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沼虾-渔稻鱼塘种稻系统的相互影响及种养配置

2016-03-18 16:36姜路辛吴殿星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杭州000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009杭州仁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余杭00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王 力,姜路辛,陈 凡*,吴殿星,杭 勇 (.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杭州 000;.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 009;.杭州仁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余杭 00)



日本沼虾-渔稻鱼塘种稻系统的相互影响及种养配置

王 力1,姜路辛1,陈 凡1*,吴殿星2,杭 勇3(1.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杭州 310001;2.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9;3.杭州仁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余杭 311100)

摘要[目的] 分析日本沼虾和渔稻在共作下的相互影响,构建合理适用的种养配置方案。[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法,设置不同的种稻面积、种植间距、日本沼虾放养密度进行生长和效益对比。 [结果]渔稻种植后日本沼虾的平均体重比对照塘增加73.14%(88 d)和77.43%(135 d),全长增加10.10%(88 d)和10.49%(135 d),表明渔稻种植对日本沼虾个体生长明显有益。种稻后日本沼虾产量减少6.9%~28.5%,减产比例随着种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渔稻种植面积小于等于50%时,虾产值比不种稻提高3.5%~3.9%。[结论]种养配置以渔稻种植占水面面积50%,种植间距为50 cm×50 cm时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90万尾/hm2为宜。

关键词日本沼虾;渔稻;种养配置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俗称青虾、河虾,为我国常见的淡水虾类,具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传统稻虾综合种养中,“虾稻轮作”是一茬稻一茬虾,利用单季早稻或晚稻收割后的空闲田进行养殖[1],主要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虾稻共作”报道较多的养殖品种为克氏原螯虾,有代表性的包括湖北潜江地区和江苏高邮地区等[2-5],利用其喜欢生活在水体较浅的湿地、繁殖季节喜掘穴[6]等生理特性,较适应稻田生态系统;以日本沼虾为虾稻共作的养殖品种的有关报道相对较少[3,7],主要原因是日本沼虾对水深的要求一般为1.0~1.5 m[8-9],这与水稻需浅水烤田存在矛盾,处理办法是挖建一定面积的深沟来保障养虾,如崔影等[3]挖建1.0~1.5 m深虾沟面积占稻田的15%以上,韩晓磊等[7]挖建0.8~0.9 m深的虾沟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虾沟中都需要种植一定的水草,实现了虾、稻水体的流通公用,但在浅水烤田期实际为虾、稻2个系统。目前,在鱼塘等深水环境下的虾稻共生模式研究鲜见报道。笔者使用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的一种高秆型水稻新品种渔稻,无需烤田并可生长在水深1 m以上的水体中,满足了日本沼虾对养殖水体深度的要求。笔者分析了日本沼虾-渔稻鱼塘种稻系统的相互影响及种养配置,以期为这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提供生产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试验在余杭区仁和街道的杭州仁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进行。该研究区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1 800~2 000 h,年平均气温16.0 ℃,无霜期在240 d左右,年降雨量为1 150~1 550 mm,属于传统的江南鱼米之乡,适合日本沼虾和水稻的生长。

选择生产条件基本一致的12口池塘,试验池总面积13.2 hm2,池深2.0~2.5 m。每池均安装底增氧设施,按照每公顷2.25 kW功率的罗茨鼓风机和22.5个直径40 cm的微孔增氧盘配备。

1.2试验品种水稻品种为渔稻,由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稻种。试验用虾为日本沼虾,虾苗由杭州仁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繁,规格为6 000尾/kg。

1.3试验方法按照不同的种稻面积占比(0、30%、50%、70%)、种植间距(40 cm×40 cm、50 cm×50 cm、80 cm×80 cm)、日本沼虾的放养密度(60万和90万尾/hm2),设置6个组,具体种养配置见表1。

各组虾种放养时间、投饲率、进排水等生产管理措施一致,统一于7月15日放养虾苗,放养时体重为(0.19±0.03)g(与5 000尾/kg相近),全长为(32.81±2.85)mm。9月1日起,用虾笼轮捕日本沼虾上市。稻种于5月15日点播,池塘水位随着渔稻的生长而逐渐加深,最终加至平均水深1.2 m,不种稻的空白对照组(A)同时进行并保持水位一致。

1.4测定项目方法

1.4.1日本沼虾。①以全长和体重作为衡量个体生长情况的指标。以地笼捕捞方式,在养殖周期内对不种稻(A)和种稻(B、D、E)的日本沼虾进行随机抽样测量;全长使用Mituoyo-IPG7电子游标卡尺(精确度0.01 mm)测量,体重用厨房纸巾吸干水分后用SHUANGQUAN-MP500B电子天平(精确度0.01 g)测量。②以产量、产值和售价作为其效益指标。在不考虑渔稻生产的成本和产值的情况下,就日本沼虾而言,种稻与否的生产成本和养殖管理基本相同,因而可以以虾的产量产值来分析其效益;虾类的个体大小及群体规格整齐度对其销售价格的影响较大,因而引入平均价格进行分析。当地日本沼虾为9月起开始捕大留小,至12月全部捕捞将商品虾全部上市后,再重新放养进行第2季养殖。因其上市周期长,先根据每天的销售情况统计出总的产量产值,再计算上市期内的售价(平均价格)。

表1日本沼虾塘虾稻共生模式试验设置

Table 1Test setting of shrimp rice symbiotic model inM.nipponensepond

1.4.2渔稻。以平均产量、丛产量、米产值和折算均产作为渔稻评价的指标。平均产量=渔稻产量/池塘面积,即各池稻谷的实际收获重量除以池塘面积。丛产量=各试验池塘稻谷的实际收获重量/该试验池塘的渔稻种植丛数。大米产值按渔稻的平均出米率68%、原生态包装米价20元/kg计算单位面积池塘大米产值。折算均产=渔稻产量/(渔稻种植面积×2),即以池塘50%面积种植渔稻后计算。

1.5数据处理试验数据均使用Excel 2013进行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

2.1.1个体生长。由表2可知,种稻与否对日本沼虾个体生长的影响显著,但是不同的种稻面积和种植间距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不大。10月10日,种植渔稻后的虾平均体重达到4.96 g,比对照增重73.14%,差异显著(P<0.05);平均全长达到66.73 mm,比对照增长10.10%,差异显著(P<0.05)。11月26日,种植渔稻后的虾平均体重达到5.11 g,比对照增重77.43%,差异显著(P<0.05);平均全长达到67.30 mm,比对照塘增长10.49%,差异显著(P<0.05)。

注:Z为种稻均值,即B、D、E 3组平均值。同列上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

Note:Z is the mean of rice growing,namely the mean of B,D,E groups.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stand f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2.1.2群体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种稻塘日本沼虾中后期上市规格更加整齐。11月,对照塘σ2值比种稻塘大,其正态分布曲线比种稻塘更加平缓,同时40 mm以下小虾较多;10月种稻塘与对照塘差异不显著。这表明渔稻种植后日本沼虾养殖中后期小虾较少,上市规格更加整齐。

2.2对日本沼虾养殖效益的影响

2.2.1产量。由表3可知,与对照相比,种稻后日本沼虾的单位产量有一定幅度下降:B、C、D、E、F组比A组减产6.9%~28.5%,且减产比例随着种稻面积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①种植后虽然可能缓解了日本沼虾性早熟而“秋繁”的现象,而日本沼虾性早熟的结果除了规格偏小外,“秋繁”现象增加了塘中的虾苗,能够带来一定的产量。实际生产中,就有以日本沼虾秋苗作为二茬放养以增加池塘产出的技术措施[10-11]。②日本沼虾-渔稻共生系统属于新的生产方式,操作者对于渔稻种植后生产管理上如何调整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操作上可能没有及时适应种稻后的变化,如稻株占据水面后对于投饵、摄食的判断有所偏差等产生的影响。

2.2.2产值。由表3可知,从日本沼虾产值来看,与对照组相比,B、D产值比A分别增加3.5%和3.9%;C、E和F组的产值分别比A组减少9.2%、20.3%和20.9%。合理的种稻面积和间距可以提高日本沼虾的产值。当渔稻种植面积小于等于50%时,日本沼虾减产较少,平均个体增大,销售价格高,虾产值比不种稻高。渔稻种植占水面面积大于等于70%时,日本沼虾减产较大,虽然商品虾个体和价格优势还在,但日本沼虾的产值低于对照塘。

2.2.3平均单价。由表3可知,从日本沼虾在上市期内的平均销售价格来看,B、C、D、E、F组比A组上涨8.09~11.05元,涨幅达8.96%~12.26%;种稻后平均上涨9.68元,平均涨幅10.74%,种稻对日本沼虾单价的提升效果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在种稻后产出的日本沼虾平均规格大,小虾少,群体规格整齐。日本沼虾售价与其平均规格大小成正比。规格较大的日本沼虾不但数量少,还有酒楼宾馆的高价收购,因而不同规格在日本沼虾在单价上差异明显。在日常销售记录中也能反映出种稻塘日本沼虾的价格优势。

2.3对渔稻生产的影响

2.3.1日本沼虾对渔稻生产的影响。通过对B塘与C塘、E塘与F塘同等渔稻种植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60万~90万尾/hm2)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渔稻产量相近(2 281.5 kg/hm2与2 260.5 kg/hm2、2 551.5 kg/hm2与2 571.0 kg/hm2),组内无显著差异(表4)。这表明不同的日本沼虾放养密度对稻产量和产值的影响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①日本沼虾属于小型杂食性水产动物,既不会拱搅稻根也不会以渔稻为食物,在行为上不会影响渔稻生长;②日本沼虾年产量相对其他水产养殖动物而言偏小,其放养密度差异产生的池塘肥力差异并未给渔稻生产带来明显不同。

2.3.2种植面积对渔稻生产的影响。种植面积减少后产量和产值也随之减少,试验池中种植面积为70%、50%、30%时渔稻的平均产量为3 571.5~3 600.0、2 260.5~2 281.5、1 011.0 kg/hm2。

2.3.3种植间距对渔稻生产的影响。由表4可知,40 cm×40 cm的间距稻谷丛产量为81~82 g,50 cm×50 cm的间距稻谷丛产量113~114 g,80 cm×80 cm的间距稻谷丛产量为177.5 g,丛产量随着种植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前期研究表明渔稻属于分檗中等偏强的稻种,该试验结果与其相符。

虽然间距越大,渔稻单丛产量越高,但40 cm×40 cm间距的折算均产为2 551.5~2 571.0 kg/hm2,50 cm×50 cm间距的折算均产为2 260.5~2 281.5 kg/hm2,80 cm×80 cm间距为1 684.5 kg/hm2,表明间距越大稻谷的折算均产越低。

2.4种养配置优化分析

2.4.1稻虾共生模式可增加效益。在共生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各种稻组的综合效益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提高。由表5可知,种稻后平均利润90 108.0元/hm2,平均比对照塘增收10 870.5元/hm2。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渔稻渔稻塘共生的种养结合模式比单一的日本沼虾养殖模式,增效显著。

2.4.2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90万尾/hm2为宜。试验结果表明,“渔稻”渔稻种植后日本沼虾略有减产,因而放养密度再提高不合适。当放养密度为60万尾/hm2时,虾产值明显下降。从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来看,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90万尾/hm2为宜。试验结果还表明,当渔稻的种植面积达到70%时,因为日本沼虾放养密度减少而造成产量和产值的下降明显减缓。

2.4.3渔稻种植面积以50%左右为宜。由表5可知,对日本沼虾而言,当渔稻种植面积低于等于50%时,种植渔稻对日本沼虾产值而言是有利的;当渔稻种植面积达到70%时,造成日本沼虾产值有所下降。对渔稻产值而言,则是种植面积越大越好。从利润来看,B、C组利润位居前2名,分别为104 477.9元和89 266.5元。因此,渔稻种植面积占比以50%为宜。

2.4.4日本沼虾塘的渔稻种植间距以50 cm×50 cm为宜。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渔稻的种植间距与日本沼虾产量无密切关系。从B、D日本沼虾产量来看,当渔稻的种植间距达到80 cm×80 cm时,与种植间距50 cm×50 cm相比并未明显对日本沼虾产量造成更大的减产。渔稻产量与其种植间距相关,虽然间距越窄单丛产量越小,但受益于单位面积种植丛数的增加,渔稻单位产依然增加。渔稻种植间距太大时,抗倒伏较差。当种植间距80 cm×80 cm时,遭遇台风后倒伏较多,容易因稻谷入水腐烂而造成减产。因而,在虾稻共生模式下,渔稻的种植间距以50 cm×50 cm为宜。

2.4.5虾稻共生试验最佳模式。虾稻共生试验综合效益表明,虾稻共生系统配置以渔稻种植占水面面积50%,当种植间距50 cm×50 cm时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90万尾/hm2最佳。

3讨论与结论

3.1渔稻对日本沼虾个体规格的影响机制探讨日本沼虾养殖中,一般认为“秋繁”即性早熟,是导致成虾个体普遍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傅洪拓[12]认为因性早熟、个体偏小导致商品虾平均仅40%左右达到上市规格,甚至更低。李家乐等[13]认为日本沼虾放养密度越大、性成熟越早;同时,将放养时间推迟到7月中下旬,可以因突然改变了其生存环境,而使“秋繁”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日本沼虾-渔稻鱼塘种稻共生系统中日本沼虾个体相对较大且相对均匀,“秋繁”现象不明显,主要有以下原因:① 5~6月需要随着渔稻生长逐步加深水位,不适宜放养虾苗,因而日本沼虾放养时间在7月以后,放养较迟可以因突然改变了其生存环境而控制“秋繁”,这与李家乐等[13]的分析结果相近。②渔稻每个稻节上可发育形成发达的水生根,在生产期间随机拔出的稻株上,均可见到一处处水生根上的日本沼虾。结合日本沼虾生长习性,日本沼虾能够适应渔稻提供的“虾巢”环境,而众多稻节上水生根形成了立体的栖息环境,从而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栖息场所,有利于日本沼虾个体生长。③水稻种植后由于叶片遮挡等因素,减缓了水体温差变化,对稳定水环境有一定作用,有效缓解了日本沼虾的早熟现象,中后期时早熟产卵而成的小虾明显较少,个体规格大而统一。

3.2渔稻或可在日本沼虾养殖中取代传统水草在日本沼虾的养殖中,一般需在塘中种植20%~40%面积的沉水性水草,如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等,主要作用为降低塘中日本沼虾的分布密度,避免其互相残食,提高池塘产量[12-13]。但是,沉水性水草在日常生产中存在以下不足:①种植管理要求较高,水草生长需要控制好的透明度(光照)和肥力(营养),透明度不足水草难以生长透明度过高池底易生青苔而抑制其生长,而肥力充足时需要定期修建以防止过多生长;②多数水草不易度夏,如菹草一般在夏季逐渐衰亡腐败,同时形成冬芽,沉入底部,到9~10月冬芽重新萌发生长;③要防范因开花、病害等引发的水草大量死亡。短时水草的大量死亡腐败可使水体溶氧下降、水质恶化而导致虾大量死亡。

在日本沼虾-渔稻共生系统中,用渔稻来代沉水性替水草,不但收获的稻米能产生经济效益,还有以下生产管理上的优势:①渔稻生长期管理相对容易。除去秧苗的培育种植和稻谷的收割外,在渔稻生长期不进行晒田、不施加水稻专用肥、不喷施农药,基本不需要专门管理。②夏季是渔稻生长的主要季节。同时由于渔稻秆叶高出水面,在夏季能起到遮荫的作用,对于稳定水温有一定的效果。③渔稻即使在收割或死亡,其在水中的秸秆也不会短期腐败,不会造成突发性的水质恶化现象。④能全部回收上岸,以减少池塘富养化。渔稻稻谷通过人工收割,其水下秸秆可用镰刀贴塘底割断即可浮起并会随风漂浮到塘边,在塘边收集上岸即可。

水草与渔稻种植的面积不能超过一定比例。水草一般在池塘面积的40%以内[12-13],而渔稻则在50%左右,若超过70%则对日本沼虾的生长有抑制。这可能与日本沼虾的生理习性有关。

参考文献

[1] 金乃康,尉士南,张友平,等.稻虾轮作种养模式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09(4):151-152.

[2] 李可心,朱泽闻,钱银龙.新一轮稻田养殖的趋势特征及发展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11(6):17-21.

[3] 崔影,常先苗.青虾稻田生态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227-228.

[4] 奚业文,张玲宏.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研究[J].河南水产,2015(1):20-23.

[5] 何玉明,张天虎.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学养鱼,2011(3):1-2.

[6] 王顺昌.克氏螯虾的生物学和生态养殖模式[J].淡水渔业,2003,33(4):59-61.

[7] 韩晓磊,袁雪芬,薛飞,等.虾稻共作模式下青虾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科学养鱼,2013(1):50-5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无公害食品青虾养殖技术规范:NY/T5285-2004[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9]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无公害青虾 第1部分:池塘养殖技术规范:DB33/385.1-2002[S].杭州: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

[10] 陆全平,蒋健,周惠钟,等.青虾池塘高效养殖试验[J].水产养殖,2012(3):15-17.

[11] 雍正保,唐玉华.青虾与沙塘鳢同池共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5(2):48-50.

[12] 傅洪拓.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一)[J].科学养鱼,2007(1):12-13.

[13] 李家乐,陈蓝荪,刘其根.中国青虾产业发展研究(六)青虾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水产科技情报,2011,38(6):315-319.

The Interaction and Planting-breeding Configuration inMacrobrachiumnipponense—Rice System

WANG Li, JIANG Lu-xin, CHEN Fan*et al

(Hangzhou Fishery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Hangzhou, Zhejiang 310001)

Key wordsMacrobrachiumnipponense; Rice; Planting-breeding configur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Macrobrachiumnipponenseand rice, construct appropriate planting-breeding configuration program. [Method] The growth and benefit of different rice acreage, spacing,M.nipponensebreeding density was compared. [Result] After planting rice the average weight increased by 73.14% (88 d) and 77.43% (135 d); the full-length increased by10.10% (88 d), 10.49% (135 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ond, indicating that the individual growth ofM.nipponenseclearly benefit from rice cultivation. After rice planting, the yield ofM.nipponensedecreased 6.9%-28.5%, the production reduction ratio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ice area. When rice acreage was within 50% or less,M.nipponenseyiel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n-rice pond as 3.5%-3.9%.[Conclusion] The best configuration for planting-breeding configuration is rice acreage accounting for 50% of water surface area, planting spacing 50 cm×50 cm,M.nipponensestocking density of 900 000/hm2is optimum.

基金项目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科技攻关专项(20130432B16)。

作者简介王力(1983- ),男,浙江湖州人,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通讯作者,推广研究员,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08

中图分类号S 9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7-0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