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2016-03-20 05:05叶桂仓
大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才素养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而高校和高中在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的无缝对接,是打破高校和高中之间决断壁垒的新举措。为了集中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高校与高中联动机制,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课堂内外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参与支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2016年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以下简称“双高”论坛)于2016年10月2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高校、高中、企业的多名嘉宾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主题展开对话。本期“高端访谈”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对话主持人:金永兵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

对 话 嘉 宾:田慧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丁水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沈献章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吴海尧 浙江省东阳中学校长

刘信中 课堂内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现在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中上水平,这是一个总体的判断。

总体上,我们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我们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特别是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发展等等,在这些方面还有明显欠缺,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重在改体制,重点是管理体制。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生了变化,明确提出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体制改革本身重点发生了变化,这是针对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而发生的变化。

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如何加大学生选择的空间,成为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主持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于2010年颁布至今,时间已过半。第一个问题是,田院长您作为《纲要》制定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对《纲要》的精神实质或者目标进行解读?其实施情况如何?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还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克服?第二个问题是,您同时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负责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新课标、新教材将要发布,您对此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进行简单介绍,同时这次新课标、新教材与新一轮的考试制度改革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协调关系?

田慧生:大家都知道,2010年国家正式颁布了《纲要》,也就是说对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确定了发展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做了总体的规划。现在《纲要》执行已经过了大半,进入第六个年头,还有四年的时间。按照《纲要》确定的这些大的战略任务目标,我们现在究竟进展如何?可以说,《纲要》对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推进和指导作用,也提供了强大的新动力。2015年国家对《纲要》实施五年做了系统的总结评估,应该说《纲要》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主要工作目标,都如期的按照既定要求完成了相应任务。对相当一部分领域来说,已经提前完成任务,比如说,《纲要》确定的若干发展目标之中,大家关心的人才选拔、高考,当年确定到2020年,四年以后,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是40%,这个目标在去年,即《纲要》执行过半的时候,已经达到了40%,这个任务已经提前五年完成。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事例,当年确定的很多具体目标都已提前完成。

现在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中上水平,这是一个总体的判断。各个地区和不同阶段的教育发展水平,如果跟世界各国相比,特别和发达国家相比,情况还是不一样的。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基础教育进入了先进水平。如果把世界基础教育划分为三个水平,即先进水平、中等水平和相对比较落后的水平,而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在一些主要的指标上,总的评估下来,现在已经率先进入到世界先进水平相对靠后一点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现状,应该说总体上来看,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巨大。

但是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不少,其中最大的短板之一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总体上,我们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我们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特别是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发展等等,在这些方面还有明显欠缺,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所以《纲要》在对教育改革整体做出规划的时候,提出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提高质量,在提高质量一系列重大举措中,提出要加快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纲要》里面重点提到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六大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这样的表述在过去30多年,若干层次重大的教育改革的规划或者重大文件的制定中,这样的表述是第一次。

大家知道,1985年开启我国教育改革先河的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那次教育体制改革重在改体制,当初改革的重点是管理体制。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谈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都在谈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然而2010年颁布的《纲要》,发生了变化,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也发生了变化。《纲要》明确提出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体制改革本身重点发生了变化,这是针对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而发生的变化。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按照《纲要》的要求,新的高考方案2014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2017年浙江、上海两个试点省市率先进入新高考。从2014年这个方案公布之后,这两个省市作为试点省市,已经启动了新高考方案,他们三次学考最近10月份刚刚完成,明年将正式进入新高考检验。从明年开始,大概有六七个省市也率先实施新高考方案,其他省市逐步进入到新高考的序列当中,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我相信这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就意味着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普通高中课程修订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全面修订即将完成,相关的课程方案、全部的课程标准修订,这个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将进入国家的审查,审查通过以后,联通修订的全套的高中教材在明年正式颁布实施,将配合2017年新高考正式实施。现在高中的课改全面修订工作,一切以最后教育部正式公布的信息为主。

我们这次普通高中课程的全面修订基于两大背景。首先,这次普通高中课程的全面修订大背景是我们的新课改。从2004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经过这么多年的一轮、两轮的实践以后,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跟高中发展的实际需求有了一定的距离。所以从课改自身来说,经过一轮改革的实践之后,课程本身要进一步修订完成,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背景。第二个背景是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了落实十八大精神,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课程改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意见。因为九年义务阶段课程标准已于2012年颁布,所以这次高中课程的全面修订,作为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要求,率先启动。

这次普通高中课程全面修订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次课程修订,在内容上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体育、艺术教育,这些都是课改的重点,突出了这样一个导向。第二个特点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定位。我们一般讲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它的定位,过去经常常想到的是基础性。普通高中仍然属于基础教育,主要的任务还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以前对于普通高中的要求的是基础性,普通高中的定位跟九年义务段没有很明显的区分,都是强调基础教育,即基础性。这次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过程中,我们通过广泛地研讨和征求意见,大家现在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即在性质上除了强调普通高中的基础性之外,还应该强调选择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应该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普通高中的定位。到了普通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还面临未来人生的很多选择,高中应该在这方面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如何加大学生选择的空间,成为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这次普通高中课程的全面修订如何体现出基础性,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第三个特点是,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的课程全面修订必然要跟进新高考的全面推进,适应高考的要求,但这个适应是相互适应。

综合来看,这次普通高中课程修订的这样的几个特点,决定了将来我们正式颁布修订后的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新教材会呈现出来很大的变化。这里面的亮点和变化,比方说,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到了普通高中的课表内容框架中,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大家知道学科核心素养的公布,是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一个重大举措,形成了完整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这次普通高中课标的修订,第一次对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每一个学科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学科核心素养,比如说,语文课究竟培养什么,高中三年要赋予学生哪些方面,在语文方面打下什么基础,培养哪些关键的学科素养?每个学科都做了这样的规定,而且已经顺利完成,有史以来在课标整体框架方面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有相关核心素养的系统表述。此外,这次我们课标中还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过去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了知识的学习范围,但在学习学到什么程度,过去的课标在这方面比较简洁,只有评价的建议,没有详细的规定学生学习的学业表现、学业要求、学业能力分级。而这次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过去我们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基本经验,系统的研究制定了每个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为下一步学科考试评价提供了更加详实的科学依据。此外,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也提供了新导向,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来推进我们的教学、实施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也是提供了新的引领。所以下一步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会值得我们期待。

●高等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越来越感到压力。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和选拔,光靠高校是不灵的,高校跟高中、基础教育和大学共同来发展。

有一批高端的学生,可以称之为青藏高原,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喜马拉雅山,没有喜马拉雅山就没有珠穆朗玛峰,我们的尖子生他们首先应该是形成青藏高原,在这里面脱颖而出。

拔尖创新人才,背后的这些东西,我们是要点出来,而且要让学生坚持住。我们的教育是在学校学东西,留下来的东西都是教育,留下来的是什么?会发现是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如果只停留在很粗犷的层面,最后是没有成果的,而没有成果就会失去信心。

主持人:田院长对《纲要》和新课标的修订进行了解读,对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对话进行了铺垫,核心问题是要以体制改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这个体制改革很难,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在于高考改革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简单来说,就是要探索积极有效的方式,选拔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同时又把这个选拔标准传导到中学教育,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无缝对接。这次论坛聚焦“拔尖创新人才”,今天论坛汇聚了来自高校和高中的各位嘉宾,下面请各位嘉宾分别从高校和高中的角度,谈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

丁水汀: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中国的高校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高等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越来越感到压力,这是作为学院院长的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改革光靠高校是不灵的,高校跟高中、基础教育和大学共同来发展。这几年从高中生一批一批的进入大学的感受来看,还是不断的在进步,也就是说,从他们整个的层次、水平、能力方面不断的在进步。但距离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感觉差距还是蛮大的。

我们学院,作为教育部的十七个试点学院之一,进行创新人才的综合改革试点,在此结合航空发动机人才的具体要求,谈一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我们怎么评价高中生的能力,看他的水平或者更准确地说看他的潜质。航空发动机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品格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典型的工科人才的要求。从能力上来讲,作为工科的学生,其所应具备的能力可以分成12种,这12种能力特别关键。这12种能力分为四个层次。具体而言,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层,这个学生有没有战略思维能力。如果没有战略思维能力,他一定不会做出创新的贡献,不管是学术贡献,还是社会贡献。在战略层上主要包括全局思维能力、极限思维能力、超前思维能力三种能力,一个是时间轴的,一个是空间轴的,这就把学生的张力考察出来了;第二个层次是战术层面。光有战略不行,战术层面就是我们讲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三种能力非常关键,很多事情都是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包括我们讲的形象思维,智商、情商,同时也包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工程问题而建立数学模型以此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表达层面,具体包括三种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很多学生不是英文不行,是中文不行。图形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图形的信息量是文字的上万倍。语言表达能力,这三个能力学生必须具有,如果缺乏,学生无从谈起拔尖创新;第四个层次是实践层面。光说不练也不行,具体来说包括三种能力,首先是自主实践能力,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所有人反对你的时候能不能坚持。其次是团队实践能力,能不能建立一个团队并发挥你的决策作用。最后是领导层面的能力,能不能带一个团队。总体而言,这12种能力,是我们从大学的角度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工科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航空发动机人才的能力做的一个细致分析。

沈献章:2010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委下文批准,我们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人大附中一直在思索着怎么样让我们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一直在思考,这是一个重大的话题。

怎么样看待尖子生?广义理解的尖子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特长,也就是说,学生不管文科还是理科,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都应该学的比较好,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尖子生。人大附中的尖子生培养就是走的这条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不要偏科。而狭义理解的尖子生,则是特长有,但是学科偏科,偏科的很厉害,这样的学生即使在某一学科上获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他的知识面很窄,进入大学之后也很难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人大附中在这方面,也有切身的感受。我们大部分尖子生高考成绩,都能达到北大、清华的分数线,全校有100多名学生,都是可以达到的。在这100多名学生里面,有60至80名学生获得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这五大学科的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其中每个学科里面有8到10个学生进入决赛一等奖。有一两位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世界奥林匹克竞赛的奖项。有一批高端的学生,可以称之为青藏高原,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喜马拉雅山,没有喜马拉雅山就没有珠穆朗玛峰,我们的尖子生他们首先应该是形成青藏高原,在这里面脱颖而出。

吴海尧:在拔尖创新人才这个话题上,东阳中学把学校定位在基础阶段。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东阳中学非常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点,中学教育要从显性的一些内容里面走向隐性的内容。比方说,我们在整个教学理念里,显性的是知识和能力,我们考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但是那些拔尖的学生为什么拔尖?产生拔尖的原因是什么?这背后倒是另外一些东西。我们拜访了一位院士,他今年73岁。他讲了这么一件事情,他说他的生活比较规律,5点半起床,6点半之前锻炼身体,之后早餐,6点半到8点半是他一天里面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时间段,中午稍事休息,晚上9点半离开办公室,11点前休息,生活非常得有规律。这么简单地事情,我认为这个就是背后隐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对他来讲,生活是非常简单的,但是他把我们现在高中的这些作息时间坚持了50年,这就是隐性的东西。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背后的这些东西,我们是要点出来,而且要让学生坚持住。也许我们常常讲,我们的教育是在学校学东西,留下来的东西都是教育,留下来的是什么?我们仔细琢磨琢磨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是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有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二点,在跟很多物理专业的校友交流的时候,他们有几个方面讲得比较多。首先,要身体素质好。我们讲的拔尖创新很多都是在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作为一个学生,高中阶段能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身体素养打造好,他们不断的走在前进的道路上,他只要有志趣,他想做的事情就能够做起来;其次,创新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灵感。在做一件事情时,其实每个人都有想法,既然是灵感,往往转瞬即逝。我们能否教会学生这么一个习惯,当你突然有一个对问题的想法时,能够及时的把该想法精细化、文字化,把那个想法进行完整表达。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把一个一个的点子,平常想到的东西不断的梳理而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不断形成、完备的过程,就是一件事情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学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一个创新的雏形形成的过程,一些雏形的东西需要不断的去成熟。第三,作为中学生,学生的接触面是比较窄的。在学校的选修课学习或者社团活动过程中,他要有任务完成,他要有事情做,他要有一个目标追求。有了这些东西以后他遇到事情,他会去吸纳别人的想法,然后整理,这也是一种习惯。我们的选修课程可以开设此类课程,可以对学生如何整理别人的观点并加以清晰化的问题上做一些文章。书本上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别人整理以后高度简便推导出来的。然而这些问题不是学生生活里面的问题,而学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里面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把所遇到的问题清晰化界定和表达,把问题变成了像我们提供该学生做的各种题目,这就需要学生稳健的思维。

创新如果只停留在很粗犷的层面,最后是没有成果的,而没有成果就会失去信心。把问题拿到手以后,作为科学家,可能不像我们解一个题目,3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很多科学家会把这个问题把放在心里,要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应该有这样一种习惯和爱好,把这个问题不断的放在心里,把它做成熟的过程,完美的端出来之后就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刘信中: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引领了美国的教育改革,霍华德·加德纳也因此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之父。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研究了大概40年,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至少可以分八个方面,包括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多元的,有的孩子数学非常好,数理逻辑非常强,有的孩子则喜欢表达,语言特别丰富。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这些天赋。多元智能理论真正用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教育中是非常适合的,代表我们的一些思考。

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教授曾经说过,英美国家很重视青少年的三种能力培养,第一种能力是表达能力,如刚才丁院长讲到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第二种能力是数学能力,严格来说,就是数理逻辑能力。第三种能力是写作能力。英美国家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这三方面基础能力的培养。在英美国家的学校教学体系中,学生所要参与的讨论课很多,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彼此发表各自观点,而反观我国的学校教学环境,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中,课堂讨论少、交流少。此外,在考试制度设计上,注重学生评价的标准化,有些必须按标准答案的套路来做,否则没有分,对学生个性化评价的人才选拔机制还不完善。

有一些研究者提到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在其成长阶段有三个很重要的素养,第一个核心素养是人格,一个没有人格或者人格不健全的人,他的个性发展或者即使他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他也是不完整的人,有缺陷的人。所以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或者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我们现在学校教育缺乏这种教育。第二个核心素养是勇气,我们现在的孩子多少是有勇气、有担当的?许多学生出了事情就推卸责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勇气跟担当的培养,家里面有父母担责,出了什么问题跟孩子没关系。但是这种核心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重要,勇气就是必须要去挑战,要去完成不可能,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这种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够的。第三个核心是能力。人格、勇气、能力都具备了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能够体现人的价值。

●我们在选人,在育人上,应该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不可能是一把尺子,那是不行的,怎么可能个性化发展。

中学所具备的资源毕竟有限,高中教学要注重背后那些对学生的成长、创新、成才有价值的要素,把这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应是学校应该做的。

主持人:拔尖人才很大程度上或者很高的意义上面讲就是一个完人教育,绝不是某一个偏单一意义上的天才、怪才,从大的教育意义上讲肯定还是倾向于高精尖的完人教育。我们国家现在尝试高考制度改革,其中像上海、浙江已经先行一步,属于试点省份,他们做了很多的探索。这些改革和探索以及由此的引发高中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的改变,高等院校对他们的期待和各个高校自己所出台的一些相关的人才选拔方式,都产生了一系列的综合性的影响。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高校有高校的做法,高中有高中的选择,请各位嘉宾结合自己学校的做法,交流一下经验。

丁水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首先说它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从选拔开始,拿我们学院来举例,分为四个阶段,一直到学生毕业。高考的分数,假如学生高考的分数很高,是不是拔尖创新人才?我个人认为,高考的分数很高不是一个判断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但是是一方面,因为刚才几位嘉宾也谈到了,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怎么选拔学生?总体来说,我们在自主招生时,选拔主要依据高考成绩、能力考试、兴趣导向、知识水平考核。具体的方案包括,通过统一高考进行学生的知识水平考核,增加能力考试来重点考核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和航空兴趣,通过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高中阶段考试成绩、日常表现和教师评语进行全面考察,最后通过综合面试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及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在制定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条件时,我们会判断一个无差别级的分数。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对高考做过统计分析,高考的成绩在某一个省,划定基本分数线以后,达到该基本分数线再往上,我们叫能力无差别,能力已经没有差别了。比如在辽宁招生,基本分数线划在了650分,学生高考成绩是670或680分,650分和670分、680分之间就是无能力差别。国外一些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等级,不是按分数,而是按ABCD的评价等级。这种评价等级是粗线条的,比如说D,70分,A级,90分是A级,在A级里面还分吗?A里面还有A+、A-。这体现了选人的时候对分数的考虑,我们通过概率分析,确实在某一个区间的时候,发现在这个区间的人,他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机率是最大,我们只能这么说,不是确定性的。

基于这种不确定性,我们首先实行加分制度。无能力差别之上判定怎么给该学生加分,我们遵循补短板的原则。比如,航空发动机专业哪种能力最重要?数学基础必须非常好,数学一分不减,数学必须达到这个分数。基本分数线划定之后,所加的60分是在补学生的短板,对该专业来说补的是短板。

其次,我们注重高校的面试环节,以此增加学生评价的可靠性。自主招生绝不再考数学、物理、化学,如果自主招生考数学、物理等科目,那跟高考没有什么分别了。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这12种能力的潜质。除此之外,还有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品格。具体怎么操作,我们的自主招生选拔又分为笔试、面试,面试占的比例非常高,面试组成员对学生进行几个回合的面试之后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是否具备前面所谈及的12种潜质进行评判,总体来说对学生整体的评判还是比较成功的。举例而言,他的高考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了,在创新方面有一个潜质,但是学生是不是喜好该专业?在自主招生的时候,我会问一些学生问题,你喜欢这个专业吗?因为爱好是第一导师,学生一般会回答“我喜欢”,这个回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要讲为什么喜欢,通过一个事例表明学生真的喜欢航空发动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面试非常重要,学生有没有全局思维?有没有极限思维?我们讲做一件事儿,真正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人,他会想这件事儿做到极限是什么?最好是什么?最差是什么?我在哪儿?目标在哪儿?这是非常重要的,我面试学生很多了,背后那些东西,那是他流露出来的,不需要准备,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面试就要全面考察,加上初试,把这两个环节加起来,才作为第一轮进入我们学院。之后,四年有四次选拔,这个选拔不是选常规意义上的优秀,有很多第一学年结束之后第二学年不喜欢这个专业,并不是他不优秀,不喜欢可以离开,后面喜欢的可以补进来。最初初选到最后留到这个班变动率达到35%,35%的人是变动的。所以我想一个是我们只能判断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质。第二,他是通过动百不断的判定将来可不可能,接下来包括研究生,这件事没有一个标准。

学生入学之后,我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几年的跟踪调查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刚才讲的十二种能力的潜质。到了大三,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专业课老师接触到这批学生的时候,这些教师们反映这批学生的专业课不好上。为什么这批学生的专业课不好上呢?学生质疑授课教师,以前学生听课时是缺少质疑精神的,而现在这批学生上课,是带着问题来听课,学生自己就要表达,因为他要锻炼他的第三种能力。所以我感觉选拔环节很重要,同时还要营造培育氛围。这一轮的高考改革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我想这个趋势是差异化和分类,不可能一把尺子,那是不行的,怎么可能个性化发展。所以我们从航空发动机来看,再看工科,工科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发现我们在选人,在育人上,要说有体会的,应该是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不能是一把尺子,拿米尺量不了厘米。

沈献章:怎么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大附中于2010年4月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在北京市小学五年级学生中选拔招生。同年8月,“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招生80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从小学五年级读完的学生在那儿开奥数班,在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四年的时间内,打通一些课程,比如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说只看到眼睛盯着的地方,六年级学生的语文以及阅读,除了课本教学之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一个学年读很多书,人文社会科学的书,包括心理学。

另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功德心。六、七、八年级的学生,为农民工孩子、为社会做一些服务。他们成立爱心社,写了很多活动报告,这些学生活动表面看着跟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有着关系,这是在培养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品。没有一个好人品的学生,即使某一方面有特殊特长也是不行的。

我们在数学、物理、化学学科上的培养上,提前把这些课给学生打通了。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到大学、科研院所跟大学的教授们一起搞科学实验、课题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

吴海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一些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养已经塑造好了。在高中阶段老师们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真、细致、到位的解读。但是一旦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是不是还保留了这样的习惯,拿到一个文本之后还能运用学校培养的那种方式进行思考和解读,把内容解读得非常到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问题,在师生问答互动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把这个思维推向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但是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是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保留了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所以学校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学生也能明白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当学生离开学校自己一个人时也能够保持下来。

很多学生思考问题,很大的价值就在于他拿了一个问题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度思考。这同时也是这个问题背后值得我们考虑的价值,这是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最后应把学生推向拔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其真正的价值应该在方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大学在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的时候,尤其是面试环节,除了看学生的获奖情况以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去看学生具不具有上述所提及的那种素养。虽然有些人可能奥数没有获奖,但是他背后实际上这种能力还是有的,这种素养还是有的,没有获奖的人怎么把他的素养能够看出来,三位一体跟自主招生的时候,不分人,这也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所需要的这样一批人,这些问题是由表面层次往深层次进行挖掘。

浙江省正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很多专家、社会人士积极参与,这是一个创新。我们东阳中学借此机会,让学生参与新课改、新高考方案的讨论,新课改和新高考,是与学生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利益共同体,这个讨论的主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受比较接近。学生针对新课改和新高考方案的许多方面进行思考和调研,他们收集材料,讨论具体方案的设计,实地调研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并且反思和总结方案的成败得失。学校使用这种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借用选修课的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宏观思维、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高中阶段只是学生成才整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当这个环节涉及到新课改、新考改的局部变革时,我们以往传统的一些核心设计理念应当需要理顺。举例而言,高等教育阶段,时常有一种观点主张,大一、大二公共课应是不分专业的通识课,专业课程的学习到大三、大四再分科进行。而针对高中阶段,这个层面上的分科不一定那么早进行,但是高中阶段的新课改、新考改问题,如果把分科提前到高中阶段进行,那么大学分科教学理念跟高中新课改思想之间的关系可能要梳理。大学跟中学直接衔接的环节通过什么方式打通,而只有高校和高中衔接的环节打通了,逻辑上才能不冲突,衔接起来才能顺畅。中学所具备的资源毕竟有限,高中教学要注重背后那些对学生的成长、创新、成才有价值的要素,把这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应是学校应该做的。

此外,换个角度来思考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以往关注于在校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如果我们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有一些新思路。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毕业生有没有创新精神,我认为大学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第一个价值在于拓宽学生视野。高校是专家学者的聚集地,是学术科研前沿的始发地,高校里面的讲座众多,高端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很多,这就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拓展视野的良好氛围。第二个价值是高校拥有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优秀的专家学者。高校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配备拥有学科前沿视野的专家学者,这些学者熟悉该门学科的发展程度,知晓该学科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对哪些地方是未来发展的突破方向具有自己的想法,并对之进行思考,在这缓慢的过程中,这些专家学者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三,大学里非常有价值的是学士和博士论文,论文是展现出学生科研的方法,显示学生一种完整的、规范的、学院式的思考问题方式,这对锻炼和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大学里边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知识性的比较多,传授的比较多,高中阶段也是偏重知识的,大学课堂跟中学课堂除了知识有差异以外,其他差异可能也不是很大。此外老师跟学生的互动,应该得到加强的,没有一种互动,师生完整的互动,高质量的互动,没有学生开动脑筋把老师问住,问的老师答不出来,老师把学生问得住,这个问题或许成为学生以后一生的追求。

大学应该给学生奠定一个,特别是现今这么浮躁的社会,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训练真正科研创新的价值。我希望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块,我们中学跟大学这一点是应该形成共识的,整个社会应该形成共识,我们是应该去推动它发展的。我们所有的创新,所有的成果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具有对人产生影响的价值,这个保护对整个这批人的发展,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否则去创造这个东西,他没有得到后续的回报,他就会看到别人很辛苦,后来没有什么结果。

●科学、人文、生活三种理念,科学教学生追求真理;人文让学生保持一个善良的、向善的心,古人讲善莫大焉;生活让学生学会独立生存。科学、人文、生活的理念就是真善美,做宽口径的培养,让孩子更多感受到国家、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带给孩子们的温暖、关怀。

主持人:我们自己是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家长。作为家长的感觉,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孩子是吃不饱的。比如奥数,北京的公立中小学现在不太推动,学生如果有这种需求,学校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这种教育需求的满足,很大部分是由社会教育机构来提供,由教育机构帮忙做这样的教育需求供给工作。社会教育机构,这也是一种类型的教育供给渠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有效利用这种社会教育资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来培养好,来打造好?

刘信中:谈到人才培养,我们也有很多话想讲,为什么课堂内外集团参与这个事情?课堂内外集团一直在思考自我定位,课堂内外集团的服务目标就是服务全国的3亿青少年。我们课堂内外集团一直在思考,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我们能够给予他们什么东西?刚才提到了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比如多元智能理论涉及的八方面,丘成桐教授提到的表达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人格、勇气和能力三种青少年核心素养。基于这样一些思考,和这么多年服务青少年发展的体会,我们提出来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要有科学、人文、生活三种理念。

科学是教学生获取真理,科学精神叫做我不相信,学生的质疑,学生对标准答案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科学教人真理,科学素养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现在学校传播更多的是科学知识,讲一些科学的方法,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很少。在中小学的教育里面是学科教育,真正缺乏整体的、统一认知。而人文则是教给孩子们去追求文明的、心灵的光辉,去引领他们的成长,让他的人性美好能够传递出去。人文就是让孩子健全自身的人格,让他成为一个有灵魂、有担当的人。生活是什么?现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对生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关注度比较少,这一点尤其可怕。学生的生活行为、生活习惯和养成能力非常差。生活培养的是独立生活能力,对生活的热爱,懂得审美。我们说生活是美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讲,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综合起来,科学、人文、生活三种理念,科学教学生追求真理;人文让学生保持一个善良的、向善的心,古人讲善莫大焉;生活让学生学会独立生存。科学、人文、生活的理念就是真善美,做宽口径的培养,让孩子更多感受到国家、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带给孩子们的温暖、关怀。

在践行这三种理念的过程中,我们课堂内外集团主要通过与学校、专业机构合作来为孩子个性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我们举办了科学素养大赛、青少年美术素养大赛、青少年财经素养的大赛,下一步筹划少年军事学院的建设,以此培养孩子的体能和体格。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我们与专家、专业机构合作,为青少年的成长研发和提供若干成长评判标准,包括参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国民语文能力研究暨测试系统分类建设国家重大攻关项目。我们想跟中国的专门机构包括国际机构进行合作,制定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标准、生活素养标准。我们有标准、目标、实施路径和步骤,利用寒暑假,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生命的精神,感受到探究和学习这个过程中的苦与乐,这个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五位嘉宾共同探讨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路径,感谢您们的精彩思想!

猜你喜欢
人才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