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零墨

2016-03-18 00:40吴正格
寻根 2016年1期
关键词:窝窝糖稀小贩

吴正格

“吆喝”与“喓喝”

吆喝,这里专讲食贩的叫卖声。

古写作“喓喝”,原是指虫叫的声音,春秋时期已见应用。如《诗·南召·草虫》:“喓喓草虫。”但“喓”和“吆”在《说文》里都未曾收录。到了宋代,“喓”仍是指虫声。如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欧阳公云:‘予作《憎蝇赋》,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喓喝来咬人也。”

宋代以后在文字上记载食贩的叫卖声较多。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人市”:“更有御街桥至南内门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这里却没写明是“吆喝”。“吆”字较早出现在清初。如《红楼梦》第九回:“我吆喝着都不听。”还有《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然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兹见,“吆”字的出现比“喓”要晚得多。这也表明,“吆喝”已是人的呼喊声,不同于“喓喝”是虫声了。

其实,自从有了商业以后,甚至在以物易物的远古,为了经贸所需,就产生了这类吆喝声。这种情况应该在全国各地都有,即是史籍中所说的“市声”“货声”等。“吆喝”也是老北京话。现代京味作家刘一达在小说《爷是大厨》里写道:“呦喝,过来嘿。”这里的“呦”同“吆”,如今已通写为“吆”了。哪里的食贩吆喝声最值一记?是清代京城。

《一岁货声》与蔡绳格

老北京的小贩挑担、提篮或推车,沿街绕巷吆喝着售卖食品,从史载来看,兴于元代。如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都中以面为糕馈遗,作重阳节,亦于阛阆于笟笑,芦席棚叫卖。如七夕、(端)午节,市人又多以小扛车上街沿叫卖。”明代亦有记载,如史玄《旧京遗事》:“京城五月,辐辏佳蔬名果,随声唱卖,听唱一声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担市也。”至清代记载见多,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有“卖瓜子解闷声”“卖合菜细粉声”“绕街遍巷,叫而卖之”。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二月下旬,则有贩乳鸽、乳鸭者,沿街吆卖。”但是这些记载,零星而笼统,亦未记明是如何吆喝的,缺乏具体生动的声像。首都图书馆藏有《一岁货声》(又名《燕市货声》)一册,详细记录了清代京都小贩的吆卖声。读之如临市井游观,讵可知悉岁中食货;又如居之巷陌,晨暮间倚窗望闻吟啭唪唪,如聆天籁。

《一岁货声》作者署名“闲园鞠农”,即蔡绳格,字省吾。他生活在清末的北京,隶汉军旗籍,为“有清世族”。据查,这位隐士还著有《燕城胜迹志》《燕京岁时记》《北京礼俗小志》等多种。可见,他对北京的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也是较早留意市井生活的学者。此书写成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他在书序中喻小贩的吆喝声为“天籁”,记之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这就将他编录此书的情怀和意图表达出来了。

《一岁货声》初见齐如山抄藏本,后来刘半农借去又请人代抄。周作人闻之亦借来抄阅,并撰《夜读抄》推荐:“倘得有熟悉北京社会今昔情形如于君闲人者为之订补,刊印于世,不特存录一方风物可以作志之一部分,抑亦间接有益于艺文,当可不在刘侗之《景物略》下也。”若不是这些文化耆宿的传抄和举荐,此书恐怕至今雪藏,少为人知,亦可证明其价值的珍贵性。

《一岁货声》选释

《一岁货声》(共42篇,以下简称《货声》)中记清代北京一年四季的小贩吆喝声,摹声录之。内容有饮食、日用品、修理、娱乐、占卜等方面,但十之八九为饮食类,包括随季特食、应时小吃、春蔬秋果、夏馔冬肴、奶品卤味、禽畜水鲜及至糕点糖饴、米面杂粮等,甚为周全。这里选择一些有京食特色者予以释介。

“杏仁茶来欧!”

“干碗儿,嘞哎嘀哎酪哎哟!”(奶酪)

“枣窝窝、糖窝窝、白糖芝麻澄沙三样爱窝窝!”

“糖杂面儿,糖杂面儿,姑娘吃了我的糖杂面儿,又会扎花又会纺线儿;小秃吃了我的糖杂面儿,明天长头发,后天梳小辫儿!”

“太阳糕嘞,小鸡儿的太阳糕!”

杏仁茶:大米粉熬成粥状,盛瓷碗中,撒入些桂花汁、蔗糖和细碎甜杏仁,搅匀食之。有诗咏道:“清晨市肆闹喧哗,润肺生津味亦佳。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纪晓岚写过32首食品诗,唯对杏仁茶未置贬词,可见此公亦嗜于此。京人习于晨起喝杏仁茶,故卖者在天一放亮,便挑担串街售卖。前担置小火炉,炉上为锅盛着杏仁茶,锅上有固定的半盖,搁着装调料的小罐;后担是一细高形木桶,下层是清水盆(洗碗用),上层放着瓷碗、匙筷等。

奶酪:唐时称醒醐。皮日休诗日:“雕胡饮熟醒醐软,不是高人不合尝。”即指此食。宋时称乳酪,辛弃疾有“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前偷尝惯”的自戏。清时,京人则称干碗儿酪,用牛乳、蔗糖、江米酒制成,呈半凝固状,色白如玉,清凉甜香,入口即化。清末开业的“丰盛公奶酪店”最为脍炙人口,售有杏仁酪、果子酪、松子酪、核桃酪等多种。小贩卖奶酪,通常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圆形木桶,里面捂着层层相叠的干碗儿酪。或吆喝:“伊哟噢,酪——喂!”

爱窝窝:今称艾窝窝,认为是清官食品,皆误也。此食与艾之类无关。李光庭《乡言解颐》中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章未有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渗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相传明代中宫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日爱而已。”这大概是“御爱”转“爱”的来历。但说“上作一凹,故名窝窝”,不解。明太监刘若愚《酌中志》所记爱窝窝,除证明此食是来自明代,又记“以糯米饭夹芝麻糖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确也。清时,《燕京小食品杂咏》则记:“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面粉搓,浑似汤团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后有注:“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色之馅,用面粉团成圆球,大小不一。”可见,爱窝窝原为明宫食品,但源于民间,染御后又传回京肆,继由回人所发扬。以至卖此食的小贩多为天方教人。一般是挎长方提篮,敲小木梆,沿巷唤客。

糖杂面:用麦芽糖(京人谓糖稀)蘸匀熟黄豆面做成的甜食。小贩挎筐售卖。筐内有瓷缸装着糖稀,小布袋里装着炒熟的黄豆面;另有一小捆约三寸长的秫秸秆儿。小孩来买时,即取适量糖稀,两手边抻边蘸黄豆面,抻开后对折,反复抻、折七八次,至糖稀呈一把金丝状时,再取一根秫秸秆儿一挑,递给小孩。吃起来酥香甜脆。小孩若是老主顾,或是肯花双倍钱,小贩的两手就藏在布袋里鼓捣一阵,捏出个盘旋的蛇或尾巴高翘的猴子。

太阳糕:中和节特食。中和节相传自唐代始。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根据丞相李泌建议,下诏废止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囊盛百谷果实互赠,号献生子”(《旧唐书·德宗纪》)。清代中和节,京人习制(或购)太阳糕:“二月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燕京岁时记·太阳糕》)这说的是面粉中经渗油、蔗糖,合成水油面,制成面饼形,层层相叠,顶面用糯米面捏成小彩鸡,象征太阳,用以中午祭日。故而此日太阳糕最是抢手之物。小贩于晨时便绕街巷叫卖,又吆喝:“供佛的太阳糕!”

冰激凌:由明代“冰盏”演化而来。《帝京景物略》:“前明于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卖者,手二铜盏叠之,其声嗑嗑,曰冰盏。是物今尚有之。”“今尚有之”即指清代。清代的“冰盏”之类,有一种谓“冰核儿”(间胡),是加了糖的碎冰。暑伏以后,多是贫寒之家的大孩子推着小轱辘车售卖吆喝:“哩来喂咳,冰核儿哎!”另一种即是冰激凌。老做法是:大水筲中间安一较粗的轴状铁筒,上有绳缠,为制器。制时,先往筲中添入碎冰,撒少许盐,再往轴状铁筒里注入甜水,遂来回拉动铁筒上的绳,使其在筲里不断旋转,简内的甜水便逐渐降温。约一小时后,筒壁已挂上冰凌。再用刮器刮下冰凌,使其落在甜水中。售时用漏勺捞出冰凌,盛入碗中,再添些糖水。因冰凌浮于甜水之上,如雪花落下来一般,故又谓“雪花儿落”。所以又吆喝:“冰镇的凌啊,雪花儿的落,贱卖多盛拉主道!”

这类特食甚多,再如甑儿糕、蜂糕、茶汤、炒肝儿、爆肚、炸面磨儿……吆喝之声数不胜记。

释介至此,就想那一声声吆喝,无论嗓亮腔圆、悠扬婉转、尖亢欢快、苍劲沉缓,俱是能听出音调,有律有韵,时起时伏,如行吟歌手之心声,焕发着诱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如鸟鸣于林,发其天籁。《一岁货声》的意义,不仅是采录时忠实于吆喝的确切,斟酌于字眼和字声的凿枘,留住了清代京都民风民俗的真谛,有美学意识和审美情趣,也是揭橥京都小贩创造、推广和传播民间美食的生动记录。

猜你喜欢
窝窝糖稀小贩
北平的零食小贩
和糖稀
还有多远
推·电影
新动工房
味道
卖花米团
不熟不要钱
母鸡下蛋
晶莹糖稀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