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义例》的真伪与价值

2016-03-20 03:04
古籍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献

章 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围棋义例》的真伪与价值

章 琦

引言:《中国围棋》与“诠释”二字

成都棋院首任院长、蜀蓉棋艺出版社首任社长刘善承先生主编的《中国围棋》是棋文化研究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书中除了《中国围棋发展简史》等筚路蓝缕的研究外,又设《中国古代围棋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棋艺著作》《中国当代棋手简介》《中国的围棋比赛和国际比赛》《中国当代围棋资料》诸编,搜罗宏富,去粗取精,更作归类、注释,条分缕析,给研究者带来极大便利。《中国古代围棋文献和文学作品》是全书篇幅最大的部分,由四川大学成恩元教授选注,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中国围棋》的前言对此介绍道:

这一编有几个特点:一、 内容丰富,汇集的文献资料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成果;二、 选录了若干过去棋界不大知晓的篇章,例如,敦煌写本《棋经》的全文,就是第一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三、 作了若干学术考证和注释,纠正、辩明了过去棋界流传的一些谬误;四、 注明了引用文献的来源,核对了引用的文字。“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具有独特风采的明珠”。读者只要浏览一下本编,对于这颗明珠,就会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刘善承主编:《中国围棋》,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蜀蓉棋艺出版社,1985年,前言第4页。

笔者在参与中南大学何云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承担《中国历代棋论选》校注工作的过程中,从《中国古代围棋文献和文学作品》里获益良多。该编的参考价值毋庸赘言,但也不无可商榷之处,集中体现在文献来源方面。如旧题东汉黄宪的《机论》一文,实则出于明人王逢年之手。甚至连黄宪的全部《天禄阁外史》(八卷),亦为王氏托名伪撰。自清代乾隆年间四库馆臣考证后,《天禄阁外史》的伪作问题彻底落实,成为学界定论。《外史》是《机论》的原始出处,最早见于明代何允中的《广汉魏丛书》。《中国围棋》中的《机论》出自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弈棋部艺文一》,既有“中途半端”、引用二手材料之嫌,又因《集成》疏于辨伪而连带遭受古人“蒙骗”,未能吸收后来的研究成果,依然认为《机论》是黄宪所作,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棋界与学界的“隔阂”。或者说,两大圈子尚未达成充分的资源共享。随着棋文化研讨的深入,这种现象正在逐渐改良,故笔者无需多作杞人之忧。

不过,资源共享虽易实现,资源共建却仍漫长。某类文献,单凭棋界或学界任意一端的“物理变化”无法研究透彻,需要借助群策群力的“化学变化”,条件和机遇就显得尤其珍贵。《中国围棋》中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棋界被引述很多、影响很大的“徐铉《围棋义例诠释》”。“《诠释》”列举了三十二个围棋术语,一一解释,每条解释均采取传统训诂(“某,某也”)和补充说明相结合的方式。《中国围棋》再作研究性注释:

徐铉(917—992),字鼎臣,广陵人,初仕吴,又仕南唐,入宋,为太子率更令。与弟锴齐名,同精“小学”(文字学),号称“二徐”。

徐铉的《围棋义例诠释》一文,是我国史籍中专门解释围棋基本术语的最早的一篇文章。……他列举了三十二个基本术语,到北宋张拟写《棋经十三篇》时,在《名数篇第十一》中所列举的仍是“围棋之名,三十有二”,二者基本相同。只有两点不同,一是各条名目排列的次序大不相同;二是徐文的“毅”字在张拟的《棋经》中改成了“杀”字。*《中国围棋》,第154页。

这则注释考察了后世棋论对“《诠释》”的继承和发展,以凸显“《诠释》”在围棋文化史上的首创地位,颇见问题意识,但也留下了一些疑问。从目前掌握的基本古籍来看,“诠释”二字在唐宋以前较少使用,更有甚者,“诠释”用作书名的情况在整个古代都很罕见。如果名为“《围棋义例诠释》”的文献真的存在,其作者更可能是徐铉之后的其他人,其产生时间更可能晚于北宋的《棋经十三篇》,那么,继承与发展的线索就得反方向考察。我们需要查找“《围棋义例诠释》”的来源。

一、 《围棋义例》或《围棋三十二字释义》

“诠释”二字虽然不尽合乎古书命名的通例,但也不至于无中生有,由今人随意添加而成,况且不存在添加的必要性。《围棋义例》是否有其他名称?明代项世芳《玉局钩玄》、褚克明《秋仙遗谱》收录了与《围棋义例》内容相同的文本,题作《围棋三十二字释义》,不署撰人,显得不那么“正式”*(明)项世芳:《玉局钩玄》,明万历夷门广牍本;(明)褚克明:《秋仙遗谱》,明嘉靖三十六年徐慰怀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5-356页。。可以认为“围棋三十二字释义”是“围棋义例”旧有的别称,或者是一种通俗浅明的改称。不过明代文献里似乎再难寻觅到诸如“围棋义例诠释”、“围棋三十二字诠释”等说法。从“释义”到“诠释”,尚有一段距离。

幸运的是,笔者在清代文献《古今图书集成·弈棋部汇考》发现了“诠释”产生的缘由。《汇考》的目录有“唐徐铉围棋义例诠释”,前列“汉扬雄方言围棋”、“魏侍中肇儒棋格全式”,后列“宋司马光古局象棋图序”、“宋刘仲甫棋诀一布置二侵凌三用战四取舍”等等。不难看出,小字与大字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翻撷正文,“诠释”另起一行,作为“唐徐铉围棋义例”的小标题,和其他文献共同印证了目录所预设的体例*(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清雍正铜活字本。。“唐徐铉围棋义例诠释”的篇幅与《说郛》本《围棋义例》一致,也就是说,《古今图书集成》确定现存的《围棋义例》是残卷,仅仅留存了原书中名为“诠释”的部分。理由何在,不得而知。这是《集成》的独创观点,未见他书佐证。鉴于《集成》晚出于《说郛》等书,该观点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即便遵从《集成》,题名也当处理为“《围棋义例》”或“《围棋义例·诠释》”,《中国围棋》的著录易引发误解。最关键的是,“诠释”的发现反而证明了《围棋义例》书名的正确性。《弈棋部汇考》位于《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七百九十八卷,《集成》之《理学汇编·经籍典》第五百卷《杂著部汇考四》有“元陶宗仪说郛目录”,目录的“卷第一百二”里沿袭了“围棋义例徐铉”的著录。

如前所述,《中国围棋》中的《机论》出自《古今图书集成》。继续选取《集成》本《围棋义例》,将小字“诠释”调整为大字,也不足为奇。只是《中国围棋》作此调整后,为何又将文献来源标示为无“诠释”二字的“《说郛》(续)》”?《古今图书集成》不曾注明《围棋义例》源于《说郛》。《集成》的“元陶宗仪说郛目录”中,“围棋义例徐铉”虽亦在处于“古局象棋图司马光”之前,却在“棋诀刘仲甫”之后,怀疑《弈棋部汇考》和《杂著部汇考四》(依《说郛》原本顺序)不属于同一传抄体系,《集成》本《围棋义例》也就不一定源于《说郛》。黄俊《弈人传·徐铉》的“《围棋义例诠释》”,与《中国围棋》表述雷同,而《弈人传》没有指明“《诠释》”出处,既看不出《集成》,也谈不上《说郛》。如果说《中国围棋》同时注意到了《说郛》和《集成》,在认为“围棋义例诠释”正确的情况下,坚持标示文献的早期版本,那么《机论》为何不与此同例,反倒标示《古今图书集成》?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里,有一点似可论定:《中国围棋》没有注意到《机论》的原始出处《天禄阁外史》。那么,《围棋义例》的原始出处是什么,在徐铉现存的作品集中可否找到?这就涉及到文献的真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在《围棋三十二字释义》不署撰人时就具有某种倾向性。另外,宛委山堂本《说郛》的版刻情况相当复杂,历来遭到学界的质疑。

二、 《围棋义例》非《棋图义例》

《四库全书》收录了一百二十卷本《说郛》,并参照其他文献,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一百二十卷本《说郛》的诸多舛误,可见清代四库馆臣之严谨态度。《围棋义例》为《说郛》中的短制,改动之处较少。为便于进一步讨论,现将四库本《围棋义例》标点迻录如下:

立,历也。沿边而下子者曰立,恐彼子有往来相冲之患也。

行,行也。连子而下曰行,使有粘连不断之绪也。

飞,走也。隔一路而斜走曰飞,有似禽鸟斜飞之义也。

尖,签也。两路斜签而下子曰尖,使有觑之之意也。

粘,连也。彼欲以子断之,我即以子连之,故曰粘。

干,间也。谓以子间之,曰干。

绰,侵也。以我子斜侵彼子之路,而欲出之,曰绰。

约,拦也。以彼子斜拦我子之头,而反闭之,曰约。

关,隘也。两子正相对而立者谓之关,有单关、双关之名。

冲,突也。直速子而入关,谓之冲。

觑,视也。有可断而不断,先以子视之,曰觑。

毅,提也。棋死而结局曰毅,既毅而随手曰复毅,俗又谓之提。今集中但以提字音之,欲易晓也。

劄,札也。有若两虎口相对者,夹而札之,使有复毅。

顶,撞也。我彼之子,同路而直撞之,之谓顶。

捺,按也。以子按其头曰捺,自上而按下也。

跷,翘也。我彼之子皆相倚联行,而我子居下,势不能张。而欲先取其势,则以我子斜出一路,而拂彼子之头,若翘首之状也。《经》曰﹕“宁输数子,弗失一先。”正此意也。

门,闭也。闭之使不得出曰门。隔一路曰行门,二路曰大门。

断,段也。段之而为二曰断。

打,击也。谓击其节曰打,连打数子曰赶。

点,破也。深入而破其眼曰点。旁通其子,透点。

征,杀也。两边逐之,杀而不止曰征。

嶭,截也。谓以我子截住彼之头绪,次着断也。使之急,曰嶭。

聚,集也。凡棋有求全眼者,则反聚而点之。有聚三、聚四、花聚五、聚六之类。

劫,夺也。先投子曰抛,后应子曰劫。乃有实东击西,弃小图大之功也。

拶,逼也。以子促而逼之,曰拶。

扑,投也。以我子投彼穴中,使其急救曰扑,所以促其着也。

勒,束也。使其无眼曰勒,与劄、刺之义小异耳。

刺,刺也。连子而直入曰刺。若戈戟之伤物,此亦使之无全眼也。

夹,甲也。两子夹一子曰实夹,两子自夹曰虚夹。

盘,蟠也。两棋隔绝而欲连之,沿边而度子曰盘。

松,慢也。棋家取其玲珑透空,疏而不漏之谓也。

持,和也。两棋相围,而皆不死不活曰持。有两棋皆无眼者;有两棋各有劫者﹔有各一眼活者;有彼棋两段各一眼,而我棋一段无眼,间其中而俱活者。盖取其鹬蚌相持之义,故曰持。

通观全篇,“跷”字条的引经据典最为引人注目。“宁输数子,弗失一先”的“《经》”,正是北宋《棋经十三篇》。《棋经十三篇》原文稍有不同,见《合战篇第四》“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李毓珍:《棋经十三篇校注》,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年,第60页。。《围棋义例》诸版本中,惟明代《秋仙遗谱》征引无误。此点小细节并不重要,本可自由发挥,如《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开头全文借用《合战篇》,易名为《烂柯经》,文字略有差异,此句作“宁输一子,不失一先”*(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17页。。又如清初《弈学会海》的编纂者董耀,吸取“十三篇之精英,撰为《棋经捷要》,云:……宁失数子,莫失一先”*黄俊:《弈人传》,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98-199页。。重要的是,《棋经十三篇》的作者张靖(1044—1078)出生时,徐铉已经去世五十余年了*《棋经十三篇》的作者主要有张拟和张靖两说。宋代两部书收录该文,《忘忧清乐集》题作“皇祐中张学士拟撰”,《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记载“宋皇祐中学士张靖撰”。元代以后,署名多作张拟,积非成是。《中国围棋》即持此说(见前言所引“到北宋张拟写《棋经十三篇》时”句)。“拟”为仿拟之意,非人名,且未发现学士张拟的材料。从题署、序跋、注文内证、他文旁证可知作者为张靖。近现代著名学者余嘉锡、钱钟书,古文献学家胡道静、朱南铣,围棋史专家李松福、李毓珍等先生均持张靖说。关于《棋经十三篇》的版本与作者,参见《棋经十三篇校注》,第1-50页。无论“张拟”还是张靖,生活时代远在徐铉之后的事实无法改变。。

出现了徐铉身后的文献,《围棋义例》是伪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问题在于,《义例》到底是一个十足的伪文本,还是经由后人补充,而主体部分依然出自徐铉之手?再看“尖”字条“斜签”一词,原义是侧身,此处指对角,但“斜签”多出现在元代以后的戏曲、小说文献中。徐铉是五代宋初精研文字音韵的审慎学者,“斜签”的使用似乎不符合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推而广之,徐铉校定的《说文解字》是后世最通行的“大徐本”,围棋三十二字的整体风格是否带有“大徐本”的痕迹?试列表对照:

术 语《围棋义例》大徐本《说文解字》立历也。住也。行行也。人之步趋也。飞走也。鸟翥也。尖签也。无“尖”字。“,铁器也……”下注“臣铉等曰:今俗作‘尖’,非是”。粘连也。无“粘”字。有“黏,相箸也”。干间也。犯也。绰侵也。无“绰”字。约拦也。缠束也。关隘也。以木横持门户也。冲突也。涌摇也。觑视也。无“觑”字。有“,拘,未致密也”。毅提也。妄怒也,一曰有决也。劄札也。无“劄”字。有“札,牒也”。顶撞也。颠也。捺按也。无“捺”字。跷翘也。无“跷”字。有“,举足行高也”。门闭也。闻也。断段也。截也。打击也。击也。(小字)点破也。小黑也。征杀也。无“征”字。有“徵,召也”。嶭截也。巀嶭山也。聚集也。会也。劫夺也。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拶逼也。无“拶”字。扑投也。挨也。勒束也。马头络衔也。刺刺也。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夹甲也。持也。盘蟠也。无“盘”字。仅“盟”字条引《周礼》“朱盘玉敦”一处。松慢也。木也。

围棋三十二字的释义仅与大徐本《说文解字》相同一处:“打,击也。”“击也”是大徐本中的小字,当为徐铉所训释。与其以此一点孤证徐铉《围棋义例》的真实性,不如把它看作是唯一的巧合。尽管上表其他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均源自东汉许慎,但徐铉一生濡染于“许学”,《围棋义例》倘若由徐铉撰作,字里行间恐怕不难发现许慎的影子。而事实上,《义例》和《说文》的大部分解释相距甚远,甚至出现了徐铉在《说文》里不认可的“尖”字,更遑论《说文》里未收录的字了。或许异议者认为,《围棋义例》着眼于专业术语,三十二字的释义应体现其特殊性,徐铉跳出《说文解字》的普适框架,另辟蹊径也不无可能。然而,类似“行,行也”、“刺,刺也”等“不明就里”的解读,既不符合常理,又不符合徐铉的学术水平。由此可见,《围棋义例》是一个十足的伪文本。

现存明代以前的围棋古谱屈指可数。宋代李逸民《忘忧清乐集》,元代严德甫、晏天章《玄玄棋经》均收录《棋经十三篇》与刘仲甫的《棋诀》,却都没有《围棋义例》。到了明代,《围棋义例》突然打着徐铉的名号,出现在古谱以外的文献——《说郛》一百二十卷本里。《说郛》一百二十卷本本身就有很多问题,相对更受学界认可的一百卷本没有《围棋义例》。古谱中与《义例》内容相同者,并无“围棋义例”和“徐铉”的题署。

综合上述各点,笔者认为《围棋义例》是明人伪作。伪作者选定如此人名、书名,着实费了一番心机。宋代官修书目《崇文总目》和元代《宋史·艺文志》著录徐铉《棋图义例》一卷*(宋)王尧臣撰、(清)钱东垣辑释:《崇文总目辑释》,卷三,清汗筠斋丛书本;(元)脱脱:《宋史》,卷二百零七《艺文志》第一百六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后惜亡佚,给书贾提供了盗名牟利的可趁之机。如果不对文献细细考察,很容易以为《围棋义例》是《棋图义例》的节本,这可能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标示“诠释”的理由——图已荡然无存,惟余说明文字。为专业文献配图刻版,难度和成本非同一般,不如直接拼凑、杜撰文字更见经济效益,且有残卷的假象,初看之下误生辑佚之欣喜,又避免了乍遇“全本”的疑虑。传世古谱以《忘忧清乐集》为最早,伪作者也实在找不到与《棋图义例》同时代的棋图作为参照。徐铉的棋图是何面貌,如棋盘路数、棋子形制、手数阴/阳文等,炮制不当,一经眼便露出马脚,不妨放弃。纵然想“自成一体”,也受限于伪作者自身的棋力。而用来炮制《围棋义例》的材料,可从《棋经十三篇》及其后世文献中寻找。

三、 从《棋经十三篇》到《订谱小叙》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提到:“伪书有许多分明是伪而仍是极端有价值的。”*陈引驰:《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89页。全面总结古代围棋战术技巧,是《围棋义例》最明显的价值。明乎《义例》的真伪以及借鉴《棋经十三篇》的表征,本文前言所引《中国围棋》注释的研究方法,颠倒了因果关系,好比对弈时行棋方向有误,看不到明朗舒畅的结局。让我们追溯《棋经十三篇》之《名数篇第十一》:

鉴于《围棋义例》为明人伪作,用来“正名”的文献,最晚不应迟于明代;《义例》比《棋经》多出的补充说明,也应有不迟于明代的文献依据。造伪的方式可能是“一步到位”,也可能是东拼西凑。而《棋经》由元讫明的注解,或许是构建《义例》的主要元素。《棋经十三篇》注本众多,是否也有某本具备《围棋义例》“某,某也”的训诂特色?明代围棋国手苏之轼,字具瞻,代表作《弈薮》附有《棋经并注》一卷,《名数篇第十一》注释按顺序全部摘出并断句:

冲,突也。直连子而突入关,曰冲。

斡,间也。谓以子投入关而间之,曰斡。

绰,侵也。以我子斜侵敌路,而拂其子,曰绰。

约,拦也。以我子斜拦敌路,而遏其子,曰约。

飞,走也。隔一路而斜走曰飞,隔二路曰拆二斜飞,有似禽鸟斜飞之意也。

关,隘也。两子正相对而立,隔一路者曰关,倍而并之曰双关,隔二路曰拆二单关。

劄,札也。有两虎口相对,投子索劫曰劄。

粘,连也。防敌冲断,连之曰粘。遇拶而连之,曰实粘。

顶,撞也。当其头,以我子压之,曰顶。

尖,签也。斜行一路曰尖。

觑,视也。有可断而未断,则先以子觑之。所谓觑者,即钻其罅也。

门,闭也。闭住敌子,使不得出曰门。隔一路曰小门,二路曰大门。

打,击也。击杀之曰打。

断,段也。截而为二曰断。

行,走也。连子而下曰行。两棋并行曰紧行,自行曰慢行,使有粘连不断之绪也。

立,历也。沿边而下子曰立,连子据边直下曰鹗立,恐彼子往来有相冲之患。

捺,按也。以子按其头,自上而压之下。

点,破也。深入其地,破其眼曰点。傍通而点之,曰透点。

聚,集也。敌地虽多空阔,未有全眼,则聚而点之。有聚三、聚四、聚五、聚六,皆谓之聚。

跷,翘也。我彼之子皆相倚联行,而我子居下,势不能张。而欲先取其势,则以我子斜出一路,而邀住敌子之头,若翘首之状,曰跷。

夹,挟也。两子挟一子曰实夹,两子自挟曰虚夹。

拶,逼也。以我之子而逼彼之子,曰拶。

嶭,截也。邀绝敌路而次着断之,曰嶭。即可纽断之,曰紧嶭。

刺,戕也。连子而入,冲敌要路,使之无眼曰刺。

勒,束也。束其路,使之无眼曰勒,与劄、刺之义小异耳。

扑,投也。以我子投敌穴中,破眼曰扑。

征,杀也。两边逐之,杀而不止曰征。敌两路被征曰双征。既征之,且受毅、拶,而复征之,曰漏征。

劫,夺也。先投子于敌虎口曰抛,后复打曰劫。劫而不受杀者,有金井、辘轳及重鋂、舞剑诸势。

持,和也。两棋相围,而皆不死不活曰持。有两棋皆有劫者;有各一眼活者;有彼棋两段各一眼,而我一段无眼,间其中而持者。

杀,斩也。棋死而离局曰杀,俗谓之提。既提矣,而随手杀者,曰复杀。

松,虚也。取其玲珑通达,疏而不漏之义。

盘,蟠也。两棋隔绝而欲连之,沿边而渡过曰盘。*(明)苏之轼:《弈薮》,辽宁省图书馆藏明天启二年(1622)刻三色套印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98册,第100页。

笔者曾一度以为,《围棋义例》借鉴《棋经十三篇》注本以外的文献已经亡佚。直到在学习、整理《中国历代棋论选》时,从明代汪廷讷的《订谱小叙》里找到了答案。汪廷讷(1573—1619),字昌朝,号坐隐先生。所谓“订谱”,即其自撰之《坐隐先生订棋谱》。汪《叙》提到了“《经》有三十二法”,已和《围棋义例》有了共同的思想源头,以下汪《叙》补充曰:

《订谱小序》与《围棋义例》的术语顺序依然不同,三十二字的命名则完全一致,每条术语的阐释与《弈薮》如出一辙。可以说,《棋经十三篇》之《弈薮》注本与《订谱小序》是《围棋义例》产生的必要条件,三十二字逐渐成为古代围棋术语的经典。表面看来,该经典由《棋经十三篇·名数篇第十一》所确立,实际的“幕后功臣”却是晚出而流传更广的《围棋义例》。《义例》实现了《棋经》“意在万周”、“难逃此名”的预期,甚至在文中引用《棋经十三篇·合战篇第四》,试图把《棋经》各部分的文化意蕴融会贯通。

《义例》还是沟通古今围棋思想的媒介。如“打,击也。谓击其节曰打”,比《弈薮》、汪《叙》“击杀之曰打”更有内涵。北周写本敦煌《棋经》有:“平之计,有节便打,使有劣形。”*成恩元:《敦煌棋经笺证》,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年,第68页。三十二个术语中,立、飞、尖、粘、关、冲、顶、门(吃)、断、打、点、征、聚(杀)、劫、扑、刺、夹、盘(渡)至今仍在使用。“行”相当于现今的术语“长”。“绰”、“约”有边上扳、挡的含义。“劄”相当于“抛劫”。“捺”、“跷”为下扳、上扳的两种形式。“勒”相当于“卡眼”,等等。

余论:“三十二”与术、艺典范的形成

显而易见,围棋术语不大可能正好三十二个,应该还有更多。明代三十二字的内涵和宋代已不尽相同,每字的外延又有所扩展,暗含着三十二字以外的新领域。即便宋明三十二字固定不变,到了清代再也无法一仍其旧。《弈学会海》之《弈法定名》是上文下图的模式,文中术语已不止三十二字,图内尚有文中没有的术语,如“审”等字。然而《定名》开宗明义地强调“《经》有三十二法”,解释极似《订谱小叙》*(清)董耀:《弈学会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5页。。施襄夏有《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投、飞、拆、逼、镇、罩、门、封、托、压、扳、退、嵌、斡、顶、冲、长、行、夹、渡、并、立、双、关、盖、贴、跳、跨、挤、拼、搪、拦、引、征、觑、虎、断、接、转、尖、扑、收、点、吃、打、劫、提、粘”*(清)施定庵著、钱长泽重编:《弈理指归图》,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影印版凡例。,淘汰了三十二字的“绰、约、劄、捺、聚、跷、拶、嶭、刺、勒、持、杀、松、盘”,似乎没有三十二字著名。“四十八”与“三十二”差距较大,施襄夏的名作《凡遇要法总诀》由二十八组骈偶句组成*(清)施定庵:《弈理指归续编》,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倒是无意间接近了三十二的数量。三十二字业已成为围棋技巧的总称,经历了从微观到宏观、有意到无意的过程。四十八字乃至更多更精确的定位,均显蛇足之嫌。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三十二”本身也可以改头换面。站在《围棋义例》伪托者徐铉的立场,唐末沙门守温三十字母、宋初三十六字母是音韵学的重大进展,围棋三十二字是否亦可等量齐观?清代钱长泽的《残局类选·三十字母》就是术语与韵文相结合的产物。就算没写过《围棋义例》,大文豪徐铉与围棋依然因缘不浅,其曾撰《金谷园九局谱》一卷,作五律《棋赌赋诗输刘起居奂》。宋代江少虞《事实类苑》谓其将“平上去入”的四隅古棋图之法改为十九字,甚为简便。清人因此致误,认为徐铉发明了十九路棋盘,其实唐以前就存在这种规格*[日]渡部义通:《敦煌〈棋经〉与孙吕遗谱——古代中国围棋源流浅析》,蒋学松、李行译,《四川文物》,1996年第1期,第76-77页。。猜测《棋图义例》与十九字有关,论证《围棋义例》与徐铉无关,却无法忽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三十二字在“徐铉们”的改造下,打通了术、艺的界限。明代通俗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之二《小道人一着饶天下女棋童两局注终身》,又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将“围棋三十二法”推向“国外”:

只说那时辽国围棋第一国手的,乃是一个女子,名为妙观,有亲王保举,受过朝廷册封为女棋童。设个棋肆,教授门徒。你道如何教授?盖围棋三十二法,皆有定名:

有冲,有干,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劄,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立,有捺,有点,有聚,有跷,有挟,有拶,有嶭,有刺,有勒,有扑,有征,有劫,有持,有杀,有松,有盘。*(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棋经十三篇》行文,名目更近于《围棋义例》。“挟”字又有不同,恐是受了《弈薮》“夹,挟也”的影响。明代朱常淓《潞藩辑纂万汇仙机棋谱》里的《围棋三十二法》《围棋三十二法式图》依旧作“夹”*(明)朱常淓:《潞藩辑纂万汇仙机棋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099册,第196、229页。。“三十二法”的定名终不能定,“三十二”的说法却早已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党的文献》2013年第6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4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3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2期要目
《党的文献》2013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