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通过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

2016-03-20 22:03廖书庆
地理教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化石苏州活动

廖书庆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6)

例谈通过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

廖书庆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6)

地理学科是一门源于实践的学科,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知识需要学生去体验、实践和观察。学生的野外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把所学的课本地理知识尤其是高中地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特别对培养高中学生地理考察、地理观察、地理调査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地理实践能力不可或缺。通过苏州砚瓦山野外地理考察活动、参观西山地质博物馆和研究苏州的名桥名街巷,尝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地理是一门源于实践的学科,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知识需要学生去体验、实践和观察。实施野外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把所学的课本地理知识尤其是高中地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对培养高中学生地理考察、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地理实践能力不可或缺。但是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侧重应试教育,高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该具备的地理实践能力现状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都不尽如人意。所以研究如何通过有效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把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向课外实践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然而高中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笔者认为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环境特点,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下面以我校到苏州周边地区的三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对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通过苏州砚瓦山野外地理考察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考察能力

砚瓦山位于苏州西郊丘陵地区,该处岩层属于砂页岩,形成于古生代晚期,当时处于浅海环境,附近陆地带来大量细砂和泥土,但地壳忽而上升,忽而下降,海陆交替频繁,因此形成浅海相砂页岩,并夹有大量腕足类化石,形似贝壳,有凸面和凹面之分。砚瓦山石灰岩硬而不脆,可做砚台,成为我国四大名砚的澄泥砚产地,该地层在砚瓦山南麓也可找到。

选择砚瓦山作为学生考察地点,正是因为这里沉积岩分布的面积广,古代生物遗存丰富,比较容易找到化石,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野外考察的兴趣。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野外考察能力,获得对课本地理知识、原理、过程的直接感知,是对地理课堂中通过看模型、看挂图所获得地理知识的直观补充,使学生感受到地质作用的强大、久远和神奇,使地理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留下长久的冲击力,同时也大大加深学生对高中地理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

但是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也往往会流于形式,在活动过程,多半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走一遍考察线路,提几个问题就结束,不少学生把考察当成旅游,收效不大。所以在考察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考察地点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考察内容与课堂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所以本次野外考察安排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内容学习后进行,让学生有一些必要的地质知识储备。考察前教师还专门向学生介绍了砚瓦山的地质环境、化石类型、植被特点、山地走向等地理知识,并向学生展示该地区可能找到的化石图片,让学生在实地找化石和考察时做到胸有成竹;其次,要准备必要的装备,如地质锤、罗盘、背包、饮用水、记录本、相机、应急物品和药品等;第三,教师要提出一些与考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考察,使考察活动有的放矢,但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与考察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太“课本化”。

比如我们在这次考察之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①观察沉积岩的特点,并注意比较石灰岩与砂岩的区别;②实地认识背斜构造,观察其顶部的岩层特点;③寻找化石,并解释化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环境;④为什么砚瓦山的沉积岩可以用来做砚台,是哪种沉积岩?⑤写一篇小考察报告总结本次活动,字数要求500字以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巩固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拓展地理知识的领域,感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魅力。

本次野外考察活动,一行两个班约80人,学生共在砚瓦山找到了8块化石,大多是腕足类化石,其中还包括一块特别珍贵的海星化石,收获颇丰。学生在上交的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特别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海星那么古远的生物竟能保存这样久远,背斜构造的两翼竟然那么宏大,其顶部的岩石竟是那样的破碎不堪,湖泊相的沉积岩质地竟是那么细腻,居然可以做砚台。”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对这次地理野外考察的感触之大。

二、通过参观西山地质博物馆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苏州太湖西山地质博物馆是省内首家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一楼设有地球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和多功能影像厅等展厅,全方位展示了太湖流域特有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溶和湖蚀地貌等自然景观资源,同时也展示了西山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二楼的赏石区分为岩石类、矿物类、化石类三个类别。岩石类赏石区有造型丰富的灵璧石、光滑平整的摩尔石、纹理斑斓的彩陶石,还有通灵剔透的太湖石等。矿物类赏石区有各色方解石、绿得逼人的孔雀石,还有蓝文石、黄铁矿等。化石类赏石区有恐龙蛋、鱼化石等。

地理观察是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最重要的方式,特别是外出进行地理参观是高中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之一,所以要根据地理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观察的要素特征,选定一个值得参观或观察的地方,即首先要解决“观察什么”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或选择不合理,观察只能是盲目的,参观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学生的收获也不会大,活动就难于进行或半途而废,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选定参观场所前,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地理教学进度等情况,将地理参观活动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其次,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观察活动,还是课外有组织的观察与观测活动,教师都应向学生讲清观察与观测的对象和目的,明确观察与观测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学习。

下面是我校高一学生在学习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后,组织参观苏州西山地质博物馆前所做的一些准备。

首先,参观前向学生介绍西山地质博物馆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岩石类、矿物类、化石类等三种标本的介绍,让学生对博物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要求学生上网查寻其官方网站,进一步了解其展品特点,在参观时认真听解说员的讲解和安排。

其次,要求学生复习地理课本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相关知识,为参观博物馆打基础,准备参观时向老师提出问题。例如,学生在地质博物馆参观太湖石时提出的问题:①太湖石的产地主要分布在苏州的太湖边上吗?②太湖石属于哪一类岩石?③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成因是什么?沉积岩的节理在其孔洞形成中起什么样的作用?④太湖石可以分成水石和干石两种,它们各是什么原因形成的?⑤苏州最有名的三块太湖石分布在哪里?宋代“花石纲”主要在苏州的什么地方开采的?

第三,要求学生要多方面观察,勤做笔记,为写考察报告积累丰富的资料,带好必要的外出日用品(如水、笔记本、照相机等),并强调组织纪律性,进行安全教育。

通过此类的观察与观测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相关的原理和规律,提高地理观察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观察与考察是不同的,观察更注重对地理知识的印证,并通过印证来拓展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而了解地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考察更注重地理实践和考证,更具有探究意义,并借此提升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

三、通过研究苏州的名桥名街巷培养学生的地理专题研究与地理调査能力

苏州真可谓“桥都”。大街尽头,小巷深处,都能够见到形式各异的桥:大桥雄伟,小桥也别有情趣,小巧玲珑。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吴门桥的雄伟,望星桥的精致,坝其桥的朴实,行看桥的风光,无不令人赞叹,就连桥的名字也挺耐人寻味的:虹桥,花桥,胭脂桥,凤凰桥,广济桥,万幸桥……其间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无怪乎在苏州做过刺史的白居易情不自禁地吟道“远近高低寺间出,东南西北桥相望”。刘禹锡也留下了“春城三百十七桥,夹岸朱楼隔柳条”的诗句。

苏州的巷名记录着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像接驾桥,接的是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的驾;三元坊说的是有一年科考头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为苏州人获得,故立坊志念。达官贵人的显赫当然也会在巷名里闪闪烁烁,一看就知道这条巷子里曾经住过怎样的“轿出轿进”的人物,如尚书里、官太尉弄、乔司空巷、王洗马巷、太监弄、孔付司巷等。

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调查与专题研究活动中对培养学生地理调查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乡土地理资源所涉及到的范围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贴近生活实际,学生相对熟悉,对相关的问题深有体会;另一方面,通过对乡土地理进行调查与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调查与专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把知识原理的学习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的“接地气”能力,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调查与考察活动,在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达到了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笔者在选取地理调查与专题研究活动主题时发现,不少同学对苏州的文化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学校周边的名桥和名街巷却不了解,所以在高二学生中进行以了解所生活的苏州的名桥名街巷为主题的人文地理调查与自主考察,于是在所教班级中让学生们确定自己所要调查的桥或巷。有的同学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的“带城桥”“醋库巷”等,有的同学选择距离家比较近的桥和巷,同学们还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讨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桥和巷,也可以很好地避免同一内容的调查报告的出现。

对学生所要写的地理调查报告,笔者提出了具体要求:①选取我们所知道或了解的苏州名桥或名街巷,写出其地理位置、历史传说、演进过程、风土民俗、文化感悟等;②要配上图片,并与报告一起保存;③调查报告一个人写或合作写均可,但合作组成员不能超过5人,并要求注明作者的班级和姓名,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④同学们可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公共资源查找资料,并注明出处。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高二年级6个班上交了近100篇研究报告,有一位同学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竟然不知道学校附近的“带城桥”原名是“袋沉桥”,其出处是《东周列国志》:“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 :‘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传说西施胜利回国后,重新得到勾践的宠爱,但王后却受不了。于是她便把一双妒眼盯上了西施,趁勾践出国参加诸侯会盟时,暗中派人把西施骗出来,把她绑上石头放在袋中,将其沉于河中。而据说王后沉西施处就在今天苏州十中附近的带城桥,据考证,“带城桥”原称“袋沉桥”。

从这次地理调查报告的内容来看,虽然学生们的写作还不够成熟,有的观点还不够正确,不少观点来自网络,但学生们还是有了很多的感悟。首先,学生对苏州的名桥名街巷进行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加强对家乡文化资源的了解,增强爱家乡、爱苏州的思想感情。其次,使学生通过地理调查实践活动学会如何进行文化研究,如何进行资料收集和完善处理,使得地理调查与专题研究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再次,在合作小组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实地查看等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凝聚力,在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中不断碰撞,产生很多新的思想和观念,促进学生的进步。最后,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学生也了解社会,知道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地理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实用价值,实际上也是高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提高的一个反映。

猜你喜欢
化石苏州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