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教育诸问题
——兼谈农村的语文教育改革

2016-03-20 23:34滕朝胜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笔者农村学校

滕朝胜

当前农村教育诸问题
——兼谈农村的语文教育改革

滕朝胜

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块短板,当前农村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教育受制于当前的社会大背景;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学生对教育体制的抵制和反抗;家庭环境及传统价值观的更变;理想化的教育改革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确实需要引起农村教师以及指导农村教育工作的人员的高度重视。

农村教育;贫困文化;职业倦怠;家庭教育;教育改革

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谈及,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笔者有在乡村中学执教十几年的经验,也自认为对农村基础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从内心深处对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前途产生了一些担忧,由此引发了许多思考。农村基础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块短板或薄弱的一环,新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的条件和机制与当初笔者上学时期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下文,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个人对当前农村教育的认识与不解之处。

一、教育受制于当前的社会大背景

教育作为社会大机体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如经济、政治、文化、传统、习俗、历史、社会治安、地理等相互关联,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人们的思想保守落后、经济发展滞后、政府政策影响辐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现代化的教育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想传播开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且,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有滞后效应的投资,一部分人看不到教育的长远效应,加之迫于生存的压力,而不得不早早地练就谋生的本领,这又为教育的发展及其效用的扩大增添了思想和社会因素方面的障碍。美国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在《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指出,所谓“贫困文化”即当人们长期处于贫困境界下难以改变时,他们会被这种贫困的生存环境所同化,也即接受这种贫困的现实,代代相传,成为消极悲观的文化。这里所指出的“贫困文化”与我国偏远农村地区的传统思想是相符的,也就必然使得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传递与泛滥。

在中国经济呈快速发展的当下,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原有社会基本道德价值体系的崩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势力抬头并呈无孔不入之势。受其影响,偏远农村告别昔日世外桃源般的状态,被动卷入商潮,紧接着便是农村道德价值体系的变动,呈现出邻里关系日渐淡漠、家庭生活不和睦、离婚率增高、家庭暴力趋高、子女不孝等一些冲击传统道德底线的现象。而在其作用下,农村基础教育中便出现了如下后果:学生厌学、逃学、违纪行为增多,甚至出现藐视校规校纪、肆意破坏公物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正呈恶化的趋势。学生的这种不良表现,将直接打击教师的执教积极性与事业心,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教师责任感的下降。这势必会形成一个在“教”与“学”之间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而直接受害者则将会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无辜学生。一般而言,优秀的生源与师资力量势必会被引向条件更为优越的城市地区,那么农村教育的处境将会雪上加霜,这样一来就在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而站在两个极端方向上的分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

因而,农村教育的问题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应该是经济发展对农民原有生产体系的冲击及经济思潮对传统思想体系的冲击对教育的综合影响下的特别体现。语文教育的改革似乎也难脱其干系。笔者所在的镇经济相对欠发达,人口较多,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生源参差不齐,教学资源欠缺,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优秀生源都流入市区中学就读。同时,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大多数都到北上广打工,遗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农村教育中的短板。倘若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好的引导,极有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儿童。目前,我镇有一批“小混混”级的不良少年,这群人精力旺盛、桀骜不顺、目无法纪,整天就是到处闲逛,无所事事,并不时地来到学校里边“玩玩”,对学生安全和教学秩序的维护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并且,笔者所在学校很多受损的公物就是由他们一手造成的。究其原因便是在家庭教育缺位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也没有很及时地跟进,加之受社会堕落面的不良影响,形成了这样的一群不良少年。因而来自社会面的因素也需要给予充分考虑。如果一个人出生在某种边际文化之中并成长起来,在那里,生活困苦,吃饭靠的是碰运气,可珍视的是敏锐的目光与行动敏捷的告密者,而且,在那里四个男女伴着小提琴的尖叫声跳四步舞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那么,他不可能获得作为一位诗人、作曲家、雕塑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名望,他可能具有超常的天赋才能,在猎捕狗熊、套捉小公牛和“邀请”女人方面胜过旁人,但天才的桂冠决不会授予这些领域中的强者。然而,如果一个人诞生于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其中充满着活跃而丰富的音乐、绘画、科学或哲学传统的气息,那么,只要有优异的天赋才智,他就能变成一位天才,或只要稍强于中等才智,他就能很轻易地成为一位杰出人物。也就是说,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

当今的中学教师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他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与学生纪律有关的工作。同时,由于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在学校的关注程度和倾注的心血较之以往大大增加,因而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这些期望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进而转变为教师所面对的压力。由于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工作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教学上时间和精力的减少,影响教学质量,进而造成教师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教师长期处于压力之下,难以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便容易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来自于长期进行的单一化的工作程序中所形成的心理疲劳感。若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维持对教育事业长久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农村,在待遇并不是很好、地位并不是很高的背景下,情况更是如此。物质上的支持暂且除外,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应该还有学生对教师的接受、认可和拥戴。学生学业上的成绩更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自我认同感。农村基础教育中,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故意捣乱的行为必然让教师感到失望和沮丧。关于职业倦怠,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他是我的同事、朋友,更是我的良师,他 90年毕业,一直教了整整20年的书。从业的头几年他还算有点激情,到如今激情已经消磨殆尽,感觉教书也就那么回事。从他的言辞当中流露出了很明晰的职业倦怠感。长期单调的教学活动消磨了他当初的激情和冲动,也消磨了他的上进心和变革精神。倘若再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爱戴,看不到学生知识上、思想上、人格上的提升,是很难摆脱职业倦怠的,而其后果必然就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和教学质量的下降。最终则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对立情绪的增强,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不愿教和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三、学生对教育机制的抵制和反抗

要谈到对农村中学生的普遍印象,总体感觉他们都很乐观,乐于交流,积极并且自信。这是他们最大的优点,也是和当年的我们最大的不同之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农村学生由起初对学习的抵制、对教师的不信任发展演化到对学校规章、条例的漠视甚至反抗。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学很严重,往往是上课铃响之后,总会有一些学生拖拖拉拉、追追打打,即便是教师已经走进教室开始准备上课也毫不收敛。上课期间更是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下位走动、吃零食甚至溜出。当然这或许有些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但其反映的深层问题却不容小觑。有些学生已明目张胆地跟学校的规章制度叫板,是直接对学校、教师、规章纪律发起的冲击和挑衅。虽然,属于这种类型的班级非常少,但它毁掉的却是一大批学生的前程,连同那些想学习的学生也成为直接受害者。笔者遇到过两位这样的同学,他们坦陈自己也非常愿意学习,并且拥有自己的理想,但往往要花巨大努力才能抵御外界的干扰。由于精力分散,其学习效率也必然大大降低,却苦于无法改变眼前这种现状。并且,学生的这种无休止的违纪行为及其对学习的冷漠对待将会大大降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他们的信心和期望值。有一次期中考试,学校安排笔者命题,笔者出好试题交到教务主任那里,他看了之后立马要求降低试卷难度,并让笔者减少题量,出一些能直接从书上找到答案的题目。“我们这里学生读书的不多的咧,这张试卷题量这么大,又这么难,到时候考出来的成绩都是个位数,那家长会上怎么说啊”。这是他的原话,意思是家长会上,如果小孩分数太低不好向家长交待。他有一次甚至直言不讳地跟我们讲,学校不要求你们能教给他们多少知识,只要求你们把他们看好,不出事情就行。坚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低期望值,加之学生愈演愈烈的违纪行为和对自身的放纵,必然导致教与学的效率低下。

四、家庭环境及传统价值观的更变

学生藐视教师这一现象在当前的农村教育中颇为突出。其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青少年的思维观、世界观突破原有框架,冲击道德低线,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加大,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业已分崩离析,而新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在这种环境下必然造成人们信仰体系的缺失,受其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混乱的状态,表现在农村中学生身上显得更为突出。绝大部分违纪学生漠视学校规章制度,无视甚至是挑衅学校教师权威,在家里更是不懂得尊重父母、体谅父母而且无缘由地谩骂父母。很显然,多年的学校教育对他们道德、思想及价值观念的改造效用很小,远不及大社会背景下社会群体思想价值体系的震荡对他们造成冲击的效应那样的明显。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我国乡土社会与乡土文化作了精辟的描述。他认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是村落,村落由家族和家庭构成,村落也构成了一个基本的乡土社会群落。乡土社会是一个礼制社会,也是一个安稳社会,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社会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人生经验,道德孝益、四季变化、农耕俗事都包含在口口相传的经验中,孩子们在襁褓中,坑头灶边,田间地头,嬉戏玩耍中接受着乡土文化的浸染。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人格在文化的浸淫下自然天成,一个生长于乡村的男孩子,如果没有因翻墙揭瓦、恶作剧而被大人呵责惩罚、教育的经历,他的童年将是不完整的。传统家庭一般有繁衍后代,社会化下一代,为家庭成员提供支持与保护等三大基本功能,但工业化却使得传统家庭的各项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并逐渐转向社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逐渐弱化,同辈团体、学校或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逐步增强。而青少年一旦得不到学校、同辈乃至社会的认可,他们就极有可能游离于一种认可上和接纳上的边缘区域,而如果出现了一个认同他并且接纳他的团体,他则会积极地加入进去,而不管这样一个团体性质的好坏或善恶。像笔者所在镇上的某些小青年,其实就是这样形成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思想信仰难民”,试图竭力摆脱与农村有关的任何标签,包括思想体系、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甚至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认为这一切都是落伍的,而努力想跨入城市队伍的行列。感觉上触手可及,实际上遥不可及,他们也就成为在城市边缘和农村边缘地带游荡的一群人,长久下去既得不到乡土社区的接纳,又自我感觉与城市社会有一定的距离感,反映在他们的思想上则是无视乡村的传统道德、无视宗族礼法,反映在他们行为上是违反学校纪律、校园暴力的不断升级。笔者曾亲眼见到过女生和女生打架的这种暴力场面,并且有很多同学从行为和思想上会妨碍老师去阻止事件的发生,经笔者劝阻之后方才作罢。其中一个女生确实哭了,另一个女生反倒满不在乎,打完之后像是流露出了“得胜的微笑”,继续去干她的事,一旁的同学还对我讲,“老师,你别管,你也管不了,就连我们班主任也管不了”。

五、理想化的教育改革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语文教育更是一个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是: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太大,不仅要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甚至还担任班主任。光是平时的语文教学常规工作就令人喘不过气来,再加上那些琐碎的班级工作,迎接上级领导各种大大小小的检查任务重重地压在了教师的肩上,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教师,难以施展拳脚。更何况,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即便抛家弃子,老幼不管,去抵抗现行的教育机制,可繁重的工作,以及他人异样的目光,都需要改革者鼓起足够的勇气,用尽很多甚至是毕生的精力。笔者觉得这是导致很多人不愿进行语文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平心而论,语文教师从心底是渴望掌握更新型、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可这些个、那些个无形的“大山”,压得人已无力前行了。那些所谓的语文教育改革对我们而言就像画上美味的汉堡包,看着让人垂涎欲滴,可永远也尝不到这画中的美味。

钱理群先生认为,追求高度统一和普适性的学校教育,割裂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也割裂了今天的发展与本土发展的历史联系,从根本上割裂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如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农村教育改革就成了失根的改革,进而导致了文化的失根、民族的失根、人的失根。这才是一个根本性的发展危机。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梅林中学)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金润根

猜你喜欢
笔者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学校推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性能相差达32%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