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实践课程 点亮学生童年

2016-03-22 01:49山其红王明传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4期
关键词:军魂基地活动

山其红+++王明传

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个有力的考验。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以此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热点和切入点。结合校情开辟实践活动基地,探索如何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以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丰厚童年,点亮童年。

一、结合校情,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学校地理位置、文化特色,我们从开辟实践基地入手,挖掘系列课程资源。

1.农耕文化实践基地

军民小学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位于美丽的塔山山麓,学生家长部分依然田间耕种,学校后院就是一个果园,西墙外有空地。家长们丰富的耕种经验就是我们学习的资源。于是我们与村民沟通,将果园变成果树实践基地。师生动手开荒,开辟了我们的种植实践基地。

2.军文化实践基地

军民小学,因部队与大小东夼两村共建而得名。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抓住这一特色教育资源,与部队领导沟通,以军营为实践基地,以军文化为学习内容,开展系列活动。部队与学校紧密配合,研究军民共建文化,让军文化在校园扎根,培养有军人气质的公民。

3.社区教育基地

学校周边有社区老年公寓,有烟台市博物馆。老年公寓是孩子们学习感恩,学会奉献的好场所。烟台市博物馆新馆,2011年改扩建完成,以丰富的历史文物、新颖的展示方式和全新的科技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烟台悠久的人文历史、灿烂的地域文化和绚丽的艺术瑰宝,是学生感知历史、欣赏艺术、美育休闲的文化艺术殿堂。

实践基地是活动开展的载体,我们还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二、设计基于实践基地的系列实践活动

丰富的活动是实施教育的载体。基于每个实践基地的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而快乐。

1.以农耕文化实践基地,感悟乡土文化

农村的孩子应该有更浓郁的热爱土地情结。我们把开辟的种植园按班级分开,成为各班的种植基地。孩子们兴奋不已,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我们种点啥”大讨论,邀请学生家长到校指导耕种。从春到秋,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收获,孩子们在汗水中收获快乐。小菜园里,小油菜、土豆、西红柿、生菜、玉米、萝卜,竞相生长。当孩子们亲手挖出新鲜的土豆、亲手掰下沉甸甸的玉米棒子,那溢于言表的快乐让老师们也喜笑颜开。孩子们的种植观察日记便是丰硕的收获之一。

2.以军文化实践基地,唱响军魂教育

学校聘请连队指导员为校外辅导员,聘请战士分别担任每个年级的辅导员。经过实地调研,挖掘三个系列军队教育资源:军用汽车运输系列、军营生活系列、军队历史与发展系列。综合利用教育资源,以“军魂伴成长”为主题,设计系列活动。

2011年冬,孩子们开展了“走进军营,感悟军魂”参观体验活动。孩子们在部队官兵的带领下参观连队运输汽车,了解各种军用汽车性能;观摩战士内务,学习叠被子,感受战士整齐划一的生活习惯;参观部队荣誉室,学唱连歌,感悟军魂。回校后,孩子们继续开展“学叠豆腐块”体验活动,在家中整理家务,练习叠被子。孩子们的活动体会变成了《豆腐块的故事》文集。

2012年春,学校邀请官兵,为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军姿 悟军魂”军训活动。孩子们在艰苦的训练中学习坐立行,培养学生军人气质,学习军人精神,锤炼军人意志。

2012年秋,开展“军民情深 我们是一家人”中秋节慰问活动。孩子们自己排练节目,制作礼物,写慰问信,为月饼包装制作心愿卡。真诚的祝愿,让官兵感动不已,即兴表演节目,表示感谢。

2013年,我们把军魂教育融入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开展“军魂伴成长,习惯早养成”系列活动。邀请部队指导员为孩子们讲座。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结合“军容风纪”设计《军民小学学生仪容仪表要求》,并全校推广。孩子们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互相督促,锤炼军人气质,培养良好的习惯。

2014年秋,设计军衔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设置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大将、中将、大将10级。每周一次授军衔仪式,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日常生活过程性评价,推选晋级少年。设置军衔墙,动态显示学生军衔晋级情况。

军文化系列活动开展,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军队生活的严明纪律,感受军人的顽强意志。

3.以社区教育基地,弘扬家乡文化

烟台博物馆承载着烟台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是爱家乡教育的最佳基地。新建馆内有《山海古韵》和《世纪之路》两个基本历史陈列,以及《笔墨丹青》、《许麟庐艺术馆》、《瓷苑掇英》、《绳墨神工》、《丹心乡情》、《古钱今览》等六个专题陈列,此外,还开辟了多个临时展厅。

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以“海韵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各班级自己设立研究小主题,分别开展“恐龙蛋探秘”、“陶瓷艺术”、“古钱今览”、“烟台文化”等主题研究。

基于对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五年级学生下半年又到博物馆,专题进行了“让古陶复活”实践活动。孩子们按兴趣分组,资料搜集阶段,一组再次到烟台博物馆请讲解员阿姨介绍古陶制作过程,细致观察记录古陶复原作品,研究陶器的种类。一组走进烟台新华书店,搜集古陶艺术的文字记载。体验阶段,有的走进陶艺馆,请陶艺师教授制作技巧,模仿古人制陶工艺进行加工,让古陶复活。有的自己买来陶泥,在家中和家长一起研究,带到学校和同学研究。充分的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对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大家在古陶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陶艺、国外陶艺产生了兴趣。这就是实践活动的魅力,也将成为孩子们后期研究的主题。

馆内临时展厅会不定时更换教育主题,是我们持续开展活动的好场所。

三、设计基于民俗文化的中国节系列活动

中国节俗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农村地区保留着较为丰厚的民俗文化,我们发挥农村家庭对民俗文化的熟知优势,借助家长资源开展节日文化研究。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有着极为丰富的节俗。我们设计“蛇年话蛇”、“马年话马”系列活动。例如马年,我们五年级学生进行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节俗大排档”,一一罗列节日期间的民俗;三四年级学生研究“马年春联”“马年趣味短信”,记录“我的春节这样过”;低年级学生研究“马的词语”“马年成语”,动手画马。

中秋节,是凝聚团圆情愫的节日。我们布置学生搜集中秋诗词、学唱中秋歌曲,阅读中秋故事。为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书信。并以“中秋节怎样过”进行节日习俗调查。在活动中感受“情”,表达“情”,感受民俗。

端午节,设计“粽叶飘香”实践活动。搜集资料,了解端午来历、端午故事。亲手体验做粽子。我们邀请一位学生的奶奶,教给孩子们做粽子。奶奶给孩子们讲解如何泡米、蒸粽叶,教孩子们做粽子。稚嫩的小手略显笨拙,包不住米,奶奶手把手教。尽管包好的粽子大小不一,形状多样,不少漏米,但孩子们感受到动手的乐趣。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

同时三八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教师节等等,都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每次节日归来,孩子们都带回形式多样的实践成果。过节成为孩子们非常快乐的体验日。我们以节日为载体,引领孩子们感悟中国丰富的节俗文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设计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实践活动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每一次热点事件,都会有丰富的媒体报道、网络信息、新闻视频。我们常常抓住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展实践活动。

2013年6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举世瞩目。我们开展“航天梦”专题研究,学生关注神十发射的相关报道,办剪报。组织学生观看太空授课,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回家做实验。研究在地球表面,这几个实验的效果,并写出感受。这一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航天事业、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进行月球勘测并发回拍摄的照片。我们布置学生关注电视报道,了解神奇的月球,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5年9月5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及中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开展“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系列活动,举办主题演讲,办剪报、手抄报,进行“我最崇拜的抗日英雄”实践研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力提高了孩子们对新闻时事的敏感程度。

五、实践活动带来的改变

实践活动让农村的孩子们改变了以书本为主的学习生活,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孩子们学习意识增强,对实践活动有着日益浓厚的兴趣。学习领域的拓宽让农村的孩子也变得自信灵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转变了家长的观念,不唯教材而学,家庭、社会都是学校的场所。家长们更加注重挖掘家庭教育资源,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家庭、社区密切配合,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校园生活更加生机盎然。孩子们快乐地交流实践收获,投入的观察校园花草。孩子们的身影活跃在校园、社区、郊外……

教育无处不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让教育更好地“回归生活和社会”。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作为一门“无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一双慧眼,去捕捉信息,发现资源,更好的利用资源。才能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更加绚烂多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军民小学)

猜你喜欢
军魂基地活动
以诗魂壮军魂
“六小”活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活动随手拍”
不朽的军魂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以激扬文字铸不朽军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的基地我的连
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