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沂:清道光时期桐城派重要的古文家

2016-03-18 14:21

张   维

(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冯志沂:清道光时期桐城派重要的古文家

张 维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冯志沂是清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评价他是梅曾亮的“高第弟子”。在师事梅曾亮十余年间,他忠实地践行梅氏的古文理论,古文造诣日益精进,文风简净精洁,在梅氏诸弟子中堪称翘楚。因此,冯志沂在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冯志沂;道光时期;桐城作家

清代道光年间,以梅曾亮为中心活跃着一批桐城派作家,桐城派大有再次兴盛之势。当时,师事梅曾亮的后进门生众多,有着“岭西五大家”之称的朱琦、王拯、龙启瑞、彭昱尧等人,因为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的揭橥而备受关注。事实上,与“岭西五大家”同时请益梅曾亮的冯志沂,其文风偏于阴柔,简净精洁,最得梅氏真传。他的古文创作水平“骎骎乎驾同时诸公而上之”[1],在梅氏诸弟子中堪称翘楚。然而长期以来,对冯志沂及其古文创作却罕有专门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读冯志沂的古文作品,重新认识冯志沂在清道光时期桐城派的重要地位,以期对道光时期桐城派的深入研究有所助益。

最早提到冯志沂师事梅曾亮的文献材料,是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序》[2]。此后,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则肯定了冯志沂在梅氏诸弟子中独出众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冯志沂从学梅曾亮的具体情况,至今未见详说。以下通过梅、冯二人的诗文集,以及同时梅氏门下诸生的记载,对此略作梳理。

冯志沂(1814—1867),字鲁川,山西代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升郎中,为官京中二十余年。这段时间,正是梅曾亮倡导桐城古文,声势日盛之时。冯志沂先于1838、1839年间与朱琦相识:“余初识君在戊戌己亥之间。时海内无事,两人居并门,日相从谈文字甚乐也。”(《送朱伯韩序》卷一)[3]后于1841年经由朱琦荐引,开始从学于梅曾亮:“昔岁辛丑时初秋,朱君介我从翁游。”(《伯言先生决意南归有感赋呈》卷一)[4]虽说冯志沂学术上受汉学影响更大,但梅曾亮却并未因此而拒之门外,仍对其悉心教诲,常常讨论至深夜。冯志沂有诗记曰:“胜侣无烦折柬呼,盘飧风味似山厨。在官其有闲居乐,好事谁摹雅集图。人慕刘臻称作圣,我逢颖士愿为奴。长安坛坫须公等,莫厌黄尘忆五湖。”(《同人夜集伯言先生寓斋》卷一)[4]梅曾亮也有诗写道:“杯盘草草酒微行,共喜论文就短檠。孤学自惭非世好,高言何意集朝英。常悲师鲁成先死,不分公明作老生。夜久转温知欲雪,相看飞动有诗情。”(《夜集偶成,呈伯韩、小坡、艺叔、鲁川》卷七)[5]两人在京中所居相距不过几步之遥,相互往来极为方便,因此常得夜集切磋之乐。此一时期,梅曾亮门下弟子朱琦、王拯、余坤等亦时时参与古文研习活动,冯志沂和他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日夕以文字切劘,相论甚欢,“载酒论文忘朝夕”(《赠余小颇户部》卷一)[4]。多年以后,冯志沂还对这一段与师友探搜文字的日子念念不忘:“辛酉(1861)春,先生以秩满简守庐州,行有期矣。自言官长安二十余年,惟师友之乐,强人意耳,后此恐不复得。”(董文焕《微尚斋诗集序》前附)[4]

在梅曾亮的指导下,冯志沂古文创作日益精进,文章简净精洁,最得梅氏真传。正如董文焕所说:“其文凡四十篇,洁净精微,皆可存者。昔柏枧老人论文言曰:言有物,言有序,行文之道尽之矣。先生之文,殆无愧乎?”(《适适斋文集序》前附)[3]冯志沂《适适斋文集》卷一《书张端甫遗稿序后》文后有王拯的评注二条。其一曰:“深悲,文境清冽自震川来而又小变。”其二曰:“此以前数文大都皆经言老(梅曾亮)赏鉴者……”现存冯志沂文章四十篇,经过梅曾亮评赏的虽只占五分之一,但冯志沂的文章所达之境,“置震川集几不能辨”。(王拯评语《吴氏老仆雷沁源传》卷一)[3]这显然与梅曾亮积极倡导归氏文风有密切关系[6],同时也说明了冯志沂是梅曾亮古文理论的忠实践行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冯志沂与“岭西五大家”一样,在桐城古文理论的学习和古文创作的实践方面,都得到了梅曾亮的悉心指导。而冯志沂因为至京城始学桐城文法,相较于“岭西五大家”而言,他对梅曾亮古文理论的坚守更加纯粹,或者说,冯志沂的古文作品最能体现梅氏的理论主张。关于这一点,以下将通过冯志沂古文作品的具体分析,并结合王拯的评语加以论证。

冯志沂文集《适适斋文集》二卷是在他去世后,于同治八年(1869),由董麟校定刊行。文集作品以序、传、记、墓志铭、哀辞等记叙文为主。此外,约半数作品附有王拯的评语。

冯志沂与王拯交往深厚。二人皆推崇归有光文风,并互为品评。冯志沂认为就古文研劘和对桐城古文精髓的理解方面,王拯更胜一筹。他说:“盖余与少鹤同受文法于梅先生,少鹤功专而力锐,余牵吏事又杂好说文声韵之学,以是少鹤所业遂远过余。……少鹤之文,淬厉精洁而出以平夷纡徐,时使人得其妙于语言文字之外。”(《吴桐云文序》卷二)[3]事实上,王拯又何尝不是对冯志沂的作品连称“拜倒”呢。王拯《〈媭碪课诵图〉序》以姊弟真情打动了每一个人,引来师友的吟诵称颂,冯志沂《书王少鹤户部〈媭碪课诵图〉后》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朋友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令王拯深为感动。文章写道:

少鹤之将行也,友人程生告予曰:王君归,殆不出矣。余谓不然,以少鹤材气,天下事宜,无不可为。或屏弃世事,一意于作者之林,亦必能立不朽之言,以显其亲于后世。然予观古之立言者,苟非功成名遂之后,则必蓄利器久不得施与世。磨厉至于既衰,乃始退处于寂寞之滨,以自适其意。少鹤之齿与时俱未也。夫少鹤赖姊氏教,以有今日,居京师数年,未尝一日忘,诚不能无归以慰其志。余与少鹤虽不欲一日离,而无以尼其行也。顾使少鹤以方壮之年伏处山泽,为文人以终,则岂其姊所以教弟之意哉?则少鹤之归而行,且奉姊以复来京师也。请即以斯图卜之。(卷一)[3]

朋友离别远去,作者不可能若无其事,但文章没有被忧伤、哀愁之情所充斥,而是表现出对王拯的理解。冯志沂深信王拯不会因难以割舍的亲情而退居山林,甘于寂寞,因为他们都有经世之志。文章虽无豪言壮语,却可见其豪情壮志。文章未及平日交往一语,却难掩深挚的友情。难怪王拯感慨道:“读君此文,惟有愧叹。”愧,因有负朋友的期望。叹,因斯人已逝,斯文尤在。

这类叙写文友之情的佳作不在少数。1844年,余坤获职外任,即行之际,京中师友纷纷诗文相赠。冯志沂的《送余小颇先生出守雅州序》(卷一)[3]让王拯也觉自愧不如。其文曰:

志沂幼失学,自应试文外无所措意。通籍后始为诗,又好随俗为纤靡之音。戊戌(1838)春,于友人所见小颇先生文,求介以见,因呈所为诗。先生涂乙过半,心初不能平,徐取古人诗读之,乃始恧然愧汗,悉取旧作焚弃之。自是有作,非经先生可否,不敢以示人。先生所居去余居仅十步,时沂初官京师,吾母不令多结客,顾雅重先生。每先生至,吟啸声作,辄辍刀尺以听。入必问曰:“书舍客,余君耶?其吟声吾耳熟之矣。”先生尝为吾母寿序,亦举此。盖是时,两人无日不相见,恒自朝至暮不去。饭至即饭,其饮馔未尝豫戒家人。其坐次酬对,一惟意所适,未尝为主客礼。他客至,多瞲然怪之,而吾两人者,但知相见之为乐,不知人世间有是非毁誉与聚散离合之足感也。后数年,先生移居益近,而官事及人事益繁,沂亦稍以职事见拘。两人恒旬日不相见,然每读书有疑,及得创解,必以闻,两家童仆日或三四返。

文章主要叙写与余坤相识、相交、相知的过程,王拯评此文道:“意质而神气敛静,此已成体之文。视鄙作为高矣。”本文最突出之处在于选材详略得当,描写手法多样。文章先对作者呈诗求见的相识经过稍加详写,表现余坤以诚待友,直言不饰的爽快个性,这是正面描写。中间进一步详写二人日渐相知、如漆似胶,终成挚友的情况,则运用了侧面描写。从作者母亲和其他朋友的口中和眼中,写出他们彼此心意相通,性情相近,不拘世俗礼节。最后则略写成为至交之后,两人并未因公务缠身而疏于往来,仍然一如既往,相互探讨。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冯、余二人的友情不言自明。这就是王拯所评“神气敛静”之意。

冯志沂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颇有归有光文章遗意。如《吴氏老仆雷沁源传》,(卷二)[3]传主是作者姊氏家仆,侍主忠诚,追随左右。不善言辞,却通达人情。文章记道:

老仆姓雷氏,余姊家仆也。无兄弟、妻子,无名字,以其本沁源,人悉呼之沁源云。初余姊夫吴午楼官襄陵典史,使老仆秣马,马辄肥。午楼卒,其尊人接三翁方官清河,老仆遂从眷属之清河。有税吏司之,使老仆监焉。偶从税所归,状若迷惘,时向隅喃喃语。一日晨起,持钱四千跪主前,搏颡泣且言曰:奴当死。前日某吏以此钱与奴,不知其意何也,畏主人怒,不敢言。今数日不能寝食,宁昧死告主人。言已,叩头泣不止。主人笑,仍以钱畀之。接三翁卒,老仆又从余姊之京师。老仆性戆口吃,每语目眶上下动,久之不能成一言,亲串家,尝状其言动以为笑。乐使市物,得物少则出己钱益买之,归夸主人,谓京师人不我欺也。余尝饮姊家,天寒夜深,闻老仆嗟怨,呼之前,与少酒肉,辄喜跃曰:二舅爱我。

作者只选取二三事,老仆音容笑貌便跃然纸上。其一,偶收税吏之钱,坐立不安,跪请问罪,见其一向为人本分,非贪婪狡黠之徒。其二,购买日用,市人短斤少两,自己出钱补足,见其憨厚可爱。其三,稍与之酒肉,便欢天喜地,见其无多欲求,自足为乐。至此,一个忠厚老仆已让人过目难忘。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细腻精炼的笔法、文字。王拯评道:“真净之至,置震川集几不能辨。”

总而言之,冯志沂从梅曾亮学习桐城古文,十余载从未间断。冯志沂的古文创作自觉实践着梅曾亮的古文理论,其古文“简净有法”、“精洁真纯”,深受师友的称赞,可谓最得梅氏真传。因此,对冯志沂及其古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研究道光时期桐城派作家创作的实际状况,而且对这一时期桐城派的相关研究可以由此而进一步深入。如梅曾亮不拘汉宋门户之见,对冯志沂悉心教导,这是嘉道时期学术上汉宋调和趋势的反映,也是桐城派顺应时代需要,扩大自身影响的必然选择。又如冯志沂是山西籍桐城派作家,这是否提示我们在对道光时期桐城派研究时,不应受原有认识的束缚,将目光仅局限于南方地区,而应该注意到桐城派在北方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M].徐天祥,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89:246.

[2]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M]//舒芜,等.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19.

[3]冯志沂.适适斋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本.

[4]冯志沂.微尚斋诗集初编[M].续修四库全书本.

[5]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诗集[M]. 彭国忠,胡晓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张维.回归“文人”:道光时期桐城派的选择——梅曾亮推动崇尚归氏古文风气的原因和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2—56.

责任编校:汪长林

FENG Zhi-yi: An Important Tongcheng School Writer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ZHANG Wei

(College of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Guangxi, China)

Abstract:FENG Zhi-yi was an important Tongcheng School writer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LIU Sheng-mu, in Origin of the Tongcheng Literature, considered him as a capable student of MEI Zeng-lia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MEI Zeng-liang, FENG Zhi-yi faithfully practised his teacher’s theory of classical essay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became one the best among the disciples for his concise writing style. Therefore, FENG Zhi-y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cannot be neglected.

Key words:FENG Zhi-yi; the Daoguang Period; Tongcheng School writer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1-0007-0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1.002

作者简介:张维,女,广西容县人,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10-09

网络出版时间:2016-03-09 13:49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309.134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