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那声“哥哥”

2016-03-21 17:23一考生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轱辘铺垫陌生人

一考生

窗外,一大片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春天的土地。一种复苏的温暖如这缕缕灿烂的阳光,无处不在。(开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不觉地来到了河边。这里,曾经洒满了我童年的欢声笑语。如今,河水依旧清凉,微风依旧宜人,但毕竟流年如水,童年不再有,让我有些物是人非的苍凉。(清新简洁的景物与心理描写,为下文“我”心态的变化做了铺垫。)

河岸上,有一群孩子那么开心地、无忧无虑地、尽情地享受着风筝在春风中飞扬带来的乐趣。我站在远处欣赏着。曾经,我也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但今天,自己只能算个熟悉的陌生人吧。(“熟悉的陌生人”, 将看似不友好的矛盾之词“生拉硬拽”在一起,给人一种鲜明的反差。)

突然,传来一声清而纯的声音:“哥哥,我们的风筝飞不起来了,你能帮我们看看吗?”一个小男孩急切地跑来求助于我。(设疑,形成波澜。)

“哦,好吧。那我看看。”(淡淡一句,起过渡作用。)

看着他们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忙不迭地朝风筝走去。

还好,放风筝的技术没有忘掉,我把风筝的骨架弄了弄,再把一条尾巴折断了几寸,让它更有平衡感,然后,迎风奔跑,风筝也迎着风飞向了高而阔的蓝天。

“飞起来啦!飞起来啦!”几个孩子一起又蹦又跳地叫起来。

风筝顺着风,沿着我手中的线不断地上升,孩子们也越来越兴奋。刚才来向我求助的小男孩见风筝飞起来了,便向我身边靠过来,后来,索性将手伸向我拿着线轱辘的手,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不禁笑了起来。(心理活动细腻,符合孩子特点。)

“给,拿好!”

我将线轱辘递给了那个小男孩,他接过手,说了声“谢谢”,然后欢天喜地地放起了属于他的风筝。

听了小男孩的感谢,看着小男孩手中那越放越长的风筝线,我的心中生出复杂的感觉。(以生动有趣的记叙为铺垫,以精辟的议论点明题旨,发人深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其说是我帮助了小男孩,不如说是小男孩帮我拾回了童年。(将主题发散开来,立意何等独到、新颖、深刻!)

很想跑上去,对小男孩说声“谢谢”,然后,再让我放一回风筝。只是他越跑越远了。(在点题中,使主旨更加深刻。)

【评点】

这篇考场作文的得分关键点在于巧选角度,立意新颖。文章叙写的内容极其平常:河边散步偶遇“一群孩子”,并帮助孩子修好风筝,让风筝重新飞上了天。这其实是一种单方面的帮助,然而作者运用发散思维,选取最新最佳角度,提炼出独特新颖的见解:“与其说是我帮助了小男孩,不如说是小男孩帮我拾回了童年。”也就是这灵光闪现、心领神会的神来之笔,顺理成章地领取到满分的通行证。

猜你喜欢
轱辘铺垫陌生人
我的年度汉字
——宅
在展览馆意外见到我家的花轱辘车
数轱辘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