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新材料、新创见的力作
——读《古文字学》

2016-03-20 03:04夏大兆
古籍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字学古文字形体

夏大兆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文献学评论

一部具有新材料、新创见的力作
——读《古文字学》

夏大兆

任何一门学科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该学科的教材建设。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发展与否。一本好的教材就可以极大地推动该学科发展。

古文字学也不例外。唐兰先生是较早具有建立古文字学学科意识的学者,“古文字研究本是文字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过去的文字学者对古文字无深切的研究,研究古文字的人又多不懂得文字学,结果文字学和古文字研究是分开的。文字学既因语言、音韵学的独立而奄奄待尽,古文字的研究也因没有理论和方法,是非漫无标准,而不能进步。这一层隔阂,多少年来我就想设法打通的。要实现这个企图,就得把我所持的理论和所用的方法,写了出来,和学者们共同讨论,使古文字的研究能成为科学”,“一种科学应当有原理、方法和规则。没有系统的理论,是无从定出标准来的。没有标准,所用的方法就难免错误。根据若干原则来建立一个系统,创立出许多方法和规则,这种方法或规则应用时没有矛盾,这才是科学,这才是学者们应肩的责任”*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第7、26页。。1934年他写的《古文字学导论》*《古文字学导论》是唐兰在北京大学时写的讲义,1934年手写石印,发给学生,加印100部由来薰阁书店公开发行。,是第一部系统阐述古文字学理论的专著教材,书中论述了古文字学的对象、任务、原理、方法、规则等方面内容,而其中最突出的贡献则是关于古文字结构演变规律和古文字研究方法的论述。《古文字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古文字学的建立。

作为古文字学领域里的第一部专著教材,《古文字学导论》虽然还有一些不够完善之处,但却极大地推动了古文字学的研究发展。随后,一批古文字学教材*有的教材是以中国文字整个发展阶段作为研究对象,但其中包含着古文字阶段的论述,我们在此也一并列入。纷纷面世,分别在各个历史时期推动了古文字学科的建设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陈梦家《中国文字学》*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937年秋至1944年秋间,陈梦家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讲授中国文字学。1939年夏,陈梦家将授课讲义编订成册,名《文字学甲编》。至1943年,陈梦家作《中国文字学》两章,自称为“重订本”,其内容与1939年本略有重复。陈梦家的《文字学甲编》从“古文字学的形成”讲起,将古文字分为殷商、两周、六国、秦、汉等五个文系,因为“这一千五百年的文字,是文字学主要的对象”。紧接着第二章论述“文字的开始及其基本类型”,提出了要为文字学作一新的分类,对传统的六书说进行了分析,认为古文字研究兴起后,传统的六书说就退居到次要的位置,并提出了他自己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陈氏“三书说”后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基本认同。和唐兰《中国文字学》*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该书系统地探讨了中国文字的发生、构成、演化、变革等问题。;到了二十世纪八九

十年代又有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古文字学简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作者在该书《写在后面》中曰:“于省吾先生从事古文字研究五十余年,有丰硕的成果和可贵的经验,但没能写一部总结古文字学理论的专著,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长年在于先生身边,比较了解于先生的研究实践,又一再聆听于先生在古文字研究方法方面的教导,便写了这本小册子。写的时候又加上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该书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古文字学基础,讲述汉字研究的历史概况,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古形、古音、古义;下编为古文字学专题,分别讲述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文字。书中附有大量的古文字图表,并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文字材料等作了注释讲解。,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该书从汉字的形音义、文字起源、甲骨学、以及金文与战国文字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古文字学,并提出了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戒律,开列了最低限度的书目和15个研究课题。,陈世辉、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世辉、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该书从古文字概论、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古文字资料选读以及甲骨文、金文与战国文字资料的著录与研究情况等方面作介绍,并对古文字学每个分支的历史作简明扼要的综述,阐述了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总论,扼要阐述有关古文字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如古文字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等;中编为分论,具体论述、介绍各类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竹帛文、石刻文等;下编为选读,通过具体释读若干较为晓畅易懂而有一定代表性的古文字原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古文字资料的初步能力。,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该书是作者多年教学和研究的结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字形成过程、汉字形成演变、文字结构理论以及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复杂关系等方面内容,分析了传统"六书"说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分类理论与范畴,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同时,该书还重视历代俗字、俗体的研究,并联系汉字整理与简化工作,提出了有实践意义的见解。等书出版。除陈梦家和唐兰的著作外,其余著作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世的。众所周知,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步伐,考古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地下材料可谓是井喷式出土。同时,新材料的出土又带动了旧材料的深入研究。与三十年前相比,今天的古文字学界可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显然,上举这些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了,学界亟须一部既兼顾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又适应不同专业教学和一般读者学习需要,而且能够适时反映古文字研究发展现状的古文字学教材。

最近出版的黄德宽先生著的《古文字学》*黄德宽:《古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一书就很好地回应了这一时代发展需求。《古文字学》一书共有九章和一个附录:

第一章《古文字与古文字学》讨论了古文字研究的对象、古文字学及其分支、古文字研究之回顾等内容。

第二章《古文字考释的方法》阐发了字形比较法、偏旁分析法、辞例归纳法、综合论证法四种古文字考释方法。

第三章《古文字的结构类型》阐述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结构类型,并对每种结构类型重新作出界定,然后分别列举若干古文字字例,同时进行简要的分类讨论和分析。作者在本章中颇有创获,例如过去学界对形声结构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学者认为形声字比较简单,因而也就不太重视。作者根据形声字字形构成方式的不同将古文字形声字分为注形、形声同取、注声三类,这样分类既可以看到形声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又有利于揭示形声字内在的关系。但作者并不到此为止,还进一步探讨了形声结构内部的辩证统一关系,“形符在形声结构中并不记录语音,它只是直接和概念发生关系,以达到对形声结构所记录的词义的直观暗示和标指。与此相反,声符则避开以形表义的纠葛,直接和语言发生联系,充当一个语音的物质符号,从而体现了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的最根本的职能”,“形符表义的功能是不很强的,它的重要作用只是标示和区分,利用这种作用可以引导和暗示人们将同一声符代表的不同词语有效地区分开来。形声结构内部形符与字义、声符与词语读音,同它作为一个符号整体所代表的形音义的联系和区别,充分体现了形声结构的内部层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声结构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出现在早期表意文字体系中有其必然性。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形声字适应这个特点,既利用声符的表音作用直接记录语音,又依靠形符的标示和区分作用,解决同音词依音构形难于区别的问题,避免了单音节词为主的古代汉语因同音词过多所可能引起的文字系统的混淆。形符、声符相辅相成,不仅能完成它记录语言的任务,而且可以保证汉字系统的有理性,合乎汉字构造和使用的心理习惯。因此,形声结构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和较强的生命力,一旦产生,很快就成为汉字最主要的结构方式而经久不衰。应该强调,形声结构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主导方面是声符,声符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决定了形声结构的表音性质及其在汉字构形方式中的地位”。*黄德宽:《古文字学》,2015年,第60、61、62页。

第四章《古文字形体的发展演变》阐述了古文字形体发展过程中趋易、省简、区分、划一的四种基本规律,以及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将“划一”作为古文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加以阐发,体现了作者的洞见,此点为一般的古文字学教材所忽略。作者论述到:“文字的性质决定其形体符号必须简易明了、相对单一和固定,否则就无法传于异时,流于异地,充当语言交流的物质媒介。古汉字还处于发展完善之中,其他各种规律对它的制约作用,使它不能完全单一稳定,常有不‘划一’的现象发生。因此,形体‘划一’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在形体不‘划一’中逐步‘划一’,在形体‘划一’中又逐步变得不‘划一’,由此适应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形体‘划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的划一,消灭同一字的不同写法;二是结构的划一,淘汰因结构的差异而造成的歧异形体。”*黄德宽:《古文字学》,第82页。

第五章《古文字基本构形单位》坚持以形体为依据,将古文字基本构形单位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观察,分为与人体相关的、表示人体所属部分的、与动物生物有关的、与植物有关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与劳动战争工具有关的、与山川自然神灵之物有关的七小类,介绍了110多个古文字基本构形单位的形体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正如书中所说:“全部汉字都是由基本构形单位按照不同的构形方式组成的,因此,掌握了古文字基本构形单位,对学习古文字和辨析古文字形体结构来说也就抓住了关键。”*黄德宽:《古文字学》,2015年,第104页。

第八章《简帛文字》分为简帛文字概说和选释两部分。概说部分分别介绍了战国楚简、秦简、汉简、帛书等新材料以及简帛研究的新进展。简帛文字选释部分分别选取了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青川木牍、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的部分内容予以详释。一般的古文字学教材研究的是秦统一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其实秦代到汉初的文字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研究。因此作者将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也选入书中,体现了作者历时动态的深邃学术眼光。

第九章《玺印、货币文字及其他》分别介绍了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石文的相关内容。玺印文字部分将古玺分为私玺、成语玺、官玺三类,总结了玺印文字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齐玺、燕玺、晋玺、楚玺、秦印的地域风格特点等内容。货币文字部分分别介绍了布币、刀币、圆钱、铜贝的形制与文字特点等内容。陶文部分分别介绍了齐系陶文、三晋陶文、燕国陶文、楚国陶文、秦陶文的内容与文字特点,其中秦陶文部分还收入了秦封宗邑瓦书。石文部分分别介绍了秦景公石磬、石鼓文、盟书的相关内容。本章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发现的新材料和研究的新成果。

书末有一个附录,分别介绍了甲骨文类、金文类、战国文字类、秦汉文字类、古文字综合类、传统古文字书类的常用工具书,即便初学者。

总之,《古文字学》一书正确阐明了古文字学的构成、基本概念以及古汉字的知识体系,内容翔实,创见迭出,是作者三十年治学研究经验的结晶。另外,该书还充分吸收了近几十年来的新发现材料和学界研究的新成果,紧跟学术前沿,因此不仅对古文字学研究大有裨益,而且对上古史、考古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可以预见,本书的出版必将会大大推动古文字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文字学古文字形体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与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