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总部-基地”的县校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20 05:05
大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总部县域办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强调“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文件都体现了职业教育要贴近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在与区域联动发展中彰显自身的特色。

一、高职院校“总部-基地”县校合作模式的内涵

目前浙江等省份出现高职院校“县校合作”设立产业学院或产学研基地是学校与县域政府的战略联合,是基于市场适切原则、政府主导原则、社会参与原则、深度融合原则、强强协同原则、利益共赢原则构建起来的合作机制。[1]高职院校“总部-基地”县校合作模式是借助经济学“总部经济(Headquarters Economy)”的概念,在传统校地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本部为“总部”,以设立在县域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学院或产学研场所为“基地”;通过发挥“基地”在县域产业群中的触角作用,来获取“总部”所需要的产业界资源,同时把总部的技术和服务延伸到县域产业界,[2]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地紧密合作的育人模式和服务模式(图1-1)。

作为“总部”的学校本部,其职责是利用在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监控培养过程、评估培养质量,同时总体规划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作为“基地”的各产业学院或产学研基地,其职责是利用各区域的产业资源优势,承担“总部”分派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同时转化“总部”的科研成果、开拓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总部-基地”是基于各自优势而实现跨空间的最佳耦合,符合我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对智力支撑、技术服务的现实要求;同时也符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需求生存空间的理性诉求。

二、“总部-基地”县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实施“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前提是合作的县域已经有一定的产业集群作为依托。浙江省是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90个县域中有 85个县域形成了大大小小 800 多个产业集群,即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地域相对集中、产品类型趋同、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产业群体。但是,近年来这些产业集群面临着转变发展理念、推进创新发展、加快技术研发等问题,这就需要大批能进行技术革新与实践应用的高技能人才。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是“中国模具之乡”,2001年建立了“中国(宁海)模具城”。但是随着人们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宁海模具产业面临着创新型产品研发不足、高技能人才难以引进以及商贸类人才供不应求等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开设了模具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聚集在宁波城区,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教师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为此,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年开始,与宁波市宁海县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宁海模具产学研基地,后发展为宁海产业学院。2012年,学校与宁波市慈溪人民政府联合成立慈溪家电产学研基地,后发展为慈溪产业学院。2015年,学校与宁波市商务委员会、宁波市电商经济创新园区等单位合作,在宁波市江北区牵头成立宁波电子商务学院。同时学校还将这一模式延伸到宁波市其他县域,根据当地主要产业发展需求,筹建若干个产学研基地或产业学院。由此学校将构筑起了“一体多翼”的“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现将有关实践经验归纳以下几点:

(一)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任何的产学研合作是否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利于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始终是衡量办学模式实质性成效的根本所在。为此,“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实施的是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学校与宁波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宁波市工业设计协会、宁海模具行业协会、慈溪家电行业协会、慈溪物流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实践教学、共同评估教学质量。例如,学校联合行业协会学会在产业学院相关专业开设“专利班”,引导老师和学生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研发专利。截止目前专利班已经申报专利200多项,其中80多项已经获得证书,30多项在相关企业实现转让。该模式尤其注重实践教学,与龙头企业合作,采用“进厂建室”等方式共建教学型生产工厂。例如学校将某一龙头企业的模具设计与生产车间改造成兼具生产和教学功能的生产车间(实训室),在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接收模具专业教师和学生实训、实践与研发,实现了生产和教学的功能。

(二)学校与产业园区、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作为知识生产一方,为县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寻找新的研究课题。

“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实施学校与县域政府(产业园区管理会)、龙头企业合作,在产业集聚区内共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研基地。例如,学校在 2005年与中国(宁海)模具城共建了占地 150 亩、功能齐全的研究基地,并且以此为基础共建了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模具检测中心、模具信息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共建了模具技术研究所、数控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提高了宁海模具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引领了宁海模具技术发展,使宁海县模具行业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利税实现翻番。同时,相关老师与企业共同技术公关的过程中承接了大量的纵横向课题,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学校与县域政府、街道社区共同扩展社会服务领域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第三项职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实施学校与县域政府、街道社区紧密合作,把产业学院建设成为县域的文化传播中心,帮助其发展和传承县域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产业学院拓展其服务领域,把服务范围延展到广袤的农村,每年组织培训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他们应对城市就业岗位的业务技能。另外产业学院还关注其周边的弱势群体。例如学校的宁海校区、慈溪校区针对周边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通过开展免费教育、开放图书馆、体育设施,促进外来人员的社会融入,以促进社会稳定。

三、“总部-基地”县校合作模式的成效评价

由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合作,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基地”县校合作模式,至今已经完成了近10,000名的当地产业员工在职培训,近8,000人次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近2,500名学生在县域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在“县校合作”模式的推动下,当地县域的经济得到了可持续发展。因此,2011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总部-基地’的县校合作办学模式”获得了“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并且多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2012年召开的“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研讨会”,来自国内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界的15位资深专家,达成的共识是:“‘总部 -基地’”的县校合作办学模式体现了产学研合作从‘校企点对点’到‘专产面对面’再到‘县校体对体’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从学校人力资本输出、到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再到县域协同机制创新的实践体验,探索出了一种可资借鉴、值得推广的模式。”2013年 “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总部-基地’的县校合作办学模式是富有创造性和代表性的模式,看似微观局部而实关宏观大局,看似个体探索而实可广泛推行,看似利校益县而实能利国惠民”,并希望该模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样板和旗帜。

《中国青年报》(2012年05月14日)把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总部-基地”的县校合作办学模式,称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4]该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凤凰网、中华职业教育网等媒体广泛转载,引起社会较大的反响。同年,《光明日报》(2012年07月28日)以《浙江工商职院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崭新探索》的半个版面,专题报道学校“县校合作”成就,认为“‘总部-基地’的县校合作办学模式是专家学者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的范本”。[5]

四、“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的下一步改革思路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宁海、慈溪的县校合作已经初具规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在内部治理机制改革上有了一个新的尝试,初步建立了政校企联席会议制度以及理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是如何兼顾各方利益,进一步推进改革,县域合作向深层发展需要进一步试点研究。

(一)总体思路

第一,进一步探索在县域内政府、企业行业、高职院校在利益互惠、责任共担的基础上,建立资源共享和契约化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第二,进一步建立以制度协调、行政协调、行业协会协调、学术机构协调等共同构成的多边协调运行的理事会制度或董事会制度。第三,进一步完善依托县域内各行业协会的力量,建立人才需求预测、特色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反馈和质量调控机制。

(二)整体布局

学校在现有的“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在宁海县、慈溪市、江北区等县域的产业学院,积极开拓与海曙区的全面合作,使学校成为海曙区社区学院、文化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

表4-1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总部-基地”县校合作的整体布局

(三)具体措施

第一,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建立并实行由县(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三方或多方共同组成的理事会或董事会,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紧密合作型治理体系。在慈溪市等地整合当地职业教育资源,形成中专、高等职业教育一条龙的办学体系,逐步建立地区职业教育组织、企业等多方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明确政府的职责是保障国有资产增值、把握人事分配改革方向、提供与学校办学、就业相关的信息,搭建学院与行业企业联系的桥梁。明确行业企业的职责主要是提供产业、生产、技术人才需求计划;行业企业技能标准或岗位要求;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设计;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过程与实习指导;有条件的安排学生就业;接受教师实践锻炼;优先安排教师联合开展科技、生产技术攻关;投资入股或多形式的办学投入,共同分享学院发展成果。

制定董事会章程与决策程序、建立院务委员会、建立监事会制度,建立行政管理、财务资产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工作、学术科研等民主管理、咨询委员会,并建立严谨的决策程序、修订完善教代会及股东代表大会制度、制定逐级目标责任考核制,实施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建立一整套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操作文本。

第二,搭建中间载体。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企业将加强宁海模具学院、智能家电学院、宁波电子商务学院、宁波数字传媒学院、宁波汽车服务学院等产业学院的建设。让处在“中层设计”位置的产业学院,成为连接“顶层设计”和“基础设计”的桥梁,同时成为“顶层设计”问题转化为“基础设计”问题从而化作实施问题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产业学院要成为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或区域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联接的重要纽带,因而也是“两个转型”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方式转型的“推进器”。当然,产业学院的发展态势还是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切和动态的反映。这种“动态”反映既现实又前瞻。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使得产业学院具有“跟踪”的功能,其实质是学校对于区域发展诉求的积极回应;然后逐步具有“引领”的功能,其实质是学校对于区域发展主动引领的诉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要借力于产业学院建设而在目前的区域局部性引领基础上逐步拓展和提升其引领能力。

第三,创新基层专业群。面向当地产业需求,以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以专业(群)解构为基础,以专业群重构为着力点,在产业学院内谋划布局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群。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增强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使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相吻合。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中优化实习实训基地,着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使得产业学院的专业群,能够成为“专业-产业”“专业-市场”的平台,打破原有专业格局,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适配,增强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承载力。

注释:

[1]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7):43.

[2][3]姚奇富,林明.高职院校“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1):69.

[4]董碧水.县校合作: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N].中国青年报,2012-05-14.

[5]鲍丰彩.县、校、企合作获多赢——浙江工商职院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崭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08-24.

猜你喜欢
总部县域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RAYDATA总部办公室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Adobe总部改造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Dave&Bella办公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