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

2016-03-19 17:34刘德林
邓小平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两岸关系

刘德林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

刘德林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会面,开启了两岸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成果得益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对台工作的成效。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对台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提早布局,变被动为主动;深耕基层,以民生换民意;融合发展,以经济带全面;两岸一家,用亲情汇共识;家国一梦,由两岸到一族”的整体思路。习近平对台政策在邓小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及“九二共识”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深化,为未来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习近平;两岸关系;“一国两制”;政策创新

引言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开启两岸关系的新局面。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再度处于重要节点,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两岸同胞期望台海保持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并结出更多惠民硕果。两岸领导人在这个时候举行会面,是两岸双方顺应两岸同胞心愿和时代潮流共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1〕这将奠定未来两岸关系走向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开启两岸关系新的局面,有助于谋取两岸发展更为进步的成果。

两岸关系曾经一路坎坷,“1987年至2012年两岸关系的脉络,是一个从隔绝走向交往、从紧张动荡走向和平发展的进程,总体趋势是发展”〔2〕。两岸关系问题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后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这也成为邓小平以后几届中央领导人对台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开启对台工作,两岸关系呈现出新的局面和新的气象,这是在“一国两制”、“九二共识”基础上的跨越性进步。

一、提早布局,变被动为主动

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和岛内局势变化提前划定了底线,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布局,由“见招拆招”到“未雨绸缪”,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的大局性、前瞻性和预测性,这是新时期中央领导人对台工作的创新之处。

未雨绸缪,积极进取。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对台工作纳入党的工作大局,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共同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3〕。这向外界展示了祖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基本原则,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一再重申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决心和政策。在2013年的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的时候强调:“‘我们有充分信心继续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充分信心克服各种困难开辟两岸关系新前景,有充分信心同台湾同胞携手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将再接再厉,务实进取,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造福两岸同胞。’‘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共同努力。’”〔4〕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在博鳌会见萧万长时强调:“‘大陆方面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决心是坚定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我们将保持对台大政方针的连续性。’‘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5〕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及相伴而行的系列对台措施,既缓缓徐行又紧锣密鼓,开启了对台工作积极进取的一面,赢得了两岸人民一致好评。这充分展露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善为人先的开拓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提前做好了准备。

对台政策底线“四个坚定不移”。2015年3月4日,习近平出席全国“两会”,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为核心,释放了祖国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明确信号,明确表明了祖国大陆实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梦”的决心,以及对维护和平发展,反对破坏两岸关系的“台独势力”的坚定立场。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了“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两岸关系可能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可能破坏两岸关系的“台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6〕。这一次讲话是具有前瞻性的,讲话距离台湾2016年的大选有十个月之远,但今天来看,显得非常及时和准确。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的谈话,“选在离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还有10个月即提早出手,其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警讯,台湾朝野政党与民众都不应轻忽。习近平重申‘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性,画出明确底线,可视为大陆对台湾即将到来‘总统选举’的起手式。大陆的起手式,也将连动美国的态度。选战还有10个月,这中间仍可能出现复杂的连锁反应,民进党实不应过早骄傲、过度自信。”〔7〕岛内情势可能的变化,对未来两岸关系有一定的挑战,但是由于早在十个月之前祖国大陆就做好预测和准备,因此将静观局势变化。

二、深耕基层,以民生换民意

民心可用,注重民意。在展现对“台独”势力强势的一面的同时,祖国大陆也向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和广大青少年群体出台了更多的惠台政策。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看望全国政协涉台联组会议时,他特别强调,要注意听取台湾各界尤其是基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台湾基层民众受益面和获得感,要积极为台湾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两岸经济互利融合,加强基层和青少年交流,要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权益,让更多民众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深化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8〕。这是在党的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让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惠及台湾基层民众,充分显示了祖国大陆方面对台湾人民切身利益及普通民众民生福祉的重视与关切,也进一步显示了祖国大陆方面对台工作思路上的调整——由重民生转变到用民生换民意。民意就是公民共同的意思、意志。民意是民众对某一问题所产生众多观点的表达,它创造了民主政治的根基,是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项主要内容,而民主政治则保障了它的生存空间,民意直接影响政治秩序和政治进程。民意不可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充分重视和尊重民意,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也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争取民众,获取认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的论述中至少有五次提到要重视基层民众工作,明显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着力点的转移,由过去争取广大台商、社会名流、精英,扩大到争取普通民众,对台工作的视野更加宽阔,定位更加精准。“近年岛内有一种声音认为,两岸经济合作多惠及大财团、大企业,未能充分照顾到基层民众需要,让许多中小企业、年轻人及基层民众无法普遍感受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质利益,从而削弱台湾内部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支持力道。”〔9〕因此通过对台湾普通民众的争取,从而获得民众的认同感。因为“成员受共同体的吸引往往要经过一个被动接受到主动承认的过程,这一转变的实现有时是出于利益考虑,但更多是出于价值的认同,甚至有满足他们情感归属的需要”〔10〕。“尽管多年来中国大陆坚持经济让利并大力推进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却出现了交流越热络,民调中台湾地区民众对于大陆的认同度却越来越低的怪现象。”〔11〕因此,重视普通民众的认同和理解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重中之重。

尊重群众,予民实惠。两岸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基层民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数以千百万计的群众,——哪里有千百万人,哪里才是政治的起点;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12〕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3〕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深耕基层的理论来源。这种对台思路取得了显著效果,让台湾民众得到切实实惠,对祖国大陆的认识有了进一步转变,对“台独”势力的不当言论明显反感。据新加坡《联合早报》官方微博报道:国民党民调显示赞成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台湾民众达到46.1%,明显大于不赞成的21%。离开了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利益基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犹如空中楼阁,而两岸的经贸交流为两岸文化以及社会交流带来利好,也可以为“整体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14〕。“分析当代台湾问题不可能离开大陆自身的变化与发展,两岸关系也不只是两岸之间的关系,它们同时也是两岸各自内部关系重构并互相塑造的结果,对于台湾而言,大陆的每一次重大变化,均会在岛内产生不同程度的政治后果——反之亦然。”〔15〕

创新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当前,两岸交流除了广大台商、政治人物、公众人物以外,更多侧重于基层民众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创新,主要有观光旅游、求学参访、合作论坛、探亲祭祖、文化论坛等,并已连续举办六届海峡论坛强调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尤其是对台湾青年学生开放了更多的求学交流空间,让更多台湾年轻人获得来祖国大陆求学深造的机会。2008年以来,台湾地区的“两岸化”已经成为一个主流,推动了台湾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也加强了台湾对祖国的认识和认同。台湾社会的“两岸化”是指2008年5月马英九就任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台湾社会产生的影响、台湾人民看祖国大陆的态度变化以及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交互影响,其核心是祖国大陆因素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台湾经济、民情、政局、民众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16〕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7〕“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8〕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用民生换民意是对台湾人民的充分尊重,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和发展。

三、融合发展 以经济带全面

用经济融合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会见吴伯雄先生时提出“四个坚持”,即“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19〕。其中“两岸关系全面发展”是对传统“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突破和发展,是要突破两岸交流的“政治瓶颈”,通过融合发展,把经贸交流融合到政治文化交流中,把政治问题融合到经贸文化交流中去。2013年10月6日,习近平会见萧万长时谈到“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在亚太地区发展新形势下,双方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应对挑战”〔20〕。2014年5月7日,习近平在会见宋楚瑜时谈到经济融合有利于两岸互利共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按照亨廷顿的理论,“当经济一体化建立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时,它就走得更快更远”〔21〕。这个更远的图景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预言:“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22〕整个世界经济都在逐渐融合发展,何况本来就是同根同源又一水之隔的兄弟同胞之间的融合,在这种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两岸的关系将取得更进一步的实际成效。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是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利益机制。2005年连战率团访问祖国大陆以来,开始了所谓的“破冰之旅”,此后,两岸交流尤其是经贸交流显著加快,但是这是以祖国大陆对台“施惠”为主的“间接单向”的不正常格局,祖国大陆为了解决台湾果农销售难的状况,大量进口台湾香蕉,结果反而被台湾部分人士指责为祖国大陆“统战”手段。2008年以来,两岸经贸交流逐渐制度化、正常化、机制化,但仍然遇到台湾部分人士的抵制,尤其是“两岸服贸协议”遭遇强大阻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台湾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奠定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两岸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目前台湾对祖国大陆的依赖性更强,在中国与韩国签署自贸协定以后,对台湾地区的不利影响加剧,为了防止被边缘化,台湾地区加大了与祖国大陆经贸交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两岸经济一体化和融合发展,必将要求打破政治壁垒。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曾指出,两岸关系本质上是两岸同胞以经贸为先导共同缔造一个新中国的过程,融合性的发展,把两岸人民深深卷入经济建设中,加深两岸人民的理解和认识,必将产生深远的政治效应,推进两岸政治关系的重塑。

经济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两岸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加深两岸人民的互相了解和沟通,为台湾人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民以食为天,对台湾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首先关切的仍是自身利益的保障与改善话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填饱肚子,才有精力去考虑台湾何去何从的政治议题。许信良曾预言在岛内已经没有任何政党力量可以制约民进党“台独”政策,但是我们看到两岸的经济融合目前已成为对抗“台独”的最大利器。

四、两岸一家 用亲情汇共识

2013年10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时强调“两岸双方应该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连战时再次强调:“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人民,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24〕“两岸一家亲”的提出,是对“两岸一家人”、“骨肉同胞”提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一直以来,我们定位两岸的关系就是“骨肉同胞,血浓于水”,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就有“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的词句〔25〕。在1995年江泽民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到“两千一百万台湾同胞,不论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26〕。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讲话中则提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有学者认为,“两岸一家亲”的提法表明,习近平将两岸关系清清楚楚地定位为骨肉同胞关系,是一家人关系,是亲人关系,不是邻居、朋友,更不是敌人关系。〔27〕

都属于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两岸同胞的根本共识。“两岸一家亲”是用亲情来凝聚共识,是“将心比心,以诚相待”来化解心结,用“真诚、善意、亲情”拉动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习近平指出:“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的共同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8〕台湾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儒家文化系统 ,台湾社会充满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和生活模式,台湾人民延续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正如菲利普·巴格比所说:“我们经常用他的文化,而不是他所加入的社会来辨别一个中国人。他的服饰、言谈、习俗和如此等等之物,较之他究竟居住在台湾、新加坡、旧金山还是中国本土来得更重要。”〔29〕即使在日本殖民时代,广大台湾同胞也是极力维护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而不遗余力,连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能同化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几百万人之民族,是绝没有先例的”。

“一个中国”是两岸人民的基本共识。两岸人民同祖同源心灵相通是自然意识的流露,这是文化认同本能的反应,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我们受文化因素的强大支配远远超过了受遗传因素的支配”,因此“我们必须是文化的存在,放弃文化只是放弃我们自己”。〔30〕一个中国的共识是两岸民众基本的历史知识的体现,也是世界的共识,在国际政治场合已经公认了“一个中国”。1992年11月,祖国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表达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一个中国不仅仅是政治术语,也是一个文化术语,同样也是有层次划分的。为了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结束两岸对立状态,降低风险等级,求同存异,两岸都做了最大让步,追求“一个中国”的最大共识。把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上升到政治层面,用现代政治意识确立两岸人民的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谋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二共识”对两岸建立政治互信、开展对话协商、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两岸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又巩固了九二共识的地位,‘九二共识’已经成为两岸关系中不可动摇的柱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广阔的空间。”〔31〕

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的普遍共识。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人民都曾经饱受战火的痛苦,给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破坏和阻碍。在全球经济开放交融的时代,对立只能加剧痛苦,对抗只会造成内耗。于是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人民逐渐在经贸交往中走出了“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交往之路,为两岸经济发展增添活力,造福了两岸人民。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和趋势,两岸人民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合作,任何企图破坏两岸关系的阴谋和想法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当前国际社会上有许多现实的教训(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等)可以参考。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32〕马英九说,过去七年半以来,两岸两会签署了23项协议,涵盖各个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和平红利,给两岸带来了66年来关系最和平稳定的一个阶段。〔33〕

建立在“两岸一家”亲情基础上的共识,汇聚了“一个中国”共识,和平发展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识。具有持久性和深入性,更能经受各种考验和挑战,会促进两岸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融合,将为两岸和平发展到和平统一大业奠定心理基础和政治基础。

五、家国一梦 由两岸到一族

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想起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习近平言辞恳切情感深长地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两岸一家上升到整个中国再到整个中华民族,“中国梦”把两岸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2014年习近平在会见连战的时候再次重申和强调了“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两岸同胞要互相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34〕习近平总书记把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同胞的深厚感情凝聚在“中国梦”,把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融化在民族的复兴事业,把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融合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家国一梦,体现了两岸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肝胆相照的共同民族情怀。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伟大梦想。近代以来,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国家和人民惨遭涂炭,民生凋敝。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两岸人民勠力以同心,筚路与蓝缕,前赴再后继,不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梦是残缺的,是没有意义的。不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华民族是不完整的,她的复兴不是真正的复兴,也不能真正的复兴。放眼世界,超级大国,都是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主权国家,这就要求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特别强调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5〕。

“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中华民族的国族一体化。国族一体化问题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基础问题,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中国梦”就难以实现。国族一体化的内核就是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统一,因此两岸人民共存共荣与国家统一是“中国梦”必然的基础。否则,两岸长期的内耗尤其是以台湾地区少数人士操纵“族群”议题以及“省籍”议题,制造分裂,破坏团结,就会严重干扰和阻碍“中国梦”的实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两岸人民“本是同根生”,相信任何力量都不能破坏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理解并尊重台湾人民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我们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36〕,以智慧、巧妙、灵活、包容的理念处理两岸关系。相信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问题一定会完美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顺利实现。

结语

在两岸问题上,我们不能不考虑到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的因素。邓小平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主要障碍,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的爆发性的问题。〔37〕尤其在美国全球战略重新调整,“在亚太地区形势因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口,台湾岛内也到了政局变动的前夜,台湾岛内政局一旦发生重大变化,执政者若对东亚地区局势发生误判,两岸关系出现震荡的可能性将大大上升”〔38〕。 但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祖国大陆统一祖国的决心是不变的,邓小平曾经说过,“关于主权问题,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39〕,尽管当时中国还很贫穷和落后,但足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决心和意志。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的基础上一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让两岸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筑统一大业。

参考文献:

〔1〕 张盼.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1-05(02).

〔2〕 孙亚夫.概论1987年至2012年两岸关系发展脉络〔J〕.政治学研究,2015,(04):3-18.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4〕 孙立极.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N〕.人民日报,2013-02-26(01).

〔5〕 陈伟光,马跃峰.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一行时强调:两岸同胞要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13-04-09(01).

〔6〕新华社.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N〕.人民日报,2015-03-05(01).

〔7〕台媒:习近平四个“坚定不移”要让民众有感〔EB/OL〕.http://www.chinanews.com/m/tw/2015/03-10/7116714.shtml.

〔8〕 新华社.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0(01).

〔9〕 朱穗怡.努力扩大受益面,大陆对台政策凸显基层路线〔EB/OL〕.http://news.takungpao.com/taiwan/liangan/2015-06/3015677.html,2015-11-02.

〔10〕 李明明.超越与同一:欧盟的集体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

〔11〕 朱双一.若干与日本殖民台湾有关论调的剖析——兼议建立两岸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国统一的思想基础〔J〕.东南学术,2015,(5):51-59.

〔12〕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6.

〔13〕 新华社.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01).

〔14〕 刘国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课题浅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8,(04):1-6.

〔15〕汪辉.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从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谈起〔J〕.文化纵横,2015,(1):54-71.

〔16〕 王晓虎.马英九就任以来台湾社会“两岸化”探析〔J〕.台海研究,2014,(3):60-71.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4.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19〕 新华社.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N〕.人民日报,2013-06-14(01).

〔20〕〔23〕杜尚泽,刘慧.习近平会见萧万长一行〔N〕.人民日报,2013-10-07(02).

〔2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32.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24〕 吴亚明.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N〕.人民日报,2014-02-19(01).

〔25〕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N〕.人民日报,1979-01-01(01).

〔26〕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N〕.人民日报,1995-01-31(01).

〔27〕 章念驰.习近平的“一家亲”论说与当前两岸关系〔J〕.中国评论(香港),2014,(8):18.

〔28〕 王尧,丁子.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N〕.人民日报,2015-11-08(01).

〔29〕 〔美〕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夏克军,译.上海:上海出版社,1987:115.

〔30〕 〔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戴晖,校.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60-261.

〔31〕 刘相平.“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论述——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J〕.台湾研究集刊,2015,(1):16-25.

〔32〕新华社.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N〕.人民日报,2015-03-05(01).

〔33〕 李文姬.两岸八年签署27项协议〔N〕.法制晚报,2015-11-06(A01).

〔34〕 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4年2月18日)〔N〕.人民日报,2014-02-19(02).

〔35〕 习近平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01).

〔36〕 吴亚明.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N〕.人民日报,2014-09-27(01).

〔37〕 陶文钊.邓小平与中美关系(1977—1991)〔J〕.社会科学研究,2005,(5):11-18.

〔38〕 修春萍.东亚变局与两岸关系走向〔J〕.国际问题研究,2014,(6):51-60.

〔3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责任编辑王生胡学举)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1-0072-10

〔作者简介〕刘德林(1980),男,安徽宿州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两岸关系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台湾问题——和平或对立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影响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梁锦松:“一国两制”是香港最大优势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