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工作压力现状与职业倦怠关系的探讨

2016-03-20 20:59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武清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许丽丽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龄职业倦怠程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武清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许丽丽



中职教师工作压力现状与职业倦怠关系的探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武清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许丽丽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中职教师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担负的期望和责任愈显重要。由于中职教师需要面对来自职业教育制度和中职学校生源扩大等各种因素的压力,职业倦怠情绪逐渐蔓延,加重教师的消极情绪,不利于中职教师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与开展。本文研究中职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为提高中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中职教师 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根据他的标准,职业倦怠的表现由三个部分组成: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职业倦怠概念产生开始就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产生了众多对于职业倦怠的不同定义。其中 Мaslach 和 Jackson 的定义被引用的最为广泛。他们对职业倦怠的解释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的症状”。

工作压力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如果说压力是一种刺激的话,那么工作压力指在工作环境中产生压力事件的抽象概括。人们会在受到多种不同形式的刺激后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某种程度上,工作压力并不一定会产生职业倦怠。但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承受不住的时,产生职业倦怠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教师职业压力的分析

本文从中职教师的角度出发,研究中职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教师产生职业压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负荷过重、班额过大、学生行为不端。这些导致中职教师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产生挫折和折磨等不愉快的消极情感体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中职教师的身体、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沉重。这些压力包括:学生提高的程度没有与教师的付出成正比,教师的工作量繁重,生活中遇到角色冲突或负担过重,社会职业认同使教师产生不平衡感等。某种极端情况下,教师在生理和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这些压力及不良反应会慢慢变为职业倦怠。因此,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是职业压力。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推动者,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的好与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从这方面来说,研究教师职业压力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三、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1)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教龄及学生表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从性别上看,男性教师职业倦怠总分显著高于女性教师。男性教师的耐心程度不是特别高,他们比女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思想。人格解体程度上,男性教师显著高于女性教师。人格解体指个体以否定、负面、冷淡、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人格解体在教师身上的表现主要指教师对学生持有消极态度,表现为经常否定学生、刻意和学生保持距离、不愿意更多地接触学生。严重的情况下,教师可能完全不顾及学生感情,将他们看作无思想无感情的动物,甚至出现变相辱骂学生的情况。正处在叛逆期的学生会因此讨厌教师,产生严重的反作用,为教师以后的职业倦怠埋下隐患。

从人格解体维度上分析,性别不同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问题上,有社会学上的解释。由于社会中男性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心理特点也有很大差异。社会普遍的认知是女性温柔,男性刚强。这样女性角色的发挥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受到社会认同,引导其性格特点的不断强化。社会中男性的角色决定他们要变得更加强硬,更加果断。在这一要求下,男性对“男人味”的追求使他们更少进行情感交流。

由于女性性格偏于温柔随和,所以女教师更愿意也更习惯与学生保持较多的接触、情感交流,促使女性教师更加关心学生、重视学生教育。男性教师可能顾及自己的社会角色,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和学生有过多相处,认为那样降低自己的身份,担心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后和学生相处时找不回自己的地位。如此一来,男性教师会和学生产生隐形鸿沟,恶化了男性教师人格解体的程度。时间一长,男性教师就会很少与学生交流,与女性教师形成鲜明对比,使男性教师感到不平衡,产生付出也不会有回报的想法,从而表现出对工作的倦怠。

(2)职业倦怠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

教龄越短,职业倦怠程度越高。从近年来的数据研究看,教龄在0~2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比教龄在3~9年的教师低。第3年开始,随着教龄的延长,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会逐渐降低。

同时,教师的成就感低落维度在教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教龄在1~15 年的教师,教龄越长,成就感低落程度越低。教龄在16~20年教龄的教师,成就感低落程度存在明显回升现象,比10~15年教龄教师的成就低落程度高出一定程度。如果教龄大于 21 年,教师的成就感低落程度会低于教龄少于 21年的教师。

刚接触教师职业、进入教师生涯的年轻教师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磨合期。由于他们刚接触这份工作、有满腔热情和对工作的新鲜感,这使他们对工作非常积极。在此期间,年轻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不会特别高。到第3年,教师已经大致适应教学活动,深刻体会到教师职业面对的各种问题,加上职业经验的不成熟,年轻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好自己遇到问题和压力。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0~2年教龄的教师。随着教龄增长,教师能处理更多事物,能把握教师角色,所以职业倦怠程度会降低。

年轻教师刚刚进行社会角色的改变,他们很难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外界评价不多。如此一来,年轻教师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比较少。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渐渐融入教师角色,适应了学校环境,在人际关系上有所突破。这个时候教师的成就感低落程度明显降低。教龄在16~ 20年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感低落程度会有小幅度回升,可能是因为此阶段教师的年龄所致。这个时候的教师进入成年中期,他们最明显的心理特征是心理停滞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进行十几年的教学后,教师会进入教学生涯的瓶颈期。这时教师的成就感低落程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一段时期后瓶颈期消失,教师的成就感低落程度会继续降低。

(3)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有上进心,踏实努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人才。教师的工作内容基本包括备课、讲课及课后批改作业。一些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纪律较差,使教师很难集中注意力讲课。久而久之,中职教师会产生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成反比的想法。一些学生的不上进以及叛逆,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加不理想,使教师为他们感到伤心,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有的教师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就采取怠工的方法表达他们的无奈,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总结

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必须以教师为首要,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发展的前途。社会、学校、学生都要重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各方面力量要共同努力,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姚新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7

[2]王 莉,王俊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的 关 系 研 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

[3]何进军.中职校长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8

ISSN2095-6711/Z01-2016-07-0246

猜你喜欢
教龄职业倦怠程度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