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外宣翻译策略初探

2016-03-18 10:23金晓霞宁霞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策略

金晓霞 宁霞

【摘要】旅游外宣翻译指的是旅游文本材料的翻译,能否得当地翻译外宣材料不仅有利于中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从而较强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与了解,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的适应选择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鉴于中外旅游文化在旅游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材料的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些语言、文化、交际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障碍?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信息,传播中国文化?这将是本文作者集中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旅游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一、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交通工具提供的便利性不断提高,出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现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每年吸引的国外游客将达到1.3亿人,位居全球第一。因而,各种英译旅游文本就成为外国游客获取旅游信息、了解旅游景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然而,现今旅游外宣翻译良莠不齐,“语用失误、文化失误、语言失误”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外宣失误不仅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且严重地损坏了中国的人文形象。因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应用得当且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来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是我们成功介绍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文化亟需解决的问题。外宣翻译“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如何坚持这个原则,使用得当的翻译策略将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 中西旅游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外宣资料,其功能主要是向游客介绍旅游地的风景名胜、历史典故、人文习俗,传递文化信息,激发游客兴趣。然而,中西方在审美、道德观、价值观上的差异反映在旅游中则体现为旅游文化的巨大差异。首先从旅游目的来讲,西方人出门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个地方的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当地的民俗风情及风俗习惯。据对美、日、法、英、德5国游客来海南动机调查显示:他们第一是了解民众生活(100%),第二是了解历史文化(80%),第三是游览观光(40%)和品尝佳肴(40%)。而中国人出门旅游的目的多为超脱现实,远离烦恼,超然万物,当然也有欣赏风景,参观历史古迹之意。其次,从价值观差异来讲,中国长久以来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注重等级差异,宣扬“天人合一”。“忠孝仁义”是价值衡量的基本标准,强调“重义轻利”,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信仰上帝,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他们致力于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为己用。因而,他们更加致力于对外扩张,掠夺甚至屠杀以谋取暴利。最后,从审美情趣差异来讲,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影响,西方人重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偏向于对客体进行冷静的分析,直面物体的本质,再现事物的原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思考、研究进而改造、征服,重逻辑思维,强调借用科学的手段对事物进行精确地观察把握,而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艺术不在于模仿自然,而在于表达受自然感动之“心”,不在再现外物的原形原貌,而在于抒情言志。“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注重艺术感受,强调人与自然总是和谐的。

因此,正因为中西方在旅游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差异,要想让外国人理解旅游外宣文本甚至产生和国人一样的理解和感受,就需要我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策略,加深文化层次的翻译。

三、 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教授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的是在一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使之符合社会需求。

1.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

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正如奈达所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文字系统,在语言类型、表达结构、语法、词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英语的主谓语要求在人称、数、时态上严格一致,而汉语要求语义一致;英语词义内涵广泛,对上下文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而汉语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英语中介词多,句子喜欢用介词来形成链接,而汉语中动词多,喜欢用动态表达,比如a novel by Lu Xun(鲁迅写的一本小说),a boy from a countryside(一个来自农村的男孩)。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同属翻译,根本目的都是传播信息。但是两者又分属于不同翻译类型,外宣翻译是应用型翻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旅游、社会等各个方面,而文学翻译属于艺术性翻译,是用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是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根据赖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划分,外宣材料属于信息类语篇类型,其语言功能是提供物体和事实信息,语言维度是逻辑性,语篇重点是关注内容,因而译文以传递指示内容为目标,其翻译方法应该以“直白语言”,按需要明晰化为主。

2.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每时每刻都主动或被动地被所属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中要充分认识并且准确把握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性区别,最大限度地缩短理解差距,传播中国文化。

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条件、地里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不足造就了语言文化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的词汇表现出非对应非重合的现象,无法产生语义共鸣。比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个“江南”就不好直接翻译成“southern China”,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又如三亚南山寺门匾上“不二”,本是佛教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强调一切无我,一切唯心,对信仰上帝基督的西方游客该怎么翻?是音译加注还是用阐释译还是关联译?可见,在旅游外宣翻译的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文化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是指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化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众所周知,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旅游外宣翻译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外国游客能够欣然接受中国文化,激发消费欲望,促进地区、国家的交流。因而了解游客的思想文化及交际思维习惯,将旅游文本信息最大化地传达给外来游客,以此来提高外宣翻译的交际效果是译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四、 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因中西方旅游文化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各方面均要作出一定的选择与适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以适应不同语境下的翻译需要。

1.直译或直译加注。直译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没有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保留原有的风格。直译是旅游外宣翻译中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策略,适用于目标语言群体能够正确、轻松地读懂并理解外宣材料的情况。比如海南省三亚市的鹿回头公园就被翻译成“Luhuitou (meaning a deer looking over its shoulder) Scenic Area”,在其公园介绍中有一句“‘鹿回头已成为三亚的城雕,三亚市也因此得名‘鹿城”则被翻译成“Luhuitou was the signature sculpture of Sanya city. Hence, Sanya city obtained the name ‘Lucheng (the city of deer)。

2.音译或音译加注。要想保留原文的内容的同时保留其语言风格,除了用直译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音译或音译加注。音译加注适用于某些名称介绍,如人名、地名、节日名等。比如说在翻译海南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时便可适用这种翻译策略,译成“Sanyuesan, a traditional festival among Li people”,实现中国大统一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便可翻译成“Qin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的“江南贡院”可以译成“Jiangnan Gongyuan, the pla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ancient China”。值得一提的是,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可能一开始很难被外国游客接受,但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加深,像“sanyuesan”, “Qinshihuang”“Jiangnan Gongyuan”这样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译词将逐渐被游客所接受,也能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意译。音译强调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现出来,不需要过分地注重细节,但是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意译适用于原文词句艰涩难懂,句型结构复杂的情况。例如《神话世界九寨沟》的景点翻译:

原文:当你步入沟中,便可见林中碧海淡当荡生辉,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幽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献出它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

译文: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the ravine. 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 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 lands. 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 the maple trees turn fiery red. 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 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原文诗情画意,四字局、平行对偶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音美形美的意境,而英文则简洁干练,语言表达比较直观,但是这更符合英语语言阅读者欣赏的习惯,更能起到旅游对外宣传的效果。

4.关联翻译。关联翻译指的是用文化关联的手段来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通过“以此比彼”的方式缩小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距,产生亲近感及文化联想,激发游客兴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劫富济贫的好汉,我们不能直接翻译成“rob the rich and help the poor”,因为西方人强调法治秩序,这种翻译会让他们以为这只是一帮强盗。可喜的是,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有一个罗宾汉,维持正义,保护弱小,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用文化关联的手段翻译成“Robin Hood in China, trick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无独有偶,中国民间传说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个号称水城的苏州,意大利有个水上城市威尼斯,等等。

五、 结语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沟通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外宣材料译文读者的旅游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了解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上的不同,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采用针对性强、有效的翻译策略,缩短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差距,有效交流沟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2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b(1-5).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词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汪文.试论旅游外宣翻译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肖群.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资料外宣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83.

[9]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21-30.

课题编号:省级课题,海南省社科联主办,hnsk(2c)15-1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黎苗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作者简介:金晓霞(1979- ),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教学法等。宁霞(1965-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