中使用情况一致,都是“师”,如:《宗鉴法林》卷十二:师下禅床擒住曰:“者个师僧,问着便作佛法祗对。”僧曰:“大似无眼。”师放手曰:“放汝命,通汝气。”《联灯会要》卷四《蒲州麻谷宝彻禅师》:师下绳床搊住云:“这个师僧,问着便作佛法祇对。”云:“大似无眼。”师放手云:“放汝命,通汝气。”《五灯严统》卷三《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师下床擒住曰:“这个师僧,问着便作佛法祇对。”曰:“大似无眼。”师放手曰:“放汝命,通汝气。”《五灯全书》卷六《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师下床擒住曰:“这个师僧,问着便作佛法祇对。”曰:“大似无眼。”师放手曰:“放汝命,通汝气。”

3.中华本:三日后却问:“前日蒙和尚垂慈,祇为看不破。”山曰:“尽情向汝道了也!”师曰:“和尚是把火行山。”曰:“若与么,据汝疑处问将来。”师曰:“如何是双明亦双暗?”[1]407

按:根据行文可知,皆为“山曰”“师曰”,一问一答,前后呼应。“行山”之“山”当属下句,指罗山禅师。“和尚是把火行”表面义为“和尚手持火把行走”,喻指和尚修禅学道好比摸着石头过河。如此则即符合前后行文格式,又文通义顺。此类用例佛经中习见,如:《续灯正统》卷三十七,顺德府蓬鹊山石河庵天然圆佐禅师:“曰:‘和尚是把火行,期如学人何?'师曰:‘闭目中秋坐,却怨月无光。'”《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问杂事品》:“问比丘:‘夜得把火行不?'答:‘冬得,夏灯烛亦得,若把火,犯堕。'”佛典中亦有“把火行山”的用例,与“把火行山”同义,如:《宗统编年·首建临济宗世祖》:“安隐忍曰:‘临济最初,三寸甚密,及乎举了,又道个有权有实,有照有用,大似把火行山。'”

二、本属前而断为后

本应属于上句的字词,中华本在断句时归为了下句,类似的用例我们也择取3例,列如下。

4.中华本: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1]90。

按:最后一句,“苦”字属上句,作“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苦苦”乃佛教用语。佛教有三苦,曰苦苦、坏苦、行苦。《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上:“言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谓众生受于有漏五阴分段之身,性常逼迫,是为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大乘义章》卷三:“从彼逆缘,逼而生恼,名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禅宗语录及传世文献中也有用例。如:《禅林僧宝传》卷六《澧州洛浦安禅师》:“安乃归方丈,中夜唤彦从至,曰:‘汝今日秖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得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且道那句是宾,那句是主?'彦从茫然不知。安曰:‘苦苦。'”五代齐己《酬元员外见寄八韵》:“众人忘苦苦,独自愧兢兢。”

5.中华本:古德为法行脚,不惮勤劳。如云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盘桓往返,尚求个入路不得。[1]607

按:“云峰”当“雪峰”之误,本书卷七有《雪峰义存禅师》一章,就是指此人;句中“到”、“上”皆缺少宾语。应是“投子”属上句,“九上”属下句,“洞山”后断开。当断作:“如云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盘桓往返”。其它语录中记载了“三到投子,九上洞山,盘桓往返”皆是云峰义存禅师的行为。如:《雪峰义存禅师语录》:“问:‘洞山、道吾常于此切,未审意旨如何?'师云:‘老僧九度上洞山。'僧拟议。师云:‘拽出者僧去。'”此处义存谈到自己“九度上洞山”;《武林梵志》卷十《五云院》:“上堂曰:‘古德为行脚,实不惮勤劳。如雪峰三回到投子,九度上洞山,盘桓往返,尚求个入路不得。'”《禅林僧宝传》卷十六《广慧琏禅师》:“重念先德,率多参寻。如雪峰九度上洞山,三度上投子,遂嗣德山。”

6.中华本:多子塔前,骈阗如市。直饶这里荐得倜傥,分明未是衲僧活计。[1]1117

按:“分明”属前句,“倜傥分明”乃禅籍习用语,倜傥即分明,同意连用,意为领悟佛法很明了。语录中常见,不应分开。仅本书中就出现7次,例如:卷十二,石霜楚圆禅师:“设你道得倜傥分明,第一不得行过衲僧门下,且道衲僧有甚么长处?”卷十八,四祖仲宣禅师:“诸人,还见么?设或便向这里见得倜傥分明,更须知有向上一路。”

三、不必断而强断

有些句子本不该点断,但是在中华本中却强力断开,类似用例我们也择取3例如下。

7.中华本:峰问:“当时在,德山斫木因缘作么生?”师曰:“先师当时肯我。”[1]387

按:如按中华本断句,句中“在”为句尾助词,无实在意义,如:《密庵和尚语录》:“每人各欠一顿棒在。”但在本句中,“在”不作此类用法,而是作介词,文中前有“泉州瓦棺和尚,在德山为侍者。一日,同入山斫木。”所以,“当时在”后逗号删。

8.中华本:兴化于大觉棒头,明得黄檗意旨。若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若不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1]1337

按:“棒头”后逗号删。若不改则前句缺少谓语和宾语。删去逗号,才构成一完整的句子。“兴化”主语,“于大觉棒头”状语,“明得”作谓语,“黄檗意旨”作宾语。《续传灯录》卷三十二、《联灯会要》卷十八、《五灯严统》卷二十、《五灯全书》卷四十五、《续灯正统》卷九所载《育王德光禅师》均作“兴化于大觉棒头明得黄檗意旨。”

9.中华本:曰:“忽遇客来,将何祇待?”师曰:“龙肝凤髓,且待别时。”曰:“客是主,人相师。”[1]1242

按:“主”后逗号删去。若按中华本所断,“人相师”是标准的主谓宾结构,实际上“相师”成词。“相师”,旧指以相术供职或为业的人。佛经文献中该词经常出现,略举两例,如:《增益阿含经》卷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时诸相师受王教令,各共抱瞻,观察形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论议品第五》:“王大欢喜,召诸群臣、诸小国王并诸婆罗门相师,一切集会。抱五百太子,使诸相师占相吉凶。”

世俗文献也有记载,如:《隋书·百官志》:“太卜署有卜师、相师……助教等员。”[5]唐卢肇《嘲游使君》诗:“莫道世人无袁许,客子由来是相师。”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上笑曰:‘大哥过虑,阿瞒自是相师。'”[6]

四、当断而没断

有些句子本该点断,但是中华本中却没有断开,类似的用例我们择取4例如下。

10.中华本:我若不共汝恁么知闻去,汝向甚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努力珍重[1]398。

按:“努力”后点断。“努力”是指禅师鼓励学僧努力参禅,“珍重”乃句末或对话末尾的问候语,并不能用“努力”来修饰“珍重”。另,841页:上堂,良久曰:“不烦珍重。”此例依然,“不烦”后点断,单独成句。在文中此种用法较为常见,如:卷三,盘山宝积禅师:上堂:“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卷七,保福从展禅师:傥未识得,直须谛信此事不从人得,自己亦非,言多去道转远,直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犹未是在。久立,珍重。

11.中华本: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1]900

按:“未在”后点断。该句是天童正觉禅师与丹霞禅师的禅籍对话,丹霞认为正觉禅师所答没有切中禅旨,给他个机会,让他再说一次。在中华本中同样的错例还有不少,皆应改正。如:

1259页:师曰:“你家在甚么处?”曰:“大千沙界内,一个自由身。”师曰:“未到家在,更道。”曰:“学人到这里,直得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去也。”973页:上堂,僧问:“名喧宇宙知师久,雪岭家风略借看。”师曰:“未在更道。”979页:山曰:“知音底事作么生?”师曰:“大尽三十日。”山曰:“未在,更道。”988页:师曰:“祇有这个,更别有?”曰:“云生岭上。”师曰:“未在,更道。”曰:“水滴岩间。”

此种表达方式还有其它的表现形式,如1168页:元曰:“朝看华严,夜读般若则不问,如何是当今一句?”师曰:“日轮正当午。”元曰:“闲言语更道来。”“闲言语”其后点断,单独成句,“更道来”也单独成句,意思与“未在,更道”相类。

12.中华本:师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去不来,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1]83

按:“活泼泼”前用逗号点断,“活泼泼”又可扩展为“活活泼泼”,例如:《佛祖纲目》卷三十一《无住禅师为杜鸿渐说法》:“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活泼泼,平常自在。”此例中,前两句是5对偶句,后7句都是四字句构成。其它禅籍中,“活泼泼”也单独成句,如:《楞严经宗通》卷四、《联灯会要》卷三关于此段也録作“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去不来,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龙兴编年通论》卷十七:“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

13.中华本:山问:“甚么处来?”师曰:“远离西蜀,近发开元。”却近前问:“即今事作么生?”山揖曰:“吃茶去。”师拟议,山曰:“秋气稍热去。”师出至法堂,叹曰……[1]443

按:“秋气稍热”后点断,“去”单独成句。罗山禅师用当下的气候“秋气稍热”打断“师拟议”,启悟定慧禅师禅理是不可言说的,而且要在目前眼下去参透禅理。“去”,即让定慧离开,所以接着才有“师出”语。《五灯严统》卷八、《五灯全书》卷十五、《教外别传》卷七、《锦江禅灯》卷二所载《西川定慧禅师》该部份皆应如此:山揖曰:“吃茶去。”师拟议,山曰:“秋气稍热,去。”师出至法堂,叹曰……

[参考文献]

[1]普济.五灯会元[M].苏渊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李艳琴.中华本《祖堂集》点校辩证[J].暨南学报,2011(1).

[3]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三国志·第一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360.

[4]张君房.道教典籍选刊·云笈七笺[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723.

[5]魏征.隋书·百官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0:527.

[6]王谠,撰;周勋初,校正.唐语林·补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457.

(责任编辑:刘婧)

Correction of Errors in WuDengHuiYuan

Ren Lianming,Sun Xiangyu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252059 China)

Abstract:Wu Deng Hui Yuan which is published by the Zhonghua books and proofread by Su Yuanlei in 2011 has been corrected in many aspects.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drawbacks in punctuation. Some are illustrated in the paper so as to be reprinted.

Key words:Zhonghua book;Wu Deng Hui Yuan;punctuation;corrigendum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6)01-0048-04

[收稿日期]2016-01-03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禅宗语辞汇释”(14JJD740001)子项目“禅宗行业语汇释”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任连明(1982—),男,山东宁阳人,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古近代汉语词汇,文献校勘;孙祥愉,女,广西北海人,讲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句读勘误
勘误
《荀子》《史记》衍误、句读辨析两例
短句(主语+谓语)
英汉逗号断句功能比较研究
“咬文嚼字”三篇
勘误
勘误
勘误声明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