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令畤行年考

2016-03-20 03:04孙欣婷
古籍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次韵词话东坡

孙欣婷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赵令畤行年考

孙欣婷

赵令畤(1064—1134)为宋代赵氏宗室成员,北宋后期著名笔记小说家,著有《侯鲭录》八卷,保存了当时文人的许多材料。他也是北宋比较著名的词人,赵万里曾辑其词为《聊复集》一卷。赵令畤其人,《宋史》有传,但颇为简略,其他资料也比较匮乏,学界对其生平事迹也就不甚了了。今试考辨其生平行事,以就教于方家。

赵令畤为燕王德昭玄孙。太宗有四子:长子滕王德秀,次燕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燕王德昭字日新,太平兴国四年卒,追封为魏王,后改为越王。《宋史·宗室系表四·燕王房四》言赵令畤的父亲是赵世曼,封华原郡公。赵令畤封安定郡王、赠太师,还有兄长东阳侯赵令率及赠右屯卫大将军赵令瑀。有子五人:宣教郎子筥,右朝奉大夫子籈,赠开府仪同三司子筠,迪功郎子筹、子荣。

妻王氏,有存诗:“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吴幵《优古堂诗话》载:“此赵德麟细君王氏所作也。德麟既鳏居,因见此篇,遂与之为亲,余以为二十八字媒也。”*[宋]吴幵:《优古堂诗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67页。王大可《王大可辑词话》亦作此说。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八云:“宋时词学盛行,然夫妇均有词传,仅曾布、方乔、陆游、易祓、戴复古五家。方、戴、易,姓氏且无考,戴、陆更系怨耦,易妻词亦甚怨抑,惟子宣与魏夫人克称良匹。他如赵明诚妻李易安盛以词名,而明诚词无传。赵德麟词甚工,其妻王夫人祇传‘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醉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一诗而已。琴鸣瑟应,天固若是靳惜耶。”*[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八,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70-2671页。另有南宋时期无名氏《锦绣万花谷》卷三注为赵令畤之作,《全宋诗》引其说,应是错误。*[宋]无名氏:《锦绣万花谷》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7页。

赵令畤主要著作有《侯鲭录》八卷,有明嘉靖二十三年芸窗书院刻本,明代鳌峰书院刻本,清嘉庆八年长塘鲍氏重印本(收入《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二集)。

其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聊复集》一卷,已佚。近人赵万里辑其词36首,题《聊复集》一卷,刊入《校辑宋金元人词》第一册中。

赵令畤也是诗人、文人,《全宋诗》收其诗11首,实为10首,《秋》诗为妻王氏作,《全宋文》收其文8篇。《宋史·艺文志》尚著录其《安乐集》30卷,今已不存。

赵令畤的生年,有不同的说法,孔凡礼先生在点校《侯鲭录》时据李廌的诗句定其生年为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详后。而关于其卒年,亦有绍兴四年(1133)和绍兴五年(1134)之说,因无相关之墓志铭等文献记载,姑且存疑。

治平元年甲辰(1064)一岁 赵令畤出生

关于赵令畤生年,《全宋词》小传认为在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引用此说法。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笔记小说大观本《侯鲭录》之作者介绍中说他生于1061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侯鲭录》作者介绍中则说他生于1064年。孔凡礼先生以李廌《济南集》卷三《赵德麟中秋生日》之“治平初年岁执徐,越王国邸生英儒”*[宋]李廌:《济南集》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第741页。句,定赵令畤生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中秋。*参见孔凡礼:《〈侯鲭录〉点校说明》。[宋]赵令畤等著,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对孔凡礼的这一推断,后人赞同者居多,此处以孔说为准。

元祐元年(1086)二十三岁 赵令畤入仕为蔡確幕僚。

蔡確,字持正,泉州晋江人,“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一,第39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698页。。其时镇淮阳,赵令畤十二月入仕为其幕僚。贺铸有诗《送赵令畤之官陈州兼简周文清赵字景贶,越懿王玄孙。时蔡仆射镇淮扬。丙寅十二月望京师赋》:“朱衣白面懿王孙,好去淮阳事相君。已放扁舟下南浦,更持樽酒醉西曛。青云计自此行始,明月惜从今夜分。拟仗短书裁不及,但传穷达报知闻。”*傅璇琮等:《全宋诗》卷一一零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565页。可证之。

对于赵令畤入蔡幕一事,李廌《赵德麟中秋生日》言:“除书令上芸香阁,中秘校雠专笔削。辞荣宁作卿寺僚,外迁肯入诸侯幕。”*《济南集》卷三,第741页。对赵令畤以王室之贵而甘于作蔡確幕僚的态度进行了赞誉。

元祐二年(1087)二十四岁 赵令畤入傅尧俞幕,为从八品签判。

六月戊子,傅尧俞知陈州,赵令畤入其幕,为从八品签判,并于赈灾一事有功,以致后来苏轼曾向其讨教赈济之法:“一日,天未明,东坡来召议事曰:‘某一夕不寐,念颍人之饥,欲出百余千,造饼救之。老妻谓某曰:‘子昨过陈,见傅钦之言,签判在陈,赈济有功,何不问其赈济之法。’”*参见《侯鲭录》卷四,“东坡汝阴赈饥寒”一则,《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第119-120页。

元祐五年(1090)二十七岁 赵令畤为签书颍州节度判官厅公事。

元祐六年(1091)二十八岁 苏轼知颍州,赵令畤继续为颍州签判。

据《东坡先生年谱》所云,元祐六年,东坡知颍州,“闰八月,到任。时陈履常为教授,赵令畤为签判”*[宋]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吴洪泽等:《宋人年谱丛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册,第2804页。关于陈、赵两人的往来,赵令畤有《次韵陈履常汝阴久雪赈饥》一诗为证,陈履常即陈师道。。

期间,赵令畤与苏轼有了最初的接触,苏轼改其字为德麟。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四十八之“丽人门”亦言:“东坡作《秋阳赋》云:‘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盖畤字也。坡云:‘且教人别处使不得。’”*[宋]阮阅:《诗话总龟》卷四十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29页。

十月,颍州久旱,苏轼命次子苏迨与陈师道祷雨。十一月,颍州祷雨得雪,夜复得雨,苏轼等人赋诗相庆,苏轼有《书颍州祷雨诗》,提到赵令畤出示苏轼次子苏迨诗,该诗仅存两句。

赵令畤在苏轼任职颍州期间,与其多有来往,交游频繁。与陈师道、陈传道、欧阳叔弼、欧阳季默等人,追慕东坡,日相唱和,东坡谓之五君。

如此文人雅集,自然十分有风韵。他们以比赛方式作诗,赵令畤作监察,如苏轼有《次韵赵景贶督两欧作诗及破陈履常酒戒》一诗,大约陈师道输掉比赛,被迫饮酒,自此破戒。东坡又有诗《和赵景贶〈栽桧〉》,可知,赵令畤此时有诗《栽桧》,而此诗未存于《全宋诗》中,当佚。

对于苏轼和赵令畤的交游,也有人做出负面评价,黄庆基弹劾苏轼的奏状中言:“轼知颍州日,赵令畤为本州签判,轼与之往还甚密,每赴赵令畤筵会,则坐于堂上,入于卧内,惟两分而已。其家妇女皆列侍左右,士论极以为丑。”*[宋]黄庆基:《劾苏轼状》,《全宋文》卷一千七百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57页。这也从侧面说明赵令畤当时与苏轼的交往十分亲密。

王灼《碧鸡漫志》也评论赵令畤和其他苏轼门下客道:“赵德麟、李方叔皆东坡客,其气味殊不近,赵婉而李俊,各有所长,晚年皆荒醉汝颍京洛间,时时出滑稽语。”*[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第83页。

元祐七年(1092)二十九岁 苏轼举荐赵令畤入馆阁,未成。三月,赵令畤治理颍州西湖完毕。

正月,苏轼认为赵令畤“事亲笃孝,内行纯备”,荐赵令畤入馆阁,未能如愿,见《荐宗室赵令畤状》*《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卷三十四,第318-319页。。

同时,赵令畤继续与众友人围绕在苏轼身边,流连诗酒。《侯鲭录》曰:“元祐七年正月,东坡先生在汝阴,州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招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东坡先生大喜曰:‘吾不知子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遂相招,与二欧饮。”*《侯鲭录》,《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第120页。

考《东坡纪年录》,时间在七年二月十五夜,与《侯鲭录》中言在正月不同,不知以何为据。东坡宴饮诸友于梅花下,而赵令畤也在梅香中作词。《古今词话》记:“又安定郡王赵令畤,尝夜过东坡家,饮梅花下,曾以《凤栖梧》题《会真记》云:‘锦额重帘深几许。只是低头,怕受他人顾。强出娇嗔无一语。绛绡频掩酥胸素。’见《聊复集》。”*[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词话丛编》,第760页。考赵令畤现存之词,为《全宋词》收录,其中有《蝶恋花》商调十二首咏《会真记》,并有小注评之,《蝶恋花》商调十二首即是此处所记之《凤栖梧》词。这十二首词意义重大,毛奇龄《西河词话》评价:“宋末有安定郡王赵令畤者,始作商调鼓子词,谱《西厢》传奇,则纯以事实谱词曲间,然犹无演白也。”*[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582页。王国维认为,毛氏是将赵令畤《蝶恋花》视为戏曲之祖。

对赵令畤之词,周必大《跋赵德麟书》中评价道:“词翰虽君子余事,必渊源有自,乃可贵焉。德麟既著录于老坡之门,子礼复顺风于德麟之室,而诚父又子礼过庭之佳子弟也。文献相承,夫岂偶然。推而上之,传道安可以无宗哉?”*[宋]周必大:《跋赵德麟书》,《全宋文》卷五一二五,第271页。

此后苏轼与赵德麟诸人继续诗词相和,品酒赏花,赵德麟赠苏轼以“洞庭春色”黄柑酒。期间陈传道离去,赵令畤有《送陈传道》诗*见《苏轼文集编年笺注》附录一《苏轼诗集》卷二十之《和赵德麟〈送陈传道〉》一诗,第11册,第372页。。苏轼为赵令畤写有《次韵赵景贶春思》、《腊梅赠景贶》、《次韵赵德麟送陈传道》、《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戏和赵景贶求酒》、《次韵景贶雪中惜梅饷酒》等诗。

苏轼在颍州做官期间,治理颍州西湖,未完而去,赵令畤等人继续治理直至完工。《瓯北诗话》卷五记载:“(东坡)其守颍州也,又浚颍之西湖,与赵德麟、陈履常共事,未成,而改知扬州,德麟卒成之。”*[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68页。此后,苏轼有诗《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按《眉阳三苏先生年谱》记载,此时是元祐七年,东坡已调往扬州,颍州西湖未完之工由赵令畤等人继续,三月十六日竣工,赵令畤写诗以报苏轼,苏轼和之以《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诸诗,可见赵德麟有诗《西湖新成见怀》、《新开西湖》等,不为《全宋诗》收录,当佚。

虽然苏轼调往扬州,但依旧与赵令畤有诗相唱和,如《次韵赵令畤新开湖》等诗。又苏轼在《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一诗小注中言:“德麟见约来扬寄居,亦有意求扬倅。”由此可知,赵令畤一度曾想追随苏轼于扬州,并在扬州暂居。

元祐八年(1093)三十岁 苏轼再荐,于五月四日,时任承议郎、签书颍州节度判官事的赵令畤除光禄寺丞。

赵令畤于元祐八年终于调回京师。同年九月,苏轼与赵令畤相遇于启圣僧舍,苏轼写下了《启圣僧舍遇赵令畤》一诗。考《东坡纪年录》,云:“九月十四日,《东府雨中别子由》……自杭还京,和子功月石屏、纯父涵星砚,邂逅德麟、叔盎画马等诗,及与王定国、蒋颖叔、钱穆父、王晋卿、王仲至、秦少游等次韵诗。”*[宋]傅藻:《东坡纪年录》,《宋人年谱丛刊》,第五册,第2847页。

绍圣元年(1094)三十一岁 苏轼南迁,赵令畤被处以罚金。

因为与苏轼交往密切,在苏轼被贬谪之后,赵令畤也被罚金作为惩处。自此,二人交往中断。

绍圣四年(1097)至元符二年(1099)间,三十四岁到三十六岁 赵令畤为襄阳从事。

赵令畤在襄阳任职期间,与李廌、谢公定等人交游。其中,尤与李廌最为亲厚,赵令畤有《李廌画品跋》,写于元符元年七月,赞道:“李方叔初以文章映照一世,其气韵高远,鉴裁明当,决不待试而后知。”*《全宋文》,卷二千八百六十四,第27页。案: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济南,又号太华逸民,华州人,少以学问称乡里,后于黄州谒见苏轼,苏轼对他十分激赏,谓其为“万人敌”,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屡次落第后遂绝意进取。卒于大观三年,时年五十一。著文若干篇,其子辑为《济南集》,又称《月岩集》,又编正续二集,《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亦有《德隅堂画品书后》一文,曰与赵令畤“遇于荆州,留连余半年,中间与德麟徜徉山水,为觞咏登临之乐,无日不然”*[宋]李廌:《德隅堂画品书后》,《全宋文》卷一百三十二,第136-137页。。此外,还有《赵令畤德麟作襄阳从事,丁丑季冬出行南山三邑,某同谢公定、曾仲成、潘仲宝携酒自大悲寺登舟过岘山,宿鹿门,明日复自岘首目送缘绝壁而往上,船山下相与酌酒而去,德麟赋诗次韵和之》等诗。可知二人相交甚厚,这也是苏轼周围文人群中的又一次内部交游。

元符二年(1099)三十六岁 赵德麟检校诸邑,与众友游灵溪寺。

十一月十六日,李廌自鄼来会中庐,与赵令畤等游灵溪寺。李廌写有《从德麟自中庐游灵溪记事》、《德麟以书相招云已与潘仲宝在中庐,可自酇来,同游灵溪、石门、双池等胜处,某作六诗,率张会川作》等诗,存于《济南集》卷四中,可为证。

元符三年(1100)三十七岁 赵令畤应诏上疏。

崇宁元年(1102)三十九岁 九月被逐到蔡州羁管。

崇宁三年(1104)四十一岁 六月,以元符奸党通入元祐党籍,刻石朝堂,为“为臣不忠”之戒。四年以后牵复。

宣和五年(1123)六十岁 五月初七日,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谭稹致祭于汾东祠,赵令畤书祭文。*[宋]姜仲谦:《谭稹祭汾东祠碑》,《全宋文》卷三千三百五十五,第162-163页。

宣和时期赵令畤为谭稹门客。谭稹在北宋宣和时期是染指统军及军队指挥权的宦官,方腊起义时,奉命出征。后改任两浙制置使,继任常德军节度使。宣和五年,谭稹出任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赵令畤此时选择依附谭稹,实是出于自保及维持官位与前途,也因此在谭稹庇护下官至朝散大夫、充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司勾当公事、赐紫金鱼袋。

绍兴二年(1132)六十九岁 任命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防御使,袭封安定郡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闰四月乙未,吕颐浩请以右朝请大夫赵令畤主管行在大宗正司,但宋高宗以为赵令畤曾事宦官谭稹,故令其易环卫官,命其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防御使。

案:吕颐浩,字元直,乐陵人,中进士第。后为密州司户参军,李清臣荐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累官为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待制徽猷阁、都转运使。卒后赠太师,封秦国公。《宋史》说他“有胆略,善鞍马弓箭,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宋史》卷三百六十二,第32册,第11324页。。

五月,与刘延仲、吕辨等交游,一同品评书画,在吕辨处见怀素自叙帖,作《题怀素自序帖》。

九月丁亥,赵令畤迁为洪州观察使,袭封安定郡王。

关于赵令畤袭封安定郡王的具体时间,《宋会要辑稿》记载,在绍兴二年八月十九日,吏、礼部、太常寺进言:“宁州观察使、安定郡王令话薨。伏见荣州防御使、权行在宗正司令畤属近行尊,合依例袭封。缘別无案籍检照,乞依昨令话袭封事理,集行在见任待阙寄居宗室议定,取旨施行。”*[宋]徐松:《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二十八,帝系六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30页。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与《宋史·高宗纪》卷二十七皆记载是到同年九月才得以袭封安定郡王。

案:赵令话,建炎末为右武卫大将军、信州防御使,与赵令畤同为燕王之后。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元年七月二十九日,令话得袭封安定郡王,授宁州观察使*④ 《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二十七,帝系五之三六,第129页。。二年八月薨,赠开府仪同三司。据朝臣所奏,安定郡王的袭封应由燕王大宗之后人来承袭,期间虽封过秦王之后人,于礼不合。而根据“袭封以嫡子,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④之嫡嫡相承的制度,赵令畤得以袭封安定郡王。

王明清《挥麈录·余话》中记录:“绍兴壬子,诏知大宗正事安定郡王令畤,访求宗室伯字号七岁以下者十人,入宫备选。”*[宋]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一,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74页。壬子年即绍兴二年,此时赵令畤未任同知行在大宗正事,访求宗室入宫一事应非属实。

绍兴三年(1133)七十岁 为宁远军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

三月十五日,作《题苏轼归颖帖》:“叔弼丁太夫人忧,将至京师归颖时帖也。至颖,仲豫方成亲,余时入颖幕。后数月,先生来作守,已四十余年,令人惊叹。”*《全宋文》,卷二千八百六十四,第28页。这是四十年后赵令畤追忆苏轼之文,过往之事,而今不胜唏嘘。

六月十八日,下诏令畤、安时等人月廩特免一半折钱,依尚书、侍郎等则例并支本色,“从所乞也”*《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二十八,帝系六之三,第131页。。

赵令畤此时与知大宗正丞谢伋同条画移司事务。*按:据《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二十八,帝系六之三之“知大宗正丞谢伋言奉诏与令畤同条画移司事务,谨具五事……”一条,时在六月二十三日,第131页。

十一月十日赵令畤作《乞选差都长奏》,进言乞于逐宫各选差年长可以表率宗子一员,充都长者。

七月为宁远军承宣使。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曰:“皇伯洪州观察使权行在中正司安定郡王令畤为宁远军承宣使,以积阀迁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35页。

九月为同知行在大宗正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八,第1158页。

绍兴四年(1134)七十一岁 赵令畤卒。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赵令畤于九月壬子,卒。年七十一。贫无以殓,赐银绢一百两匹葬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第1306页。十月,赠开府仪同三司。

关于赵令畤的卒年具体日期,《宋史·高宗纪》言是九月戊申。

《宋会要辑稿》则言:“(绍兴)五年六月二日,大宗正司奏安定郡王令畤薨。诏皇伯武经大夫令玒可特授华州觀察使、安定郡王。”*《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二十八,帝系六之八,第134页。将赵令畤的卒年记录在绍兴五年,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宋史》都不同。此处难以定夺,又暂无关于赵令畤的墓志铭或悼诗,姑且存疑。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次韵词话东坡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浅谈苏轼出岭北归之次韵诗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新词话
词话三则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