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管理与教学改革

2016-03-20 20:59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袁一鑫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课程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袁一鑫



浅谈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管理与教学改革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袁一鑫

本文分析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教学现状,把企业管理模式引入课堂管理,提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情商”的新三高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应加强学生结构概念和常识的培养,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改革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供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及其他专业教师参考。

课堂管理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结构概念

一、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是一个传统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我国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有188所,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未进行小专业划分,统称为大土木专业,学生学习房屋建设、铁路与道路、隧道与桥梁等专业基础课程;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即细分为不同专业方向,如房屋建设专业、路桥专业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实干人才。

土木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以力学为基础,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课程多,知识量大。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环节主要包含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认知实习、生成实习、毕业实习)及大四第二学期的毕业设计。其中,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多采用讲授式方法,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点放在知识灌输,而非能力培养。

二、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

1.专业能力。土木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结构概念,初步判断结构的薄弱环节,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

2.自学及创新能力。由于建设地点、使用功能、建筑造型不同,土木工程项目具有唯一性特点。建筑结构造型各异,不同地区土质情况各不相同,每一个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都会产生新的问题。

3.观察和总结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土木,联系生活,我们所学习的教室、居住的房屋、路过的桥梁,无处不有结构。学生应有观察生活、触类旁通的能力,对之前未接触的项目无从下手时,可先借鉴已存在的建筑物。

4.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一个工程项目参与者众多,任何一个工程的建设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

三、“十点课堂”管理及教学建议

1.形成学习团队,模拟职场职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采用大课形式,一堂课的学生由2~4个小班合成,一个小班约30人,一次课的教学对象超过130人。大班教学扩大了教学规模,但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较困难。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招生人数多,教师资源紧缺,以小班形式上课尚不能完全实现,仅部分高校选拔较优秀学生以小班上课,按卓越工程师目标培养。

2.以具体工程项目为教学示例,建立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较多,每门课都是相关联的,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

3.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结合视频或现场实践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4.采用“互动式”等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再简单的知识,如果自己没有亲自实践,往往是不能吸收或掌握的。例如,一次CAD课程教学,笔者认为简单的操作命令,学生却一片茫然。笔者一改往常的例题讲解模式,讲解基本原理后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比教师示范效果好很多。

5.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被打破,在线教育机构不断涌现,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在不断探索中。美国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一书提出将个性化教育与在线教育相结合,把技术与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视频教学,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学生在家里自学新知识,“在课堂”上写作业,与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上讲,学生回家写作业的教学模式。

6.重视概念和常识,培养思考能力。所谓“高分低能”是指某些学生在考试中能获得高分,但实际运用过程中却连最基本的概念和常识以及简单操作都不会。

7.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一个公司都有其相应的奖惩管理办法,无惩罚则无约束,无奖励则无动力。目前,高校存在到课率低的现象,教师可根据考勤情况进行奖惩,如迟到一次扣考试分,可根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制定具体措施。

8.重视学生反馈情况,因人施教。教学经验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教师应重视个人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安排,当学生自我意识、逻辑思路不清晰,教师应立即记下该问题。教师也可采取问卷调查或根据学生课堂上表情、作业情况改进教学思路与方法。

9.开展混专业教学模式。目前,高校教学以专业划分,同为设计,对于同一项目中建筑、结构、设备等内容,各专业对对方专业的要求并不知晓,导致在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满足对方专业要求的情况。各高校可开展混专业教学模式,以一具体项目为一课程,完成从项目可行性研究至最后竣工验收各个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可了解其他专业的要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各专业,如建筑、结构、设备专业合作完成毕业项目,模拟实际工作状态。

10.考核方式多样性。目前,我国高校本科阶段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以提交论文形式为主,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而学生大多忽略了学习积累,考前突击,将知识点储存在短时记忆里,考后容易遗忘,无法转换为长时记忆。

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ISSN2095-6711/Z01-2016-07-0095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