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调查

2016-03-18 16:36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环境监测站云南德宏678400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调查与分析分布德宏州

谷 芸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环境监测站,云南德宏 678400)



德宏州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调查

谷 芸(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环境监测站,云南德宏 678400)

摘要为探索外来入侵生物在德宏州分布的区域、传入时间、扩散途径、发生与危害现状、防治和利用情况,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农林科技专家、调查区内经验丰富的农民、基层科技人员,以乡(镇)为单位,村为单元,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入侵物种分布与危害的地段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德宏州区域内分布有9个科15个物种,其中12种陆生植物,2种水生植物,1种水生物,分布总面积达5 042.64 km2;掌握了外来入侵生物传入时间、传入与扩散途径、分布与危害及防治和利用情况,其中,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对农林生产危害较重,其他物种的危害与发展在可控范围内。

关键词外侵生物;分布;调查与分析;德宏州

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和经济问题,甚至被认为是21世纪最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1-2]。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的严峻势态。据统计,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超过529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占51种[3]。李乡旺等[4]通过野外调查与查阅资料,统计出云南主要外来入侵植物有55种,隶属于21科47属。云南省德宏州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易于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生存和发展,因此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扩散、防治和利用情况,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现状,可为下一步防控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德宏州林业和农业部门采取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紫茎泽兰、福寿螺进行防治。然而,目前尚未建立外来入侵生物预警监测、风险评估体系,缺乏科学的防控依据。因此,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掌握其发生与危害规律,对于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德宏州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研究了外来入侵生物发生与危害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和利用情况,旨在为建立防控机制与决策提供依据。

1调查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地概况德宏州是少数民族农业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地理坐标为97°31′~98°43′ E,23°51′~25°20′ N。南、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5县(市)中4县(市)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 km,有24个边境乡(镇),6 000余个村寨与缅甸毗邻,国土总面积11.53 km2。属中低山宽谷盆地区,所处纬度较低,全境紧靠北回归线附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降水丰富,是全国光照高值区之一,≥10 ℃积温6 457~7 310 ℃,全年日照时数2 320~2 452 h,主要坝区多年平均气温18.3~20.0 ℃。

1.2资料调研组织调查技术人员观看外来入侵生物碟片,了解外侵生物特征特性,增强感性认识,查阅农林部门往年的入侵物种调查资料。走访调查区域内经验丰富的农民、基层农林科技专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时间、传入途径、发生与危害及防治和利用情况[5]。

1.3野外调查以乡(镇)为单位,村为单元,在乡(镇)农技人员和村社干部的配合下,开展外侵生物调查。采用GPS定位,1/25 000、1/50 000地形图实地勾图,GPS、皮尺丈量和目测计算面积,在调查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入侵物种分布与危害地段,进行样方调查。按照调查表填写地理情况、土壤类型、地点名称、物种分布与危害现状、土地权属,拍摄外来入侵生物照片,采集物种标本。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外来入侵生物种类与地理分布根据外来入侵物种在德宏州的发生与危害现状,按下列标准划分为3个危害等级。严重危害: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或导致其他植物濒临死亡或致死;一般危害:外来入侵生物明显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致使其他植物生长状态较差;轻微危害:外来入侵生物较小或不明显地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

根据以上危害等级,可以得出德宏州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即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对农林生产危害较重;假臭草、苏门白酒草、马缨丹、水花生、柄肿菊对农林的危害一般;含羞草、水葫芦、水白菜、锯齿大戟、毒麦对农林的危害较轻或未造成危害。

该调查确定的外来入侵生物,是根据上级农业主管部门下达调查的外来入侵物种。全州共发现9个科15个种,其中12种陆生植物,2种水生植物,1种水生物(表1),分布总面积达5 042.64 km2,其中薇苷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发生危害严重。

2.2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时间与途径

2.2.1传入时间。紫茎泽兰、飞机草、马缨丹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传入,假臭草、苏门白酒草、含羞草、水葫芦、柄肿菊、水白菜、水花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传入,薇甘菊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福寿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毒麦、豚草、锯齿大戟于21世纪初传入。

2.2.2传入途径。紫茎泽兰、飞机草、马缨丹、假臭草、苏门白酒草、含羞草、薇甘菊、豚草通过自然途径传入;水葫芦、柄肿菊、水白菜、水花生、福寿螺被有目的地人为引进;锯齿大戟通过境外购种携带传入;毒麦是州外引种传入。

2.3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情况

2.3.1紫茎泽兰。紫茎泽兰,别名败马草,德宏州50个乡镇均有发生,危害严重,分布海拔210~2 880 m,总发生面积275 109.00 hm2,其中,在农业用地占11 355.00 hm2,林地占216 205.00 hm2,草地占8 514.00 hm2,其他生境占39 035.00 hm2。该物种于20世纪40年代从境外传入,由种子繁殖,种子通过风媒、飞禽、运输工具等扩散,目前已适应了当地自然条件。紫茎泽兰对环境适应性强,入侵在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地、道路两旁、河堤、沟渠边、居住地等。由于缺少防治项目的支撑,导致天然林、荒地、河堤等发生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农地、城镇、村寨周边、沟渠边、人工林、公路两旁的发生面积不同程度的减少。近年来,紫茎泽兰的发生呈逐年减轻的趋势,从2006年的340 726.00 hm2下降至2014年的275 109.00 hm2(表2)。

2.3.2薇甘菊。薇甘菊,别名山兵藤、白花草,目前在德宏州5县(市)46个乡镇均有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总发生面积26 898.50 hm2,其中,在农业用地占5 323.60 hm2,林地占13 291.47 hm2,草地占46.30 hm2,其他生境占8 237.20 hm2。微甘菊从境外传入,1983年昆明植物热带研究所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植株标本,是我国大陆距今最早的薇甘菊标本,其再生能力强、生长快,以有性和无性方式繁殖,以匍匐覆盖和攀援覆盖方式危害,每年以10~20 km的速度扩散,扩散途径有风媒、飞禽、流水、运输工具、种苗携带等。分布海拔204~1 536 m,入侵耕地、园地、林地、草场、荒山荒地、道路两旁、河堤、沟渠边、居住地等,其中海拔760~1 110 m区域的薇甘菊生长、分布密集,危害严重。

2003年薇甘菊在云南省瑞丽市和盈江县的7个乡镇扩散蔓延,2006年德宏州36个乡镇发生薇甘菊,总发生面积11 175.33 hm2,2008年德宏州42个乡镇发生,总发生面积27 739.42 hm2。自2008年秋季实施防治以来,发生率由74.12%降至2014年的3.03%,分布在农地、城镇居住地周边、沟渠边、公路两旁的薇甘菊持续减少,河堤、林地略有增加,荒山荒地、部分农村居住地周边增幅较大。由表2可知,2006年薇甘菊的发生面积为11 173.30 hm2,2014年为26 898.50 hm2,扩散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表22006~2014年德宏州外来入侵物种危害面积

Table 2Damage area of invasive species in Dehong Prefecture during 2006-2014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通过对调查区域分布的15种外侵物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种外侵物种传入时间多数在20世纪40年

代后,传入年限跨度大,传入途径复杂,多数物种分布在海拔1 400 m以下;人们普遍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控意识淡薄,人为无意识导致外来入侵生物扩散现象突出,农民掌握的防治方法少,防治效果不好;缺乏政府资金支持,预警监测能力弱,协作、统防、信息共享不畅,防控工作滞后。

3.2建议

3.2.1开展早期预警监工作。外来入侵生物具有潜伏性、突发性以及对气候、土壤、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种群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土壤湿度、温度密切相关。如果入侵初期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旦扩散蔓延,便很难消灭[1],因此应开展早期预警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3.2.2建立部门沟通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外侵生物分布区域广,防控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应建立部门沟通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对农民加强防控知识和防治技术宣传培训,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防除并举,点面结合;监测时互防,灭除时联防”的防控机制。

3.2.3加强防控机制的建立和防治队伍建设。外侵生物防控应在保护农业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防控机制的建立和防治队伍建设,建立政府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加强对公众外侵生物防控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的防除能力。

3.2.4加强防治工作。外侵生物防治应结合实际,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方法[1],在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区域内,根据地块实施替代种植技术,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通过管理措施,控制外侵生物的再生。

参考文献

[1] 王伯荪,王勇军,廖文波,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2,23.

[2] 张乃群,庞振凌,庞发虎,等.中国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及防除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3):59-62.

[3] 张国良,付卫东.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

[4] 李乡旺,胡志浩,胡晓立,等.云南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6):5-7.

[5] 邱月.辽宁省百合属植物资源现状及调查分析[J].中国植物资源,2015(3):63.

Investig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Dehong

GU Yun

(Yunnan Dehong Dai and 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Dehong, Yunnan 678400)

Key wordsAlien invasive species; Distribu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Dehong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stribution, introduction time, diffusion path, occurrence and harm,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Dehong, by accessing 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visiting the experienced farmer, domain expert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some representative sections of invasiv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damage were selected for quadrat investigation, which used a township (town) or an village as a uni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9 families, 15 species in Dehong region, including 12 terrestrial plants, 2 water plants and 1 aquatic animal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total area was up to 5 042.64 km2in Dehong region. The introduction time, diffusion path, distribution and harm,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were grasped,Mikaniamicrantha,E.Adenophorum,Eupatoriumodoratum,Acedcanaliculatawould make a heavy damage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whereas the hazards of other species could be in the controllable range.

作者简介谷芸(1977-),女,云南芒市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收稿日期2016-02-14

中图分类号S 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7-140-02

猜你喜欢
调查与分析分布德宏州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中职护生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词块教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朋辈关系调查与分析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
德宏州绿色环保畜牧业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