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独立文人难逃悲剧性归宿

2016-03-22 08:48□纪
中外文摘 2016年2期
关键词:钟会司马氏司马昭

□纪 文



嵇康:独立文人难逃悲剧性归宿

□纪文

藐视世俗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的他就十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他喜读道家著作。他身长七尺八寸(约1.80米),容貌出众,但自由懒散、不修边幅。

嵇康成年后,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两人育有一儿一女。

嵇康擅长音律又精通绘画、书法,不为世俗所拘又重情义。他还爱好打铁,铁铺子就在他家后院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他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熟悉他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而打铁的行为,其实体现了嵇康“远迈不群、藐视世俗”的精神特质。

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有《养生论》,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得知后却跑到别的地方躲避。他的好朋友山涛(字巨源)推荐他做吏部侍郎,他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即《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在这封1800多字的信中,嵇康“师心以遣论”,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与其说他借信羞辱山涛,不如说是在羞辱司马氏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

嵇康的傲世做法为他后来遭人陷害埋下祸根。曹魏大臣钟会出身名门,年少得志,29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十分仰慕,屡次求见,都被嵇康拒绝,钟会因此记恨在心。

司马昭也曾想拉拢嵇康。但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嵇康更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因此,当时已经掌握了国家大权的司马昭也很忌恨嵇康。

获罪被杀

嵇康有两位好朋友是亲兄弟,弟弟叫吕安,哥哥叫吕巽。吕安的妻子貌美,被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吕巽急忙请嵇康从中调停。嵇康因与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遂应吕巽之请,出面调停,把这件事情按了下来。可是,事后吕巽却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说吕安不孝顺。有口难辩的吕安想请嵇康作证,说明自己并非不孝,而是兄长陷害。嵇康仗义为吕安作证,他拍案而起,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书中大义凛然地斥责吕巽行为污秽,而且包藏祸心、反诬无辜的弟弟。在书中,嵇康愤怒地声明与吕巽绝交。他想通过绝交来表明自身的好恶,也想通过绝交来论证朋友的含义。

中国古代刑事诉讼程序很不合理,原告人、被告人甚至证人也会被关押甚至受到处罚。吕安受其兄指控不孝,这在中国古代是犯罪。作为刑事案件被告人,吕安被捕入狱。嵇康因为参与该案件调解和作证之事,也因此被投入监狱。

嵇康曾经得罪过司马氏,也曾得罪过朝中官员钟会。他入狱后,正好给司马氏和钟会一个实施报复的机会。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嵇康的实际罪状是反对司马氏集团。

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羁縻一些士子。嵇康则在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礼法和“礼法之士”的虚伪本质,实际上是否定司马氏集团的宣传理论。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历来被说成是为“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都是周武王的兄弟,武王灭商后将他们封于管、蔡、霍地,监视商朝遗民及纣王之子武庚,号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即位,叔父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霍叔挟同武庚叛乱,流言说周公有不利于成王之心。周公杀死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人。因为周公被后世奉为圣人,而此役他残杀兄弟行为的合法性成为后世法律界在法理上的争议点。

嵇康在《管蔡论》中说,管、蔡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次发生大臣举兵抗命、反对司马氏的事变。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诸葛诞等人鸣冤。而后来,钟会诬陷嵇康的一条重要罪状就是“康欲助毋丘俭”。因为义愤,嵇康出面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结怨的钟会趁机怂恿司马昭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嵇绍不孤

嵇康临刑前,3000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求司马昭赦免嵇康,并让其到太学讲学,但并未获准。在刑场上,嵇康顾视日影,从容弹奏《广陵散》。《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表现的是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后自刎而死的悲壮故事。曲罢,嵇康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死。

嵇康临死之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也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而是托付给了他写信绝交的朋友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死后,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对嵇康的儿女视如己出,一直把他们养大成才,这便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18年后,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还成为晋朝的忠臣。这段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千古佳话。

(摘自《法律与生活》2015年第7期)

猜你喜欢
钟会司马氏司马昭
恩怨情仇
事后莫做诸葛亮,事前莫效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为何不称帝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论司马氏对曹髦之死的应对
—— 兼论葬仪之议中的刘贺记忆
只有上一等,没有下一等
钟会和钟毓
钟毓、钟会
此生繁华,无你何欢
宁清不浊的嵇康