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性的容饰

2016-03-18 00:40钟庆禄
寻根 2016年1期
关键词:客家人耳环首饰

钟庆禄

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中原汉服为基础,吸收了生活在赣闽粤边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并逐渐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结晶。它不但种类多样,工艺精湛,而且还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风情习俗、艺术智慧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汉族服饰艺术的一朵奇葩。客家女性容饰更具有鲜明的族群特色。

客家女性发式

容饰,包含发式与化妆。客家是一个具有移民背景的族群,学界一般认为其至迟于宋元之时即已形成。客家族群在南方的赣闽粤边区形成后,自许“中原衣冠贵族”,将“宁卖祖公田,不忘祖公言”奉为信条,恪守传统。强烈的中原情结和相对封闭的赣闽粤边区环境,促使客家人长久以来保持着中原发式。直至清代满人入关,颁布剃发令,客家男子发式才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客家女性发式并没有受此影响,依然保持了一贯发式。

通常,客家少女编单辫,扎红绳,额留容发,俗称招郎发,不加首饰,娴雅素淡,以示未出阁。光绪《嘉应州志》载:“女嫁前一日髻,谓之上头。”“上头”即“上笄”,客家少女在出嫁前都要将单辫梳成发髻,表示已有婆家了。黄遵宪有诗云:“金钗宝髻新妆束,私喜阿侬今上头。姊妹旧时嬉戏惯,相看霞脸转生羞。”描写的就是客家少女出嫁前改辫梳髻,饰以金钗,试穿新装的羞涩情景。赣南会昌县也有首山歌《梳妆曲》描写了客家妇女梳髻化妆的情景:

天蒙光,地蒙光,门北嫂嫂叫姑娘,打开房门望一望,日头出山三丈长。到转房中巧梳妆。左手端油罐子,右手提梳脑箱。头上梳起盘龙髻,脚踩花鞋绣鸳鸯。眉毛弯弯就像天上眉月眼,天上琉璃星,口似红莲初出水,脸似桃花腮是红。

童养媳和等郎妹梳髻则多在除夕晚间上头成婚。少女梳髻后,意味着她以后可以使用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了,也标志着做姑娘梳单辫的日子结束,此后梳髻将伴随终生。

客家妇女的髻式有圆形髻、船形髻、坠马髻、椭圆形髻、锥形髻等;髻饰有髻簪、髻钗、发针等银器和髻网。梳髻配饰因人而异,富者插金银钗,戴金耳环、金银项链、金银手镯、金银戒指,一身珠光宝气;贫者荆钗彩带为饰,朴素大方。一般来说,少妇梳髻注重美观,金钗银簪饰于发髻,中老年妇女梳髻更随意一些,用发网套发髻,至多加戴银钏作装饰。但她们的髻都是真发梳成的,不是假髻,客家人梳假髻是近代的事。

客家少女出嫁之时,娘家会为其精心准备好一个梳妆盒陪嫁。梳妆盒有藤制和木制两种,一般为长方形,有提耳,分两至三层,上层用于放梳妆用具,下层用于放金银首饰。新中国成立后,木制梳妆盒一般漆成红色,盒外有印花装饰,可上锁,每层抽屉可推拉,盒盖置有镜子。在盒外漆有时代印记的字样。用梳妆盒陪嫁的风俗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辛亥革命后,知识界中青年妇女喜剪短发,农村妇女发式却无多大改变。在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也提倡剪短发,废除金银首饰,客家妇女积极响应号召,许多人剪成齐耳短发,相当部分妇女还踊跃参加了红军。在赣南到处流传着剪髻兴短发的歌谣,如于都县岭背山歌《剪掉“圆头脑”》:

姐姐摘下头上花,嫂嫂剪掉“圆头脑”;现在妇女讲时髦,不用镜子前后照。

新中国成立后,客家妇女的发型增多。少女改扎两条拖辫,成年妇女多剪短发,农村老年妇女仍有梳髻的。改革开放后,少女染发、烫发、拉发等层出不穷,戴耳环、戒指、项链的也日益增多;中青年妇女,特别是城镇妇女也普遍喜欢染发、烫发;农村老年妇女则依旧有梳髻的。

客家女性化妆

由于客家人生存环境的恶劣,客家妇女长期从事着“四头四尾”的体力劳动,化妆不便于劳作,所以平常少有化妆。但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客家妇女也不例外,广西客家山歌《梳妆纺纱织布歌》的第一节详细描绘了一位织布客家女的梳妆情景:

梳妆

五更鸡儿叫洋洋,梳妆娘子出绣房。

左边放只油水碗,右边放只梳头箱。

手拿凳子平平放,梳妆娘子坐中央。

十指尖尖来解发,解开头发来梳妆。

大梳梳了小梳掠,十指尖尖把油放。

左边搽了三两六,右边搽了足四两。

梳出黄蜂对蝴蝶,梳出金鸡对凤凰。

梳出犀牛来望月,梳出蝴蝶双对双。

梳出麒麟对狮子,两边梳出凤朝阳。

长短金钗排左右,耳戴珠环把金镶。

从这首山歌可以看出,客家妇女早晨梳妆特别注重头发的梳理与装饰,对面部也会进行必要的化妆。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仅是少数年轻妇女所为。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客家妇女来说,一生隆重的化妆有两次:生前出嫁时的化妆和死后的殓妆。

闽西明溪有首《梳妆歌》,描写了客家新娘出嫁时的化妆情景:

梳两鬓,黑似墨,调和胭脂把脸搽。

点口红,画眉毛,一对金环坠耳下。

金簪银钗插满头,压邪铜钱身边挂。

可见,客家新娘出嫁时需要经过梳髻、打胭脂、描口红、画眉毛、穿金戴银等环节,非常庄重。

殓妆指人死之后的化妆。客家人生前不注重化妆,死后的殓妆却有许多讲究。当死者寿终正寝后,子孙要立马将其发辫解开,除下首饰,点香烧纸。之后立即带上铜钱、拿上瓦罐到河边去买水回来给死者抹尸,进行殓妆,俗称“买水抹尸”。买水时,要先向河神焚纸跪告,然后将三枚铜钱抛入河中,用左手朝顺流方向舀水,连舀三下,第一、第二下为空舀,第三下舀水入罐端回。丧尸间要有人跪迎,接水入室,孝男或孝女即用此水为死者洗脸、抹身、梳头。若死者为女性,则需像生前一样为其梳髻、化妆。

客家女性首饰

1949年以前,客家妇女一直都有佩戴银器为美的习俗。女子出嫁需置备一套银器,有银簪、银钗、银手镯、银戒指、银耳环等十余件。即使系围身裙也要胸吊银牌,背系银链。毛泽东在1930年的《寻乌调查》中如此描述寻乌县的客家妇女们对银器首饰的钟情喜爱:

寻乌的妇女们……不论工农商贾,不论贫富,一律戴起头上和手上的装饰品,除大地主妇女有金首饰外,一概是银子的。每个女人都有插头发银簪子和银耳环子,这两样无论怎么穷的女子都是要的。手钏和戒指也是稍微有碗饭吃的女人就有。银也是个名,实际是洋铁皮上面涂一点银,有些是铜上涂一点银。

苏维埃时期,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提倡移风易俗,改变穿金戴银的习惯,广大客家妇女积极响应号召,仅瑞金一县捐献银饰就有数万两之多。1942年,定南县县政府第一次行政会议决定,限期取缔妇女穿戴中的银质装饰品,逾期未取缔者,处以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金,并没收银器。因推行困难,未曾实施。可见银器首饰在客家地区是多么流行。相反,金、玉等首饰在客家地区极为少见,仅家庭富裕者少量佩戴。客家妇女常用的首饰有发簪、银链、戒指、耳环、手镯等。

簪是古人用来绾住头发,固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首饰。制作材料有金、玉、银、铜、铁等。以玉簪为贵,金簪次之,银、铜簪再次之,铁簪为贱。金、玉簪一般为贵族富有者使用,银、铜簪则受到中下层百姓的青睐,铁簪少有人用。在客家地区,最常见的便是银簪,长约10厘米,簪头镂空,簪身中间窄,两头大,末端尖利,造型如剑、刀、叉。据说制成这种形状与客家人的南迁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南迁时,沿途难免遭到兵匪的袭击和地方恶势力的骚扰,客家妇女出于自卫防身的需要,也是为了便于隐藏和携带,便将小刀、短剑藏匿于发髻之中,以备在迫不得已之时给对方致命一击。后来,客家人定居南方后,这种自卫的武器便演变成妇女最常用的银簪头饰。

其实,客家妇女喜用簪,和她们婚后梳髻有莫大的关系。凡客家妇女,一旦结婚,一律梳髻。最流行的髻便是圆髻,将头发团于脑后,用两根银簪十字交叉插入发髻固定,外用发网套髻,用针固定。银簪不仅起到固定发髻的作用,同时露出来的精美簪头能给人赏心悦目的观感。正因为它的装饰性,银簪备受青年妇女喜爱;又因为它的实用性,不排斥年老妇女的佩戴,所以银簪在客家地区非常盛行,并逐渐形成少女出嫁之时,女家哪怕是向男家索要也要为女儿制备银簪嫁妆的风俗。若嫁妆连一件像样的银簪都没有,会令新娘伤心,也会招人耻笑的。地处粤中偏北的新丰县,有首哭嫁调《担头没有凤冠髻》唱道:

各人头发各人梳,使乜阿姨手咁多。阿嫂姐妹,担起头颅又没凤冠髻,搭落头颅又没云肩丝。阿嫂姐妹,担起头颅没容坐,搭落头颅没八宝。

“八宝”包括银簪,新娘对没有八宝陪嫁既伤心又埋怨,反复诉苦。可知,客家银簪不仅是一件普通的首饰,而且还是财富、地位的象征和关乎面子的问题。

戒指、耳环、手镯也是客家妇女的必备嫁妆之一。客家妇女向来有穿耳戴环的习俗,姑娘十来岁时便开始穿耳,并且多数人选择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这天。佩戴耳环视家境选择金、银、铜质,穷人则常用丝线穿草珠当耳环。戴戒指则一般是在订婚至生育和年老之后这两段时间。按风俗,订婚之时,男女双方会在礼单上约定姑娘的首饰嫁妆项数,俗称“讲三金”。“三金”首饰一般是男家计价支付给女家,由女方家长制备,出嫁时作为嫁妆带回夫家。新婚之后,婆家会尽量多做家务,新娘不必从事过多的繁重劳动,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新娘生育后,已为人母,诸事都要操心,干活与家人无异,整天忙忙碌碌,戴戒指会妨碍劳动。这时,她们只好把戒指收藏起来,直到老年不再频繁干体力活时,才重新戴上。

客家人戴的戒指、耳环基本上是银质的,少数富人戴金质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金戒指和金耳环的“金”仅是个名而已。客家山歌《锡打戒指包哩金》唱道:

锡打戒指包哩金,送到阿妹手掌心。人人都话金打个,久后正知锡在心。另一首《郎送耳环镀黄金》:

郎送耳环镀黄金,黄金跌落大河中。千两黄金傉舍得,难舍阿哥这条情。

送给情人的戒指和耳环都是镀金的,可见真正的金质戒指和耳环在客家地区是极少见的。

客家妇女常戴的手镯有银制和玉石两种,以银制手镯居多。

此外,客家妇女喜穿围身裙,常配银牌、银链装饰。客家先民南迁之前,赣闽粤边区是古越、畲、瑶等民族的居住地。客家先民进入该地区后,先进的中原文化与畲、瑶文化相互融合,并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反客为主。在长期的和睦相处、相互融合中,客家先民们为了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并不完全固守中原服饰,而是吸收了大量的畲、瑶二族服饰元素。客家围身裙配银牌、银链或许就是畲、瑶二族服饰元素在客家服饰中的遗存。装饰客家围身裙的银牌造型各异,有圆形、方形等。一般成双成对,表面布满纹饰,银链相连,吊于胸前,或围于腰后。围身裙本身纹饰众多,再配上银牌和银链,显得既美观大方,又雍容华贵。

猜你喜欢
客家人耳环首饰
耳环兔的四季风铃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Blowwom
耳环选择攻略
赖炜炜作品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行酒
首饰的数量
森女系清新干花首饰
新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