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和证伪:作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向度

2016-03-20 23:34杜菁锋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证实批判性作文

杜菁锋

证实和证伪:作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向度

杜菁锋

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逻辑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核心。作为逻辑论证的两个重要方法和手段:证实和证伪,是作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两个重要的哲学向度。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两个哲学向度的引进,并恰当地引导好学生掌握它们,以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证实;证伪;批判性思维;哲学向度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质素缘何而来?源自于教育!

在上个世纪 90年代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2002年,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大、空话。各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到了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中语文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共有28条,这些规定体现了作文教学新理念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它要求作文教学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1]。

然而,没有批判就没有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所以,当下的作文教学重中之重还是要在作文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美、英等许多国家在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教学部分,早已明确规定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个“广阔的写作空间”,需要生活、阅历作根基,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做工具。

所谓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一种思维技能和品质。它是一种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2],是一种能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决定,并能时时进行自我反省的、全面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相对于定势思维,与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相近,“批判性思维应作为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3]它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翻版,而是对历史现象和现实现象持一种审视、分析、联想、鉴定的思维方法,它与满足现成答案、被动顺从、不求甚解、盲目附和的思维模式相悖。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可以从习得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方法——证实和证伪等方面的训练入手。

作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很多,比如,吴以升老师提出通过阅读教学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教师的批判性示范,评论性的活动,口头评论和书面评论结合等方法[4];陈庆丽老师提出关注写作碰撞,营造探究氛围,化繁为简,展开思维攻势等等[5]。这些都应该说是行之有效、较为全面的好方法。

但是,我们认为,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被遗忘了,那就是要在中学生,尤其是在高中生的培养中加强对逻辑论证的学与用。通过对逻辑论证的学与用,将学生的日常观察和知识积累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来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和技能。“逻辑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核心。它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识别、构造、特别是评价实际思维中各种推理和论证的能力。”[6]为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逻辑论证的两种重要方法:证实和证伪。这里所说的“证实”,即为实证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证”。

何谓实证?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 等意义的东西[7]。实证主义创始人、实证主义在法国的主要代表孔德(A.Comte)认为:实证哲学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这个词中,我把这个词列入一种新哲学之首。”[8]实证哲学与实证自然科学是统一的。如果说各门实证自然科学是以各类可以观察到的特殊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它们的规律为目的的话,实证哲学的任务则是考察各门自然科学的规律以及它们所利用的方法,并对它们加以综合,以便揭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9]。

但是,我们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学用 “证实”,并非只是单纯地像“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地’(即如其所是地、像社会学家发现的那样)解释社会世界”[10]。我们主要是强调学生从纸上谈兵式、闭门造车式的写作或记流水账式的写作当中走出来,通过“实证”或者说“证实”,在实践中锤炼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转化为一种 “内观察”(写作时所进行的“内观察”主要是指对表象活动的观察)写作能力,进而表达自己的“实证体验”。所以,在写作教学方面,我们要革除旧观念、拓展新思维,要允许学生的观点不那么革命化、政治化、样板化。只要真实、健康,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对作文的要求首先应该是“真情实感,随心所欲”。我们赞赏由北京大学等七所著名高校与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因为,正如有论者在十几年前就指出过的,它“提倡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可谓重开作文教学新风气,可以说,这是建国50年来作文教学观念的一次大解放和大革命。”[11]“言为心声”,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咀嚼的东西,学生才会更加心服口服,对于处在辩证思维走向成熟和发展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中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考察、去认识、去读解社会生活,但是他们往往又夹杂着不成熟的思想,没有教师的引导,往往易流于浮泛,甚至走入误区。所以,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在作文教学中因利势导,引导学生在实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分析性、独立性、反思性、全面性和正确性。

无论哪一种文体写作教学,都可以采取实证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笔者在教学生景物描写、记叙事物的时候,就曾经引领他们实地考察、实证。如描写海上日出,笔者先要求学生仔细研读巴金的《海上日出》,然后利用我校背山临海的优势,要求学生亲自早上去观察、比较、鉴别、质疑巴老写的《海上日出》的优缺点。学生们都兴致颇高,最后也写出了大量有个性的文章,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以我手写我心”。至于应用文类的文体写作,更用得上 “实证”手法,如调查报告等。笔者在教调查报告的写作时,组织学生到贫穷山区阳东县大八镇那岳小学实地考察、采访,回来之后召开总结会。原本是枯燥的文体写作,在这种实证之下焕发了动人的魅力。学生们在实实在在耳观目测之下写东西,自然就有的放矢。

然而,有时限于种种条件,我们无法亲自去验证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理论的正确与否,况且,“有时我们对经验陈述的观察无法从总体上证实这种陈述的意义。我们尽管可能观察到能够证实某个经验陈述的事实,但却永远无法观察到要全部证实所有经验陈述的可能的事实,更谈不上证实那些带有描述规律性事实的陈述,或者说普遍命题”[12]。这时,我们就得换种方法了。那就是用到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等科学哲学家提出的证伪理论(falsification)。他们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一定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是科学的精髓。[13]科学思维从问题出发,科学理论是面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方案,本质上是猜想;它们不可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关于同一问题,会有许多尝试性解决方案,设计一些实验对它们进行检验,较为不圆满的方案就被证伪了,剩下的只能说是目前最佳的解决方案,留待将来被证伪。但波普尔认为,非科学是不可证伪的。你永远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或想象出一种情况,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推翻。波普尔理论鼓励对自然之谜有兴趣的探索者大胆地猜想,大胆地对待解之谜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案,然后严格地证伪这些猜想。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应该说成“大胆猜想,严格证伪”[14]。对于作文教学来说,这种哲学对于个性化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无法否认,在现代中国,作为传统思想核心理念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仍然客观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影响是潜在而深刻的。既有世代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的思想观念,也有铸于钟鼎、著于竹帛、载入史册的典籍文化,甚至于化为工艺器物、造为建筑雕塑的各种物质文化中,还有更深层次上的文化心理结构,都有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烙印。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地方。我们要求中学生的作文跳出传统的框框、牵制、“以我笔写我心”,就必须对传统的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不这样做又谈何创新。但传统的东西,尤其是理念的东西,要去“实证”是很艰难的,这就需要采用“证伪”的方法了。

新出台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本质(包括科学的本质)的准确理解,使学生在了解到现存知识的可靠性的同时又看到它的局限性,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不断被质疑、证伪、修改、否定、拓展或超越的发展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比如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向来都强调“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和“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结构上的要求,即“形式逻辑”的要求,而不是认知本质上的要求,即 “辩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认为:“议论文的创造和想象力,主要体现为猜想与反驳,批判与证伪,以及矛盾分析和说理系统的建构等,其核心内容是论点的原创性和辨证说理。”[15]而“三要素”恰恰对此没有给以充分的体现。离开了矛盾分析,讲“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至绝大多数学生的议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将从老师那儿批发来的观点与材料加以组装,求得表面上的统一,这就完全背离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背离了对立统一规律,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简单、粗糙、僵化、武断,以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训练证伪。

又比如,针对写松树,松树都坚硬、挺拔吗?除了写“奉献者的象征”之外,松树就没有其他象征意义吗?是否就一定非得有“象征意义”呢?写其柔美性行不行……我们不可能证明有多少松树挺拔,有多少不挺拔,但我们只要找到一例特殊的——不挺拔的松树,就可推翻它。如黄山的“奇松”,不但不挺拔,反而弯弯曲曲、奇形怪状的。它体现的风格恐怕与陶铸、陈毅笔下的“松树”不一样吧。但没有了高大伟岸的它们,却成了黄山的标志,深受众人喜爱。为何?“个性”呗!教材上可以证实和证伪的对象很多:“如燕子,是《海燕》,迎接暴风雨,是无产阶级战士的象征;松树,《松树的风格》,是奉献者的象征;杨树,《白杨礼赞》中是北方农民和民族的象征;《天山景物记》、《风景谈》也带有极其浓烈的政治色彩。写青松,要想先烈;写石子,要想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写太阳、春雨,要想党的培育、党的政策;写长城,要想解放军等等。实际是一套早在七十年代就被动摇的、庸俗社会学的文艺理论和写作理论的残留。”[16]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对象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既让学生觉得可行(可操作),又能在论证过程中体验到运用知识的乐趣,最主要的是训练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逻辑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核心”。[17]实证和证伪,是逻辑论证的两个重要方法和手段。作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引导好学生掌握它们,定能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助一臂之力。它能帮助我们如何识别、构造特别是评价实际思维中的各种推理和论证,能帮助我们在从低层次的经验走向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中,披荆斩棘,扫除障碍。与此同时,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就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认识、批判、反省和建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证和证伪是作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向度。

证实和证伪作为作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向度,如能借助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将会大大拓展批判性思维的想象空间。为了作文能“独抒性灵”、写出新意,我们须得面向生活,而且要“批判地生活”,即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辨别事理能力的有效方法。“批判地生活”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索、思考,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正如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在《方法谈》和《形而上学沉思录》两书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对于万事万物的质疑,阐述了他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基石和出发点。他认为,方法错了,思维的路径就错了;在错误的路径上你越努力,就离开真理越远。为了获得真理,首先要端正方法。端正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要运用“质疑的方法”审查一下自己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知识和观念的正确与否。[18]“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要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耐心和恒心。同时还要注意,和其它语文能力的习得一样,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批判性思维也不是自然的或可能存在于未经训练的、自发的思考中。没有一个人能声称自己是彻头彻尾的批判性思维者,我们只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是批判性思维者。我们有某种洞察力同时又存在盲点,受某种自我错觉倾向的影响。因此,批判性思维技巧和实践的发展应是一种终生的努力过程。

注释:

[1]顾振彪:《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第9页。

[2]朱智贤、林崇德:《朱智贤全集》(第五卷·思惟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28页。

[3][美]H·拉塞尔:《儿童思维》。见朱智贤、林崇德:《朱智贤全集》(第五卷·思惟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28页。

[4]吴德升:《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性思维与批评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教育科学》,1997年第 2期,第38页。

[5]陈庆丽:《在写作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32页。

[6][17]潘国霖:《呼唤全社会关注逻辑、语言》,《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0日,第5版。

[7][8][9][13]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页。

[10]陶东风:《实证的、阐释的和批判的——社会理论的三种模式》,http://xueshu.newyouth.beidaonline.com。

[11]陈斌、何世英:《当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弊端及其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26页。

[12]江怡:《经验、逻辑与整体论——一种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语境》,http://www.cass.net.cn。

[14]朱海军:《科学精神——怀疑与批判》,http: //review.zj.cninfo.net。

[15]潘新和:《把创造和想象的乐趣还给学生》,http://www.public.bta.net.cn。

[16]韩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http://www.being.org.cn/cla/ywgj.htm。

[18]参见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92-399页。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编辑:随喜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证实批判性作文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去哪儿、携程互咬一路厮打至商务部沈丹阳证实收到举报材料
薄轨枕的效力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