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学科视角下语言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20 19:51韩亚文冯羽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语言学外语研究生

韩亚文,冯羽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超学科视角下语言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韩亚文,冯羽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外语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衡量外语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分析超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学术资源整合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阐释了南京工业大学在语言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超学科;创新人才;语言学

随着全球化发展,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进步迅速,培养了大量外语高端人才。但目前高校外语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仍旧缺乏渠道和机制,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现实要求[1]。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外语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探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途径[2-4]。这些研究,为提高外语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但这些措施的提出还是建立在传统的外语教育观念上基于教育学理论进行的探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得益于神经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语言学的性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已经由原来通过哲学思辨和臆测构造假说发展到应用现代科技进行实证研究[5-6]。语言研究除了要向深度探索外,还需引进认知、心理等不同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广度上拓展。因此,只有根据语言学发展规律进行改革,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本研究将在阐释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剖析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根据超学科理论原则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希望为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创新借鉴,以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语言学人才。

1 超学科理论

随着学科的发展,专业研究过分细化,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壁垒加大,界限森严,缺乏协调与配合,难以系统管理和融合,研究无法深入[7]。超学科是以分析与解决问题为向导、致力于学科间相互配合的研究与教育方法。 超学科不是将各学科的信息进行简单叠加,而是在深度整合各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共享的概念和框架,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促进协同作用和整体效应的产生。超学科理念是学科间融合的最高层次,其价值观念和研究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逐渐应用到不同领域来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8-9]。

2 语言学的学科发展

语言学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和历史发展等问题,具有复杂多元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学的研究任务和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不再只停留在对语言表象进行归纳和解释的传统研究模式,而是在认知科学的框架下,期冀通过新的科技工具,检验各种语言理论或假说,揭示隐藏在人脑“黑箱”里的语言奥秘[10]。语言学已经从附属于人文科学的准科学发展成为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尖端科学,成为当代前沿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11]。研究者必须与相关学科合作,建构广阔的研究框架,整合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有效探索语言学习机制。因此,语言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引进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3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超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根据超学科的理念和方式,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手段、资源整合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3.1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据,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语言学发展现状,学院在2015年组织召开了研究生全球化培养方案论证会,将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修订为:在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独立探索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南京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凸显了超学科特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学院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凝练了三个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研究与现代技术、跨文化交际研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主要侧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与评价;翻译理论研究与现代技术方向主要侧重英汉翻译理论、基于现代技术的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科技文化比较等。确立研究方向旨在发挥南京工业大学多科性大学的优势,以期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

在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学院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围绕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依托学院的同声翻译实验室和应用语言学实验室等资源平台,修订了研究生课程体系。在专业必修课中设置了普通语言学、语音学、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学、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置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统计学、机器翻译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本校其他学院或其他高校课程学习。设置的课程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而且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前沿动态敏锐的洞察力。

3.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得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除了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外,学院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授课方式上,参照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做法[3],改变传统单人授课的教学模式,根据学院现有的师资队伍,组建教学团队,以团队合作方式上课。在学院重点建设的“研究方法导论”课程授课中,3位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商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通过团队授课,弥补了学院师资力量薄弱的缺陷,发挥了教师的不同研究特长。在课堂授课时,教师集思广益,对学生的汇报提出质疑与反馈,为学生选题和实验把关,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学院以教学团队为主体,2015年成功申请了南京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并获得立项,为学院提供了开展团队科研创新的契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每次授课前,教师指定章节,确定研讨内容,提出讨论提纲;学生提前阅读文献,并通过课程云盘上传问题。在讨论时,学生阐述阅读材料的内容,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质疑。通过互相质疑、互相启发,学生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学术资源整合和科研平台建设

学术资源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在超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学院通过整合与优化资源,在解决师资短缺矛盾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首先,学院利用学校地处南京、外语传统强校集聚的优势,加强院校合作,实现教师资源共享,解决了学院内部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结构存在差异的问题。学院先后聘请南京大学、南师大等院校的博士生导师为学生授课,并与这些博导合作,联合指导研究生。到目前为止,校外导师相继开设了语用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门课程,协助培养了10位研究生,极大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其次,学院积极构建多渠道科研交流平台。近年来学院邀请了Paul Kei Mastuda、许钧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等活动。同时鼓励研究生参加在南大、南师大等高校举办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如第十三届亚洲英语教师协会国际研讨会(2015,南京大学)、第三届中国心理语言学国际研讨会(2015,南师大)。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研究生提高了对语言学不同领域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科研的信心和热情。

另外,学院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校外课程资源的共享。学院购买了多种语言学数据库,以便师生在线搜索期刊论文。学院还利用教师访学机会,加强与国外院校联系,增强学生与国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学院加入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科研信息网络,利用电子邮件推送“应用语言学发展现状”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出版社或语言学专业协会的研究平台,了解语言学发展动态,跟踪学术热点,提高研究水平。

自从学院按照超学科理论对语言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以来,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近两年来,有3人次在江苏省外语研究生论坛获得奖项,1人参加国际会议并做论文汇报,2人在学校科技节上获得“科技之星”称号,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在研究生毕业后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

4 结语

从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实践来看,超学科理论是处理学科发展、教研团队建设、学生培养的有效指导原则。通过学院的改革措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了工大语言学学科的综合实力。可以预见,在超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工业大学的语言学研究将更加多元化,通过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研究生的思辨、创新和实验能力,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孙玉华.改革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浅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47-49.

[2] 王雪梅.从学术能力需求分析角度反思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J].外语界,2010(5):70-72.

[3] 文秋芳,丁言仁,陈新仁,等.构建合作型团队机制,培养创新性人才群体——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6(2):11-13.

[4]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7.

[5] 王家钺.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课程设置[J].外语界,2004(6):52-57.

[6] 周频,吴安萍.超学科视域下的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14(1):58-61.

[7] 刘贤伟.美国超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J].高教探索,2014(6):52-54.

[8] 李颖,冯志伟.计算语言学的超学科研究[J].现代外语,2015(3):407-415.

[9] 汪学磊.超学科视域下的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七届中国外语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研讨会综述[J].中国外语,2013(3):109-111.

[10] 保罗·西利亚斯.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M].曾国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11] 陆俭明,沈阳.关于建设“语言学”一级学科的建议[J].语言科学,2010(1):9-14.

(责任校对王小飞)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21

20160106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LX15_045)

韩亚文(1974-),男,江苏常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G640

A

1674-5884(2016)07-0063-03

猜你喜欢
语言学外语研究生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社会语言学名词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