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2016-03-20 23:34魏祖钦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课程

魏祖钦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魏祖钦

在网络化时代及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时压缩,教学内容急需精简;图像阅读与娱乐化阅读降低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主动性;重科研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影响到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脱节使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古代文学课堂中贯彻文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尤为重要。这些问题凸显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师一定要确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要精简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要强化对作品原典的阅读、讲授、分析,还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强化科研和教学的有机衔接,同时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改革设想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课程,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网络化时代及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时量被大量压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锐减,因此,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对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也是广大高校古代文学任课教师的应有之义。

一、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下,高等学校古代文学课堂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高校正在进行综合教育改革,古代文学的课时量被大大压缩。这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调整精简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巨大的困难,迫切需要高校教师投入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其次,在新传媒的时代环境下,图像阅读与娱乐化阅读成为一种趋势。学生更习惯于通过电视、网络阅读,纸质书籍的阅读被边缘化,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降低、自觉性与主动性明显不足。这样,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显得极为迫切。第三,如今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职称的评审以科研论文、研究项目作为最主要的指标,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研究和著述,忽视了教学方面的工作,对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缺乏积极性。如何让教师平衡教学与科研,积极主动地从事教学改革,也是一个难题。第四,功利主义观念盛行的大环境下,古代文学与学生的现代生活脱节,特别是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而社会岗位并没有真正地以相应的速度增加,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学生不得不考虑就业问题,而古代文学这种不是培养就业技能而是培养人文素养的课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学生容易滋生学习古代文学无用的观点。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学感到迷茫,古代文学的传统学科地位逐渐边缘化,陷入尴尬的困境。如何使传统文学与现代生活、个人人生有效对接,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五,如今教育强调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教育者如何坚守文学研究的理念,在古代文学课堂贯彻文学教育的根本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创新能力,也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如今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视文学史教学而轻视作品学习的倾向,原来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分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已被摒弃,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合并为中国文学史一门课程,教师也只注重史的教学。这样,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的只是干巴巴的知识和抽象的理念,如果学生不阅读作品,就没有办法体悟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也谈不上提高人文素养和能力,所以,如何在课时量缩减的情况下,重视和尽可能地增加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也急需解决。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如今的古代文学课堂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但是,如果进行改革,如何协调各种矛盾,如何让学生兴趣十足地爱上古代文学,需要古代文学教师思考研究,并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

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思考

作为高校教师,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笔者一直也有很多困惑,做过很多思考和尝试。在当前的背景下,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并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化教学改革。

首先,要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师一定要确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观念问题至关重要,是决定改革的方向和成败的关键。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而言,教师一定要有宏观的思路,把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放在中国大的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树立科学的教育改革发展观。教师要坚守教书育人的职责。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其中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及学会做人。相应的教育应包括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德性的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也应该把这些教书育人的理念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坚守培养能力的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使学生能在国家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中担当重任。具体到古代文学教学上,要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到的文学知识转化为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对原典的分析解读能力与进行评论写作的能力。古代文学的教学还要回归到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的道路上来,要让学生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感受到喜悦、幸福、鼓舞和力量,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高尚的德性。有了以上理念,教学改革就有目标和方向。

第二,精简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现在高校古代文学史的教材和作品选的教材虽然很多,但总体看来,这些教材还是为了满足原来课堂教学的需要,内容偏多,不适应如今的新情况。根据现有的课时,精选教学内容,编写新的文学史和作品选教材当然很必要,但编写教材工作涉及编写审核出版等一系列问题,一时并不现实。但作为古代文学教师,自己精选作家作品,制定教学方案却是可行的。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精选作品,所选的作家作品一定要有高度代表性,兼顾时代,兼顾大家和普通作家,平衡各类文体。针对如今信息发达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搞好课堂教学。特别要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尽量外伸,打破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壁垒,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做好教师和学生、课堂和课外的有效对接。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教务在线的交流平台、博客、QQ群,把学生组织起来,布置预习、组织问题讨论、上传学习心得。针对课时不足的情况,教师可以把一些网络资源诸如“国学”网,《国学宝典》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期刊、超星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介绍给同学,以丰富学生基本知识。每学期开始,把学生分成课外阅读小组,布置任务,然后让各小组分别使用交流学习成果,这样可以把有些内容让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完成,以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

第三,课堂上强化对作品原典的阅读、讲授、分析。原来课时充足的情况下,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是分开的。现在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强化对文学史线索的梳理,而忽略了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品读。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学现象、文学演变轨迹的一些结论,而没有深刻切实的领悟。古代文学属于文学课程,作为教师必须有文学类课程贯彻文学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让文学作品成为达到学生内心、触发人生感悟的工具,所以必须强化对文学作品原典的品读教学。同时针对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脱节的情况,教师要强化对古代文学的现代性阐释,让文学作品成为指导学生人生与生活的艺术品。例如,在讲苏轼诗词的时候,苏轼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指导学生对待生活困难和挫折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苏轼屡遭贬谪的经历,重点对其《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定风波》进行品读讨论,让学生体会苏轼倔强不屈、乐观豁达的个性。讲李白,可讲《上李邕》、《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学习那份自信和遇到挫折时的态度。讲杜甫,可以重点讲《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学习那份执着。所以,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注意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突出对于现世人生重要意义的东西。时代虽不同,但是人类对于生存意义的追寻是一致的,人类的对待人生的观念、内心那份情感却是共通的,能够引起后人的共鸣,古代文学教学要充分发掘这些能在不同时代都能共通的质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具体作品赏读费时影响对文学史面的掌握的矛盾,如何兼顾著名作家作品和一般作家作品问题,如何在具体作品品读时贯穿史的线索,如何贯彻文学教育的理念,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实践。为了强化作品的学习,学生阅读必不可少,这需要老师传授给学生赏读方法,布置阅读任务,检查阅读效果。利用前面提到老师与学生沟通平台,督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第四,改变教师评价方法,强化科研和教学的有机衔接。如今在职称评审、聘任、业绩奖励方面,偏重科研指标而忽视教学指标。这种教师评价体制必须改变。实际上,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相当耗时耗力,因为文学史有大量作家作品需要讲授,教师未必都能做到全部都熟悉,并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如果要搞好教学,势必要大量的精力阅读分析作品,但这些工作量并不能体现在课时上,也和自己的科研工作产生冲突。目前高校强调科研成果的评审机制不利于教学,教师的积极性不易调动。所以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与高校的大改革环境密切相关。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必须改变。当然,针对科研和教学的冲突,教师也可以通过改革减少这种冲突。如组建古代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术兴趣,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如今有许多的地方文化资源需要发掘,古代文学教师无疑也担负着发掘文化资源的重任,所以在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发掘整理,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掘整理文化资源的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也能对教师的科研产生良好的互动。如今,地理文学研究是一个热门,让学生参与到对江西地理文学的研究当中,让他们跑图书馆,查资料,熟悉古籍,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强化对他们的学术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入课堂教学,这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研前沿,同时也能让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实现有效对接。

第五,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传统的学生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而忽略了能力考察,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考察。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操作,但考察的多是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考察不出能力。现在,高校综合教育改革明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放在重要地位,那么考试一定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在笔者看来,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平时考察的分值加大。考试还要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感悟和写作能力,减少知识性题目的比重。在平时考察环节,要求学生熟读诗歌、小说、戏剧等,每学期规定一定数量的背诵篇目,还要给学生布置抄写、注释作品的作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考评。学生通过作品的诵读和注释,加深了对文学史的认知,提高了解读古文原典的能力。另外,要学生在师生互动平台上发表见解,或者提交小型研究论文、作品感悟,与同学老师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论文质量等量化他们的学业成绩。这样,把平时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不但弥补了课时量不足的局限,还能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兴趣,锻炼能力。

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任课老师一起研究、探索、实践,尽管有很多困难,如果我们坚定理念,切实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诸方面一起改革,相信一定能摸索出一些新的模式,促进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金润根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文学课程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我们需要文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